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红军强渡大渡河整个过程惊心动魄是红军长征中重要的一役,其中蕴含的决策思路闪耀着智慧的光辉。
敌我态势
1935年5月20日经历巧渡 *** 江之后,红军来到强渡大渡河前的出发地——泸沽县。
可以看到后有追兵,前有拦截,必须向外突围否则就会被包饺子。红军的首要目标是北上渡过大渡河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因而北上渡河突围是上策,向后撤回云南是下策。
二选一的道路
从红军所在地到达大渡河有左右两条路
蒋介石的决策思路
1.蒋介石认为 *** 熟知历史肯定知道72年前石达开走左侧冕宁小路最后被歼灭在大渡河,因此毛会汲取历史教训不会走石达开走过的冕宁小路,红军一定会走越西大路,所以他的兵力配置重点在富林及大渡河下游(图中1圈区域)。
2.老蒋考虑我军如果渡河不成,有可能走回头路,再次南下渡过 *** 江到云南。针对这个可能,老蒋让他的嫡系薛岳大军在红军南部构筑堡垒,如果红军回头就会吃堡垒的苦头。
蒋介石对此自信扬言:"今日,就让你( *** )做石达开第二!"
*** 决策思路:
1.对左右两条道路持开放态度, *** 甚至怀疑史书《庸庵文续编》对石达开在这里覆灭的记载有误,他强烈怀疑这本《庸庵文续编》是故意污蔑农民起义的欺世盗名之作,一个把曾国藩打得一败再败、吐血跳河的名将,在面临全军覆没的险地,怎么还会有那么多作死的骚操作?路是死的,人是活的,同样的舞台,不同的导演完全能排练出不同的节目, *** 并不怕走左边石达开走过并失败的路。
2.不过对于当时的红军决策集体来说,敌军在大渡河兵力的分布并不清楚,到底哪里兵力多哪里少不清楚,先派侦查小队一探究竟。于是派出了两个先遣团;大路的先遣团由红一军团25团组成,由左权、刘亚楼率领;小路先遣团由红一军团一师一团组成,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两个先遣团到达泸沽县后接到了新命令,要求他们第二天改变行进方向朝大路进发,说明这个时候中央的决策倾向是走右边的大路,所以先探明右边大路敌情。
但这天晚上,先遣团的刘帅听取了侦察队和冕宁地下党组织的报告后,基本弄清楚了大渡河的防守情况。他敏锐的看出大渡河的安顺场-泸定一线是川军防守的薄弱之处。因此刘帅建议:军委纵队和红军主力经泸沽走冕宁小路进军,而由左权和刘亚楼部佯装主力,继续顺着大路前进,迷惑敌人。也就是说此时一支先遣团走大路前去迷惑敌人,另一支先遣团走小路探路,探完路了红军主力再跟进走小路前往大渡河。
彝海结盟
为什么红军要派一个先遣队走小路,因为冕宁小路这里是彝族区,石达开当年就是栽在彝族土司手里。冕宁县长早早就往北跑路了,不过半路就被仇家干掉了,估计是平时没少欺负彝族同胞。当时四川军阀执行的也是民族歧视政策,汉彝关系非常紧张, *** 经过彝族区就会遭到攻击和洗劫。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嘱咐刘伯承一定要执行好红军的民族政策,经过彝族区的时候要尽可能避免一切冲突。中央颁布了《关于争取少数民族工作的训令》里面的规定浓缩成八个字就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刘伯承派出先遣队,开始朝着冕宁小路前进。果然,走在前面的工兵连受到彝族人攻击。这个连队在出发之前,就接到命令:必须以实际行动赢得彝族同胞的信任,无论如何不准向彝族同胞开枪,谁开枪就是违反了军纪。
他们被一群拿着土枪长矛的彝族汉子包围起来,尽管连长反复解释只是路过,但是彝族汉子好像听不懂一般,全部围上来抢夺红军官兵的武器和物资,最后还扒光了红军身上的衣服。有人忍无可忍,想要开枪还击,但是被连长和指导员大声喝止了。被扒光了的工兵连,只得光着 *** 往回走,被迎面而来的战友们玩笑一番,心中一肚子火。后来毛主席知道了此事,开玩笑的说道:“你们是立了大功的,只要坚持和彝族同胞搞好关系,你们的衣服被扒一次,我们就给你们发一次。”
随后红军联系上了彝族区的一个首领,叫小叶丹。毛主席知道以后,让部队准备了一些酒、枪支、衣物,让刘帅送给小叶丹。刘伯承同小叶丹见了面,送上礼物,开始解释 *** 的民族政策,以及红军要北上抗日等政治主张。面对他们从没见过的仁义之师,小叶丹一时感动,情绪上涌,提出了要和刘伯承结拜为兄弟。虽然 *** 员一般不搞这种斩鸡头、烧黄纸的事情,但是这一次刘帅破例了。
结拜仪式按照彝族传统在一个叫彝海的湖边进行,两碗酒加上一只雄鸡的鲜血,双方宣誓。刘伯承说道:“上有天,下有地,刘伯承愿意与小叶丹结为兄弟。”双方随后将两碗血水一饮而尽,两军部队在一起举行了简单的庆祝仪式。
在饭间,小叶丹说道:“之前扒光红军工兵连衣服的并不是他家的彝兵,而是隔壁罗洪家族的人,不如我们联合起来,把他们山寨给烧了。”刘伯承摆摆手:“彝人之间必须要团结起来,一起反抗 *** 对你们的压迫和歧视,怎么能同胞相残呢。”刘伯承的话让小叶丹很折服,觉得这支军队实在是前所未见,恨不得当下就带着自家的彝族兄弟们加入红军。
两军友好,打消了另外两个家族对红军的怀疑和恐惧,小叶丹还亲自护送红军先遣队到达安顺场。彝海结盟彻底消除了当年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的不利因素,对于红军全军顺利度过彝族区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短暂的时间窗口
留给红军的时间并不多,一旦红军在安顺场渡河的企图暴露,杨森部只需四天(图中右上角)左右就可以赶到安顺场。薛岳虽然还在德昌一带修碉堡,但他们要得知红军具体计划,全速前进的话到安顺场也就八天左右(图中下方)。而安顺场一带三面环山,一面背水,一旦杨森和薛岳的中央军将红军合围,那么红军将面临同石达开一样的下场。
留给红军的时间最多也就是八天左右。敌人中的”自己人“
刘伯承当下最要紧的事就是找渡船,并抢占渡口。
川军在安顺场只布置了少量部队,而在安顺场的河北岸则布置了一个营,先遣团抵达后,马上派出一个营,营长是孙继先,兵分三路迅速解决了安顺场的少量部队。接下来,他们的任务就是向北渡河,解决河对岸的那个川军营。如下图:
要解决对岸那个营的敌军,就必须有渡船。在此之前,老蒋早就命令所有的渡口守卫部队将南岸物资全部转移,并烧毁南岸的房屋、船只,坚壁清野,要将红军剿杀于大渡河南岸。
同样的一幕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巧渡 *** 江的时候,老蒋也下过一模一样的命令,结果当时 *** 江的江防队长汪保卿私自留下了两条船做生意,结果这两条船落到红军手里。而这一次川军同样给红军留了一条船,这条船是川军一个营长赖执中留下的。他既是川军的营长,又是安顺场村的大地主,因为大渡河南岸的很多房屋是他自己的,所以舍不得烧掉。
因此,当他接到烧房毁船的命令时,舍不得马上烧毁自家房屋,而是想等红军真来了再烧,为此他还单独给自己留了一条船,以防红军真的来了,他可以烧完自家房子逃到北岸去。可他万万没想到红军来得那么快,而且隐秘迅捷,于是这条船也落入了红军的手中。真是 *** 江的皎平渡有汪保卿,大渡河的安顺场有赖执中,他们可都是帮了红军大忙的。后来这艘木船,被放入了安顺场渡口的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中,船头弧度很大,高高地翘起。
红军所用的渡船其实和别的船只不太一样,它的构造和外形有着安顺场的特色,是当地根据大渡河的水流特点设计而成的。船头高挺,一是为了劈开急浪,二则是在靠岸时可以做个缓冲的桥梁。
传奇船夫
有了船还得有船夫,红军在当地到处打听船夫,就在大家已经沉睡的时候,家住大渡河沿岸一户人家的大门被敲响了。屋子的主人帅仕高20出头的年纪,从小在河边长大,与大渡河的急流搏斗已经成为了他的家常便饭。小小年纪就有一身撑船的绝技,是当地百姓皆知的“船老大”。红军辗转打听下,急忙找到帅仕高,不为别的,就是希望他能为红军的先遣队撑船。
帅仕高打开了大门,就看到穿着军装的一小队人站在自家门口,外面还在淅沥沥地下着雨,这些士兵们看着十分年轻,给人朴素的观感。打头的那一位直接向帅仕高表明了身份和来意,和善地告诉他,自己是红军战士,所在部队准备明天渡大渡河,希望他能来为红军撑船。
在这之前,帅仕高经常看到 *** 士兵仗势欺人,他自己也受到过欺负,哪里有过这么和颜悦色的对待。他心中忐忑,还感到一些疑虑,但还是把门敞开了一些,他看着对方战士们脸上笑意盈盈的,大家都站得十分笔挺,就真诚地望着他,不像那些 *** 军官一样动不动冒犯人。
帅仕高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他选择相信了他们,承诺明天准时去帮助红军渡河。于是,帅仕高就成为了强渡大渡河第一船的主舵手。他在大渡河附近生活多年,深谙河流水文,加之性格沉着稳重,红军都很看重,委以重任。18勇士强渡河
当晚,一团团长杨得志和营长孙继先,共同挑选了17名突击队员,加上孙继先本人,一共18勇士组成了突击小组,用赖执中留下的这条船,强渡大渡河。这18个人,每人一支驳壳枪,一支冲锋枪,一把马刀和八颗手榴弹,凌晨时分开始强渡。一般来说,想从A点到B点北岸渡口,走直线就好了,但在大渡河不行,因为水流太急了,必须先把船拖到距离A点西面几百米外的C点,然后船工奋力划桨才能斜着到达B点,而且河中心有漩涡和礁石,一不小心就会船毁人亡。
25日一大早,红军渡河突击队的十七名战士就登上了小船,只见帅仕高握住船桨,站在船头。轻撑篱杆,小船就载着战士们驶向了河水的急流中,战士们很快远去了,强渡大渡河正式开始了。
三炮定乾坤
我军配置大致如下图所示:在南岸布置好不同射击角度的轻重机枪阵地,安排特等射手,迫击炮手。而后,突击营长孙继先挑选出17名勇士,坐上这唯一的渡船强渡大渡河。
战斗打响,我军的机 *** 和迫击炮已备好,当18勇士开始抢渡之时,我军火力朝着对岸猛烈射击,掩护突击队员。对岸那一个营的川军发现红军开始抢渡以后,也开始朝着南岸和河水里射击。
刚下过雨水面又上涨不少了,水流依旧很急,小小的船只载着战士们在河面上打转。尽管帅仕高是渡河的老手了,此时撑船也觉得压力很大。没想到更凶险的一幕发生了,当船驶入河中心时,从河对岸飞来了几枚子弹,帅仕高站在船头还能清晰地听到子弹从耳边穿过的嗖嗖声,他哪里见过这样的阵仗,只有他自己知道,当时他的双腿在微微打颤。不过他很快镇定下来。因为船上的红军战士们发现了敌人的阻击,立马严阵以待起来一齐掏出手枪,朝着对岸的敌人就是一顿猛攻。
帅仕高看着船上战友们从容不迫的样子,他的心也随着镇定下来,只管专心撑船去了。后来,团长杨得志在他的书作《大渡河畔英雄多》中对红军强渡大渡河的经历回忆道:“船工一桨连一桨地拼命划着,渡船随着汹涌的波浪颠簸前进,船四周满是子弹打起的浪花。几乎岸上的所有人注意力都集中在渡船上。突然,一发炮弹猛地落在船边,一个巨浪掀涌过来,渡船就剧烈地晃荡起来。”
在这岌岌可危的时刻,我军的一位传奇英雄闪亮登场,他就是军史上赫赫有名的迫击炮“神炮手”赵章成。下图是建国后任炮兵副司令的赵章成在花甲之年参加全军大比武示范训练。
赵章成原本是西北军冯玉祥的兵,在1931年西北军26军宁都起义之后随部队加入红军,第二年就加入了中国 *** 。随后跟着中央红军一路转战至大渡河。赵章成比较信佛,相信轮回转世,不愿杀生造孽,平时在开炮前总要祷告一番,说自己是奉命开炮,冤魂不要找他。这事在红一方面军的干部战士中一直传为笑柄,而他这个习惯就是从此次强渡大渡河之后放弃的。
赵章成为人憨厚随和没啥文化,但他结合自己的天赋异禀和战斗经验,练就了“弹无虚发”高超技术,进入了“人炮合一”战术境界。而且与旁人不同的是,他操弄迫击炮从来不用炮架,常常是左手托炮管,右手测距并填弹,类似于把迫击炮当掷弹筒用。当时迫击炮连只剩下三发炮弹,赵章成卷起衣袖,平直伸出手臂,树起拇指,放入炮弹。
第1炮,在北岸反扑的敌人堆里爆炸;第2炮,精确制导,直接命中了敌军的指挥中心;第3炮,掀起了敌人的碉堡盖子。
赵章成这三炮,在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永远载入了我军炮兵史册。
十八勇士趁着赵章成这决定乾坤的三炮向敌人发起了冲锋,就在船快要靠岸时,敌人心中慌乱加大了炮火攻势,在枪林弹雨中船身已经“千疮百孔”,很可能会沉入河中。帅仕高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赶紧把上衣脱下来卷成团,然后再塞住船身被打穿的洞,红军战士们看到了,就有样学样起来,木船还能勉强支撑一段时间。
这仿佛就是一个奇迹,船上的17名战士没有一人伤亡,全部安然渡过了大渡河。战士们抓紧时间登岸立马展开了战斗,战斗力极强。敌人看到红军成功到了岸边近在咫尺不愿面对败局,军心开始动摇,这就是突击队进攻的最好时机。很快,战士们控制住了渡口,除了窜逃的敌军,其他的散兵都被死死地制住了。
不可能的任务:大部队全部渡河
渡口被我军攻克后,刘伯承让人四处寻找船只。可是这里却不比 *** 江的皎平渡,周围数十公里以内,仅仅有几十户人家居住,根本不可能找到很多的渡船。而且大渡河水湍急异常,远非 *** 江可比,别说架设浮桥,连一棵木桩也无法定到水里。
不久中央纵队和毛主席也赶到安顺场,毛主席一看附近的环境和大渡河的水流,立刻就明白了《庸庵文续编》里关于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的记载纯属虚构,同时明白了石达开兵败于此的真正原因。要想在三、四天的时间内将4万人的队伍渡过大渡河,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红军找到的这条船单次可以摆渡30人,一个来回至少一个小时。要想将一支四万人的部队在三天之内全部渡过大渡河,至少需要20条船同时开工,昼夜不息的连轴转24小时才行。而安顺场周围几十公里内,百姓人家不足百户,怎么可能找到20条船?就算找到这么多的船,你又上哪去找那么多熟练的船工呢?大渡河上旋涡礁石众多,你怎么敢要求船工们晚上也能摆渡呢。而敌军几天后就能赶到,大部队全部渡河已经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老秀才的启发
5月26日夜毛主席正在思索良策,总政治部李主任面带喜色过来了,他拜访了镇上一位90多岁的老人宋大顺,是个前清老秀才。李主任说宋大顺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当年亲眼目睹了石达开兵败的情况,说不定他有办法帮我们过河。
*** 连忙向前走了几步:“他在哪呢?快带我去。”
李富春赶紧扶着 *** 坐下:“主席,这几天的操劳,你脚早已磨起了血泡,不如让警务员将老秀才请来,坐着面谈岂不是更好?”
*** 一下子便不乐意了:“刘备求才之心,可以三顾茅庐,我 *** 也有求才之心,便要丢掉自己的态度,让老人家亲自上门了么?不过是因为赶路磨起水泡,又算得了什么呢?几万红军的性命可都在此一战,这不但关乎一场战斗,更关乎我们红军能否最终转危为安啊!事关重大,我必须亲自去!”
于是, *** 顺手抄起了身边的两个灯笼,简单在自己脚上磨出血泡的地方垫了两块棉布,快速穿好早已经磨破的棉布鞋,风风火火地便出门了。在漆黑的路上, *** 在匆匆赶路,一边打着灯笼,一边侧头问李富春:“你是如何得知这位老秀才的呢?这位老秀才目前的状况如何呢?”
李富春小跑着跟着 *** 的步伐,一边上气不接下气地回着毛主席的话。原来在当时红一团刚刚强渡成功的时候,战士们便和当地的船工聊起了天。船工在无意间告诉战士们,这里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秀才见多识广。战士们认为这对目前的困境会有帮助,便马上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团长杨得志。”杨得志在当天便去拜访了那个老秀才深感信服,于是马上将这件事情上报给了李富春。李富春也在当天拜访了老秀才,向他询问了一些有关的情况后,便马上将这件事情报告给了主席。两人交谈过程中,很快便来到了老秀才宋大顺的家中。
宋大顺虽然已经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但是双眼炯炯有神,身体康健,见两人到来,忙起身迎接。毛主席恭恭敬敬地进了门,凳子还没有坐热乎, *** 便询问起老秀才当时太平军渡过大渡河的情况。
老秀才和 *** 说到:“太平军自己来到了这片绝境,则注定了覆灭的结局;若在到达绝境的时刻布置好兵力,也不会走到覆灭的结局。” *** 此时陷入了深思,老秀才的意思是,石达开因为贻误了战机,才导致了战斗的失败。老秀才进一步回答到,其实当时石达开原本是可以逃过这一劫的,但是石达开犯了三个错误,第一,在军中开着宴席庆祝小妾生子,大张旗鼓地全军修整了三天,贻误了战机错过了最好的渡河时间。第二,石达开的部队,对当地百姓蛮横霸道,还多有劫掠,致使百姓对他们生恨。第三,忽略了五月正处雷雨之季,此时渡河面要面对洪水猛涨的大渡河。这三个原因,导致石达开被困大渡河,还让清军对其前后夹击,无路可退,无处可退。再加上老百姓对其生恨,把附近的船只要么藏匿,要么毁坏,所以石达开最后只得写信给骆秉章投降,不仅自己被杀,战士们也都没有得救,可以说是非常凄惨了。
由此, *** 对目前的形势有了更透彻的认识:红军现在的处境远比想象中的更加困难,可是按照现在的情况,让红军全部顺利渡河都十分困难,怎么样才能快速转移呢?
*** 马上追问老秀才:“老人家,你说得很有道理,但是现在能请你不吝赐教,请问有什么良策能够帮助红 *** 移呢?”
他喝了一口水,捋了捋胡子,正色道:“安顺场是不可以久留的,你们必须马上离开。不过沿着崎岖的山路往前走300多里应当可以见到有一座铁索桥,这是当时康熙皇帝亲自写批文建造的,名为泸定桥,”
在 *** 一行人准备离开老秀才家中的时候,老秀才激动地起身,再一次叫住 *** :“红军一定要赶紧离开安顺渡口!我等待你们胜利的消息!”随后, *** 的手紧紧握住了老秀才的手,感激之情不言而喻。
兵分两路奔赴泸定桥
宋大顺没有直接提出过河方案,但他提到了松林河和泸定桥,毛主席回想起老人的一番话,表面上看石达开兵败于此的原因是没有船只渡河,但实际上真正让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的原因可能是另一个:石达开不敢分兵抢占松林地,进而通过松林地北上夺取泸定桥转移。回去后 *** 马上召开会议,决定改变渡河计划决定分兵行动
一,大部主力组成左纵队(图1标),由林彪率领,放弃在安顺场渡口渡河,而是直接从南岸出发,过松林地向着大渡河上游320里外的泸定县奔袭而去,抢占泸定桥主力部队走桥渡河。
二、留下来红一军团第一师和干部团,继续在安顺场这里渡河,等他们渡过去以后立刻组成右纵队,由刘伯承和聂荣臻指挥,在北岸同样沿大渡河向上游320里外的泸定桥奔袭而去(图2标),在那边巩固泸定桥对岸,协助左纵队从泸定桥渡河。这个方案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唯一可行的方案。
在这里,毛主席善于实事求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摒弃了书本上条条框框的限制,深入挖掘事物发展的本质面貌找到了影响行动成败的根本原因,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作风体现,这要是换了博古和李德估计就又是一场“湘江之战”。在当时的情况下,指望从安顺场用渡船过河很明显是不现实的,所以必须另辟蹊径从另外的角度寻找绿色难题的捷径。毛主席这时已经下了主要从泸定桥过河的决定。72年前石达开在这里失败,72年后毛译东来到同一个地方在这里把红军从绝境之中拉了出来。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