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广州市地名介绍大全(广州市地名介绍图片),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广州市地名介绍大全(广州市地名介绍图片)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广州市地名介绍大全(广州市地名介绍图片)

建国前,广州有区33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市的行政隶属关系和行政区划设置变动和调整如下: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广州市一度为中央直辖市。1950年改为中南军政委员会领导。1954年划归广东省领导,为省辖市。

解放初期,广州市划分为28个区,其中城区20个(逢源、黄沙、西禅、长寿、沙面、陈塘、太平、惠福、靖海、小北、德宣、西山、东堤、汉民、前鉴、大东、东山、洪德、蒙圣、海幢)、水上区1个(珠江区)、郊区7个(南岸、沙河、芳村、石牌、新洲、沥滘、三元里)。

(注:其中有一些地名现在已经不用了,故注释一下,西禅来源应为西禅寺,旧址在今市第四中学内;陈塘是解放前风月场所云集的地方,在今六二三路中医院、清平中药材市场附近;太平来源为明清广州城墙的太平门,在今人民南路与状元坊交界,民国初年拆城墙起马路,该段马路命名为太平路,今有太平桥路名遗存;德宣来源应为德宣路,约为今东风中路,未有东风路前,分段称为德坭路、德宣路等,今尚有德坭立交遗存;西山,鄙人才疏学浅,未能觅得;汉民来源为汉民路,今北京路,清代有永清直街,辛亥革命后改称永汉直街,扩马路后称永汉路,后为了纪念胡汉民改汉民路,建国后恢复永汉路旧称,及后改名北京路,今尚有永汉电影院留存;前鉴来源应为前鉴通津,在东华东路;蒙圣在今市二宫地铁站西北侧,现有蒙圣社区、下蒙圣;)

1950年调整行政区划设置,把28个区合并为16个区,其中城区8个(长寿、河南、惠福、永汉、太平、越秀、大东、荔湾)、水上区1个(珠江区)、郊区7个(南岸、沙河、芳村、石牌、新洲、沥滘、三元里)。

1951年10月,把郊区7个调整为4个(白云、芳村、西村、新滘)。

  1952年9月,把原来8个城区合并为5个(东区、中区、西区、北区、河南区),仍保留珠江区。

  1953年5月,西村区撤销并入白云区。同年6月,黄埔区成立。

1956年6月,黄埔、白云、新滘3个区合并为广州市郊区。

1958年12月,撤销珠江区,同年撤销广州市郊区;原属郊区的人和、太和、竹料、钟落潭等4个公社与花县合并设立广北县,划归广州市;原广州市郊区的三元里、鹤洞、江村、石井、沙河、新滘、黄埔、萝岗8个公社设立广州市近郊区。

  1959年3月,撤销广北县,把花县划回佛山地区;恢复广州市郊区,原从广州市郊区划出的4个公社划回广州市郊区;同时,撤销广州市近郊区。

1960年4月,从佛山地区划出花县、从化县归属广州市。同年8月,撤销中区、郊区,设立越秀区、东山区、海珠区、荔湾区4个城区和黄埔区、芳村区、江村区3个郊区。

1961年,原属韶关地区的佛冈县划归广州市(1963年又划归韶关地区管辖)。1962年5月,把3个郊区合并为1个郊区。

  1973年,重新从郊区划出部分区域再设黄埔区。

1975年,把原属佛山地区的番禺县、惠阳地区的增城县和龙门县、韶关地区的新丰县划归广州市。1983年,把韶关地区的清远县、佛冈县划归广州市。

  1985年1月,从广州市郊区划出部分区域,设置天河区、芳村区。

1987年1月,把广州市郊区改称为白云区。1988年,广州市行政区划作出较大调整,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把龙门县划归惠州市管辖,新丰县划归韶关市管辖,清远县和佛冈县划归清远市管辖。

  1992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番禺县,设立番禺市(县级),隶属广东省人民 *** ,由广州市代管。

199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花县,设立花都市(县级),隶属广东省人民 *** ,由广州市代管。同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增城县,设立增城市(县级),隶属广东省人民 *** ,由广州市代管。

1994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从化县,设立从化市(县级),隶属广东省人民 *** ,由广州市代管。

  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分别撤销番禺市和花都市(县级),设立番禺区和花都区。

2005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广州市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撤销东山区,将其行政区域划归越秀区管辖;撤销芳村区,将其行政区域划归荔湾区管辖;设立南沙区和萝岗区。调整后的行政区划,广州市辖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花都区、番禺区、南沙区、萝岗区10个区和从化市、增城市2个县级市。

2012年9月,番禺区的东涌镇、大岗镇、榄核镇划归南沙区管辖。调整后的行政区划,广州市辖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花都区、番禺区、南沙区、萝岗区10个区和从化市、增城市2个县级市。

2014年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广州市撤销黄埔区、萝岗区,设立新的黄埔区,以原黄埔区、萝岗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黄埔区的行政区域;撤销县级从化市,设立从化区,以原从化市的行政区域为从化区的行政区域;撤销县级增城市,设立增城区,以原增城市的行政区域为增城区的行政区域。

来源:中国广州 *** 门户网站

可见近代工业化的春风吹拂南粤大地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迁,广州的行政区划变化也是相当大的。接下来进入正文,说说广州十二个区名字的来源。

1、越秀区

1950年首次出现,应该是得名于越秀山(顺带一提,越秀路同理,越秀北路、越秀中路原为老城东段,越秀南路为新城、鸡翼城城墙,故两路不完全连通),1952年撤销,1960年复设,2005年9月28日中午12点与原东山区合并。

2、荔湾区

得名于荔枝湾,诗曰“一湾春水绿,两岸荔枝红”,旧景虽然消失了,但是名称保留了下来。1950年首次使用此名,1952年撤销,1960年复设,2005年与芳村区合并。

3、海珠区

得名于海珠石,海珠石为“珠江三石”其一(其余为海印石、浮丘石),在今沿江西路,原为珠江中间一小岛,因为地处航道之中,曾用作炮台,后开辟为海珠花园,陈济棠时期修筑新堤,遂没于地表下。千禧年左右进行市政工程,曾挖到当年巨石石根,原本打算原址保护,后原址被用作房地产开发,六块残存石头被防置于海珠桥两端。(海珠路、海珠桥得名同理)

参考:沉没了的海珠石海珠石的前世今生

4、天河区

1985年设立,得名于1984年建立的天河体育中心(举办六运会所建),原址为1930年建设的天河机场,因建在天河村土地上得名。 天河村原名大水圳村,建于宋代,因村前有一条大水圳而得名(圳为河涌,指现在的沙河涌)。据村中父老回忆和村史记载,改名经过如下:

天河村原名大水圳村,建于宋代,因村前有一条大水圳而得名(圳为河涌,指现在的沙河涌)。据村中父老回忆和村史记载,改名经过如下:   民国时期,大水圳村李姓居多,与当时广州军阀李福林所在的河南(今海珠区)大塘村等五村为同宗。民国16年(1927年),李福林势力扩张,自以为可以独霸南方,于是将其出生地河南大塘村改为天池村,以寓天池出龙之意。接着,李福林派人到各村游说,以“天”字为头改村名,因大水圳村前有一河,即沙河涌,遂改名天河村。后来,李福林没落,天池村又改回大塘村。只有大水圳村改名后,人丁兴旺,而且“大水圳”读音不如“天河”顺口,天河村名遂保留至今。

参考:信息时报-文化车陂

另外加插一段趣闻:隐藏在广州CBD里的天河村 据说600块就能住市中心?妖都之名,其名不虚。

5、白云区

得名于白云山。1951年首次设立,1956年并入郊区,1987年郊区改称白云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白云区就是郊区、脏乱差的代名词。

6、黄埔区

得名于黄埔村(然而黄埔村现并不在黄埔区辖区内)。1953年设立,1956年并入郊区,1960年又设,1962年又并,1973年再设,2005年划出一部分设立萝岗区,2014年与萝岗区合并。

7、番禺区

一说得名于番山、禺山,番山约在今市区内五仙观附近,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国统治者为营建城池,将此山削去,禺山在今北京路步行街东侧(今尚有禺山市地名),多数人承此说。

一说得名于番山之禺(通“隅”),根据郦道元《水经注》所载,番山之禺有一县城,故当地人称番禺。

一说得名于蛮夷之地,番通“蕃”,1983年南越文王墓出土印有“蕃禺”二字的铜鼎,指偏远之地。

番禺县治历史上曾长期处于广州城内(主要处于城东,城西为南海县,西门口今有旧南海县地名),民国年间移至新造,抗战胜利后移至市桥。1958年与顺德县合并称番顺县,1959年恢复,并将当时中山县的大岗、万顷沙、南沙等划入,1975年改属广州市,1992年撤县设市,设立番禺市(县级),由广州管辖,2000年撤市设区,2005年划出南沙区,2012年榄核、大岗、东涌三镇划入南沙区。

8、花都区

得名于花山。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取南海、番禺部分区域设县,因县城近花山,取名花县。1958年改称广北县,次年恢复旧称,1960年划归广州,1993年撤县设市,更名花都市(县级),由广州管辖,2000年撤市设区。

9、南沙区

沙的意思是沙洲,珠江三角洲多冲积平原,自然形成的沙洲,以南为名,得名应不早于明太祖洪武年间。2005年设立,2012年划入榄核、大岗、东涌三镇。

10、从化区

五百年前有人在流溪河流域起兵作乱(今人称为起义),明朝 *** 派人镇压后,设立一县安置“战俘”,原址在今花都区内,后迁至今街口,取其服从教化之意,故名从化。1994年撤县设市(县级),由广州管辖,2014年撤市改区。

11、增城区

东汉年间建县,因南海郡原有六县,新设一县,增建一城,故曰“增城”。1993年撤县设市(县级),由广州管辖,2014年撤市改区。

(有种越到后面越没文化的感觉......汗)

更多广州市地名介绍大全(广州市地名介绍图片)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