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红军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 川西),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红军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 川西)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红军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 川西)

“打过嘉陵江,迎接党中央”。2021年4月24日,红军后代寻访了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渡口遗址——三处“红军渡”,被红军这一石刻标语所吸引。

此标语字迹依稀,但反映了红四方面军广大官兵胸怀全局,心系北上,心向党中央。

1935年春,红军第四方面军贯彻党中央“渡江西进、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奉命渡江西进。 *** 军阀纠集53个团的兵力,在长达200公里的江防线上重兵把守,严密布防,妄图凭借嘉陵天堑,阻我西进,伺机围攻红四方面军。为粉碎敌人的阴谋,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沿江勘查敌情,选定以塔子山为主渡口强渡嘉陵江,向敌人展开猛烈的攻击。大军西进,势如破竹, *** 苦心经营的江防,一夜之间土崩瓦解。红四方面军嘉陵江战役历时24天,一举攻克县城8座,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迄北川、南起梓潼、北抵川甘边界纵横100余公里的广大新区。红军挥师北上,踏上新的征途。

红军后代在徐向前元帅题写的“红军渡”合影。

“红军渡”也被称作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

当时仅有28万人口的苍溪县境内,有3万多优秀儿女参加红军,进行过大小战斗100多次。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正在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参加川陕行的红军后代赵玉兰回到母亲芦桂秀家乡,激动地回忆母亲参加红军的故事:

我妈妈芦桂秀,就是苍溪县元坝镇人。1932年红军进川,“扩红”宣传队在镇上做宣传,我妈妈和她哥哥义无反顾地报名当红军。当时只知道红军是老百姓的队伍,跟着红军走有饭吃。兄妹俩和父母连招呼都没有打,当父母知晓后,他们已经随大部队出发了。

红军打过嘉陵江、撤离川陕根据地后,还乡团对红军家属疯狂的报复,残杀。一把火烧了家里的老屋,两位老人和兄嫂、侄儿都在大火中丧生……从此以后家乡再无亲人,妈妈离家后也从未回去过。85年后,我参加“重走长征路”,才回到故乡寻根祭祖,也完成了妈妈回家看看的夙愿。

我看到,元坝区芦家岩是一个依山而居的大村,妈妈口中常常唸叨的门前的水塘、屋后的竹林、山崖上栓牛桩、藏粮洞,都历历在目。虽然老屋被还乡团烧了,现在已不复存在,但我要感谢家乡人民将老宅地保留完好至今!感谢家乡人民还记得从芦家岩走出去的兄妹——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女红军芦桂秀和牺牲在抗日战争中的芦桂榜。

红军后代在嘉陵江战役又一处“红军渡”所在地阆中,在“烈士纪念园”祭拜红军先烈。

纪念园位于四川省阆中市江南镇黄花山,东靠古刹大佛寺,南接七里开发新区,西抵著名风景区锦屏山公园,北临阆中古城,嘉陵江水环抱,园区绿树成荫,纪念设施完善,总占地108.42亩,是阆中市纪念褒扬红军烈士、陈列红军烈士文物、传播红色文化、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的主要场所。

阆中是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四方面军渡江战役的渡口,是长征重要出发地之一。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阆中转战3年,2.3万余名阆中优秀儿女参加了红军,在册牺牲的红军烈士有7790名。

为纪念红军和英烈,阆中市委市 *** 于1996年修建了红军烈士纪念园,2009年9月开始对其扩建。建成后的红军烈士纪念园,主要划分为嘉流击楫区、星火燎原区、山河铭义区、金戈岁月区、碧血千秋区和英烈园等“五区一园”。新增了三大主题雕塑、红军广场、革命之梯、“一旗五徽”、革命烈士纪念碑、功勋墙、红军烈士名录墙等纪念设施,新建了红军烈士陵园,改造了园区展馆面貌。现收藏展出的红军烈士文物400余件。新建的阆中红军烈士纪念园,文化内涵更加丰富,艺术感染力更加浓厚,教育功能更加突出,是川陕精品旅游线上一处集纪念、教育、休闲等为一体的红色文化景区。2017年3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正在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在阆中烈士纪念园,向红军先烈献花。

张丽平向县党史办的同志讲述——

我的父亲张达明出生在四川省阆中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寒,六、七岁就给地主家放牛,还要受地主的打骂。红军来到阆中,打土豪分土地。我的爷爷张全弟当了乡苏维埃土地委员,我奶奶赵氏是村妇女委员。1933年4月,父亲几次报名参加红军,总是因为身体瘦小,被拒绝。但父亲下决心要当红军,总想找机会去参军。一天,正在田里插秧的父亲看见山下有一支红军队伍通过,他一路急跑追上了红军队伍。一直尾随着这支队伍,不知过了多少天,走了多少路。终于在1933年8月在苍溪县红30军“扩红”中正式参军,编入红四方面军第30军89师267团,成为一名红军战士。1935年打过嘉陵江,参加长征,1936年10月参加西路军一直打到新疆。父亲13岁,还是一个孩子时就不辞而别离家当红军了,一去就是18年。直到1951年,父母亲抱着不满周岁的大姐张军,随 *** 中央组织的老根据地慰问团才第一次回到阔别了18年的家乡。

阆中市有关领导与阆中籍红军后代合影。

阆中籍红军后代王亚琴在纪念园的功勋墙上,找到了父亲王长元的名字。

王亚琴父母双亲都在红四方面军入川后,毅然参加了红军。她讲述爷爷、爸爸两代人共同参加嘉陵江战役却未能相见的故事,令人动容。

爸爸王长元出生于四川省阆中县的穷苦家庭。爷爷是木匠,50多岁才有了爸爸,独子(前几位哥姐都没能养活)。爷爷打零工养家,咬牙送爸爸进了私塾识字。半年后爷爷缴不起学费,爸爸辍学,12岁跟爷爷学木匠活,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四处去打木工活养家。

1932年,红军进川。1933年7月,爸爸在四川省南部县干木活,听到了红军宣传队的宣传:红军是穷苦人的队伍,打土豪、分田地!为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他家也没回,直接报名参加了红四方面军,被分配到红九军。

爸爸能识几个字,参军不久就当了班长。打第一仗时,爸爸手拿大砍刀,连续砍翻了两三个敌人,从敌人手中夺回了一支枪。上级把这支枪奖励给了爸爸,并提升为排长,后任连长。1934年8月加入中国 *** 。1935年5月任红四方面军红九军军委管理员。

爸爸参加红军后,就一直没能回家。四方面军要过嘉陵江,爷爷听说了,不顾年事已高(时年已七十多岁了),赶忙奔向嘉陵江,帮助红军造船,也想见一见当红军的唯一的儿子。

两代人虽然都参与了嘉陵江战役,但却没能见上面。看儿子的心愿落空,变成了永远的遗憾!四川大旱那年,饥民饿死无数,我爷爷奶奶也双双饿得去世了。

爸爸在延安担任警一旅管理科长时,经上级组织介绍,认识了曾在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当战士的赵桂兰(也就是我的妈妈,1933年在四川通江参加红军)。在延安驻地,战士们帮助挖了一孔窑洞,组织安排了婚礼,就结为革命伴侣。

我爸爸妈妈都是在川陕根据地参加的红军,都是参军后家人全亡,想家却没能回家。

2015年4月,父亲的三枚奖章,被我们兄妹五人捐赠给了家乡,现收藏于阆中市红军烈士纪念园内。这也算是让父母“魂归故里”。今天我参加“重走父辈长征路”活动,代表她们回到儿时的家乡,看到家乡这么多的红色教育基地,家乡人民都以家乡有人当红军而自豪,教育下一代弘扬红军精神,革命事业后续有人万古长青。

阆中退役军人事务局高局长(左)、红军烈士纪念园的宋园长(右二)、讲解员小何(右一)与阆中籍红军后代王亚琴合照。

下午,红军后代来到嘉陵江战役第三处"红军渡"旧址的——"鸳溪红军渡"。

广元市党史办负责人借助民居阳台,向红军介绍战斗经过。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正在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1935年3月28日夜,红四方面军在总指挥徐向前的部署下,在苍溪县城南四公里处的塔山湾的"苍溪红军渡",打响了强渡嘉陵江战役。与此同时,红三十一军九十一师在苍溪上游的鸳溪镇石锣锅渡口也强渡了嘉陵江。

强渡嘉陵江战役是红四方面军对敌正面作战投入兵力最多、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江河作战,是红军大规模强渡江河的典范战例,为其后的江河作战积累了宝贵的战略战术经验。强渡嘉陵江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川陕会剿”,歼灭了大量敌人,打乱了敌人部署,有力策应和配合了中央红军的军事行动,为党中央和红军北上,创造了有利条件。(文/王洪山 胡忆朝 龚晓文 航拍/谷路宁 王晓勇)

更多红军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 川西)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