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缅怀大师的作文(身边的大师作文),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缅怀大师的作文(身边的大师作文)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第三篇:流行乐坛歌王

黎锦光(1907-1993)(另一说1913年生),为我国流行歌曲史上元勋级的大家。原名锦颢,字履劬,出生于湖南湘潭(最奇妙的是,黎锦光还曾是 *** 的学生,和他的大哥黎锦熙因此结起了隔代师生缘呢)。他是作曲家黎锦晖的七弟。黎锦光发表作品时除署真实姓名外,最常使用的笔名是李七牛,黎、李谐音,七者称锦光在家排行老七,牛者乃其属牛也。有时又署金玉谷、金钢、金流、巾光、田珠、银珠、农樵……等。金钢、巾光,意即锦光也。

他是当时湘潭“黎氏八杰”中的老七,他其他兄弟都是中国近代的名人,哥哥黎锦晖就是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的作者。他用得比较多的笔名是李七牛、金刚。1936年以后还承袭了黎锦晖的一个笔名——金玉谷。黎锦光在二十世纪30、40年代的上海,曾经谱写出了许多著名的、优秀的流行歌曲。他是中国流行歌坛成熟期的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享有“歌王”的美称。

黎锦光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耳濡目染,所以他一直都对音乐有着特别的喜好。小时候他喜欢乡间的花鼓戏,跟家里的帮工学会了吹笛子、拉二胡。9岁时随大哥黎锦熙在北京上小学,15岁随黎锦晖到上海,在黎锦晖任校长的国语专修学校附属小学上学。16岁回长沙,1923年先入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办的暑期补习班,后来考取湖南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后入湖南大学土木系。1926年曾考入黄埔军校,在广州、武汉等地参加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作宣传工作。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黎锦光到上海,参加黎锦晖办的“中华歌舞团”、“明月歌舞团”和“联华歌舞班”,到南洋和国内的许多地方巡演。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聪敏的黎锦光学会了演奏小号、单簧管、萨克斯风和钢琴等乐器,又随黎锦晖学习一些作曲、配乐的初步知识,并开始创作、改编了一些歌曲。最早改编的作品有湖南民歌《闹五更》,粤曲《昭君怨》等,创作歌曲有《叮咛》、《探情》等。由于黎锦光先生在他学习的过程中很多都是受到他二哥黎锦晖的影响,也直接成了黎派音乐的代表人,如果说黎锦晖是开拓了中国二、三十年代的流行音乐,那不能不说黎锦光的创作代表了三、四十年代上海时期流行音乐的高峰时期。

1939年初黎锦光进百代唱片公司做音乐编辑,长达十年之久,从此,创作、编配的机会更多了。在这个时期黎锦光创作了一批十分流行的电影插曲。早年学习西洋音乐十曲、配器,率先成功地将爵士音乐融入创作中,其作品优美通俗、脍炙人口。二十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周璇、姚莉、李香兰、白虹等演艺界明星演唱、录制的名曲大多出自他笔下,先后创作歌曲二百余首,歌曲广为流传,经久不衰;《夜来香》先后用英、法、日、泰、朝、捷克等十余种语言录制唱片(盒带)达数十种版本,成为国际著名歌星保留曲目,被国际流行音乐界誉为“中国流行音乐创始人之一”。自50年代后期始,主要从事音响导演及配器,编配的轻音乐《送我一枝玫瑰花》、《青春圆舞曲》、钢管乐曲《接过雷锋的枪》等,流行海内外。导演、录制的音乐及戏曲唱片近二千首,是我国音乐录音技术的著名专家和技术权威。解放后,曾任中国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首任首席指挥。还参加了很多电影的作曲和配乐。写过电影《西厢记》中的插曲《拷红》和《红楼梦》中的插曲《葬花》等,并为周璇写过一些流行歌曲,灌成了唱片发行。编写的轻音乐歌曲在二十世纪50年代曾广泛流行。

黎锦光的音乐创作风格

在他的音乐里,既看到西方音乐创作的踪影,同时又闻到中国民间音乐的乡土气息。黎锦光的流行歌曲的民族风格非常鲜明,由于他是湖南人,所以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浓厚的湖南乡土风情。除了经常采用他所熟悉的湖南民间音调之外,他也常常采用江苏、广东、河北、陕西的民歌小调,还从京剧、京韵大鼓等民间艺术中汲取音乐创作的营养,所以他的歌曲在风格上比较丰富多彩,意境上比较开阔,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他在伴奏方面经常从“探戈”、“伦巴”等舞曲以及爵士音乐吸取营养,大胆借鉴了欧美40年代流行音乐的语言和创作经验。黎锦光采用湖南花鼓戏的“双川调”改编了歌曲《采槟榔》,由周璇灌制唱片后极受欢迎。接着又创作了带有湖南民歌音调风格的《五月的风》(陈歌辛词),《拷红》汲取了京韵大鼓等说唱音乐的表现手法,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襟上一朵花》采用“中四步”的舞曲节奏,中段还用近关系转调,虽然采用了中速布鲁斯的节奏,但旋律基本上用的是五声音阶,集中而简练地刻画了歌舞的形象,中国风味浓郁。《疯狂世界》在旋律曲调中吸收了京剧西皮唱腔的元素,更有利表现周琼珠对恶势力的泣诉。还有像《香格里拉》、《玫瑰花开》、《太平春》、《夜来香》等(尤其是为歌星李香兰度身定做的《夜来香》最为著名,此唱片不但风靡全国,多年后更流传到海外,世界各国出版此曲的唱片版多达八十个以上)。黎锦光还有两首改编歌曲是家喻户晓的,那就是历久不衰、改编自广东古曲、非常考验歌者功底的《王昭君》,和改编自湖南小调的《小放牛》。《王昭君》原曲长达十数分钟,改完后也五分钟有余,是许多歌者的考验歌曲。至于《小放牛》,黎锦光原是湖南人,自小受民间小调熏陶,解释了他创作里有着那股强烈多变的创作生命力。这些歌曲都带有强烈的民族风,也表现出了那个时期黎锦光作品的创作风格。黎锦光还率先把爵士音乐、拉丁音乐融入中国音乐的旋律中,在《相见不恨晚》、《香格里拉》、《哪个不多情》、《夜来香》等作品中都已经体现了这种外国的特色音乐融入了黎锦光的创作中,这种大胆的中西交融的创作风格在中国早期流行乐坛树立了典范。

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内容贴近群众的生活和喜怒哀乐,唱出了市民的种种人生际遇,表达了他们的气息和心声,符合民众的多层次的工作倾诉、休闲情调和浪漫追求。也是反映了二十世纪30、40年代上海时期的社会生活,人们在战乱时所追求的精神享受。欧美日等国的音乐充斥着上海的市场,致使上海各舞厅争相演奏最新的流行乐曲,所以为了满足听众的需要,黎锦光先生音乐创作基本都是顺着大潮走,情意绵绵的歌词、外国爵士、拉丁等风格。上海时期的音乐都是这类的风格。而黎锦光先生,也是由于当时创作了大量的这类歌曲,所以到了文革时期受到了批判。其实在解放之后,黎锦光先生就基本停止了流行音乐创作。

黎锦光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高产作曲家,谱写过大量的电影插曲和其他流行歌曲。歌曲创作的艺术水准达到很高的水平,优美自然的曲调打动着人心。著名的影星、歌星周璇、白虹(他的前妻)、李香兰、龚秋霞、姚莉、李丽华、张翠红等人,都唱过他的许多作品,并由百代公司录制成唱片而广泛流传。

黎锦光的音乐创作成就

(一)黎锦光的主要代表作品及专辑

黎锦光是二十世纪30、40年代流行歌曲高峰期的代表作曲家。他的流行歌曲创作的总数约有200多首,但是用黎锦光先生的话说“由于质量上良莠不齐,可以整理出来的大概有80多首。而且由于时代政治原因,存稿还不是很多。在这一时期黎锦光谱写了一批较流行的电影插曲,如《拷红》(电影《西厢记》插曲,1940年)、《襟上一朵花》(电影《天涯歌女》插曲)、《钟山春》(电影《恼人春色》主题歌,1942年)、《疯狂世界》(电影《渔家女》插曲,1943年)、《讨厌的早晨》(电影《鸾凤和鸣》插曲,1944年)、《葬花》(电影《红楼梦》插曲,1944年)、《慈母心》《嫦娥》(“华影”影片《凤凰于飞插曲》1945年)等,还有1944年,黎锦光自己作词创曲的独唱曲《夜来香》。这之前《夜来香》影响最大。抗日战争胜利之后,黎锦光仍然在上海从事电影音乐和流行音乐创作,此后他的比较重要的流行歌曲有:《哪个不多情》(1945年)、《香格里拉》(电影《莺飞人间》插曲,1946年)、《少年的我》(1946年)、《心灵的窗》(电影《苦恋》插曲,1946年)《黄叶舞秋风》(电影《长相思》插曲,1947年)、《人人都说西湖好》(电影《忆江南》插曲,1947年)等。其中《香格里拉》(陈蝶飞词)影响最广。还有一些不是电影插曲的作品:《爱神的箭》、《爱相思》、《白兰花》、《春的爱》、《春之晨》、《春花秋月》、《春怨》、《长相思》、《乘风破浪》、《采槟榔》、《叮咛》、《歌女之歌》、《汉宫秋月》、《花之恋》、《解花语》、《假正经》、《凯旋歌》、《可爱的鲜花》、《郎是风儿姐是浪》、《鸾凤和鸣》、《龙华的桃花》、《恋春》、《满场飞》、《埋玉》、《卖杂货》、《玫瑰花开》、《茉莉香》、《南风吹》、《闹五更》、《帕米尔的春天》、《青楼恨》、《清流映明月》、《人人都说西湖好》、《送大哥》、《诉衷情》、《三个世界》、《莎莎再会吧》、《四季相思》、《四季愁》、《桃花红》、《探情》、《五月的风》、《我的家》、《星心相印》、《小桃红》、《小山歌》、《相见不恨晚》、《相思谣》、《针线本相连》、《昭君怨》、《雁群》、《忆江南》、《云裳仙子》、《又怕难为情》、《渔家女》等。解放后他的创作基本上已经停止了,1958年他根据新疆民歌编配的轻音乐《送我一支玫瑰花》,采用了探戈——波列那的节奏,成为五十年代广泛流行的轻音乐舞曲。退休十多年之后,1984年又应邀回中国唱片厂,利用30、40年代百代公司的录音模板,重新编辑、出版流行歌星周璇、白虹等人的音乐专辑多种,专辑受到了一批老听众的欢迎。

仅有的一张收录专辑《夜来香•印象》,收集了黎锦光先生所创作歌曲中最经典的13首(《采槟榔》、《五月的风》、《哪个不多情》、《黄叶舞秋风》、《夜来香》、《白兰花》、《葬花》、《四季相思》、《春的爱》、《郎是风儿姐是浪》、《襟上一朵花》、《春之晨》、《满场飞》)。这张专辑是灌录于1990年的一张黎锦光名曲集录音,不久,黎锦光随即去世,使此录音更显得具有特殊的纪念价值。为了使黎氏半个世纪前的优秀作品跨越时空,走入现代人的审美意念,国内的一些前卫音乐人和录音师利用新的编曲配器手法,和先进录音技术,将这些令后人仰止的佳作重新演绎。复古的爵士伴奏令整张专辑充满怀旧的情调,而清纯的合唱又洗去了这些老歌的洋场气息,圣洁地回荡在人们心田。录音在中央电视 *** 成,音色、空间感和乐器定位都堪称一流。后被香港TOP MUSIC购买版权,和美国Apature发烧线材厂联合,以24BIT/96KHz技术重新复制,再炮制成24K纯金唱片,效果更为令人惊艳。虽然唱歌的不是三四十年代上海时期最红的歌星,伴奏也不是当年歌厅的演奏形式,但是录制出来的却是那个时期最值得回忆、最值得眷恋、最值得赏析的经典流行歌曲。

(二)两首代表作品分析

他所谱写的歌曲,旋律动听、脍炙人口。虽然大部分歌曲都历经了半个世纪的冲洗,但依然毫无褪色,流传甚广。在众多的经典作品中,《夜来香》和《香格里拉》是黎锦光歌曲创作中影响最广和艺术成就最高的两首作品,两首歌曲都是创作于40年代。

《夜来香》是电影《春江遗恨》的插曲,创作于1944年,是黎锦光先生以“金玉谷”的笔名发表的作品。成为当时最著名的流行歌曲之一,它的传唱在中国流行歌曲界几乎称得上是一个神话。无数歌星翻唱过《夜来香》,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邓丽君翻唱的版本。人们只知道这是邓丽君的歌,却不知道这是三、四十年代中国流行乐坛最负盛名的作曲家黎锦光的作品,更不知道早在1944年,这首歌经过著名影星歌星李香兰(山口淑子)演唱后迅速红遍中国、日本和东南亚的历史情况。我们查看一下四十年代上海时期的流行音乐发展史,可以得知这首歌曲在当时的影响力是非常广的。

《夜来香》是由出生于中国的日籍歌星李香兰(山口淑子)原唱,简单的曲式结构,轻灵的伦巴节奏,这首歌要求演唱音域宽阔。李香兰唱来轻盈而抒情,意境是沐浴晚风,与明月作伴,在弥漫着花香的周围只有清新与美好。李香兰首唱版本美声特点很突出,她自幼学习西洋古典发声方法,对《夜来香》中的高音区驾轻就熟,从容、优雅、舒展、大气,配器尤其是中间的鼓声也相当精彩。用美声唱法演唱这首名曲,结尾处的高音被处理得颇为圆润,有一定的厚度,毫无勉强之感。意境也极其清新脱俗。歌曲采用了五声音阶和其声音阶相结合的“中西混合”风格,是以欧美作曲技法特点为基础,又吸收了中国民歌《卖夜来香》、古曲《夜来香》的旋律,形成了巧妙、自然、和谐的结合。配上轻快活泼的拉丁舞节奏——伦巴,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受到各阶层听众的追捧。《夜来香》当时风靡了上海与华北,日本作曲家服部良一提议以《夜来香》为主题改编成交响乐伴奏的幻想曲,其中还融入1935年由严工上作曲、胡蝶演唱的电影《夜来香》的主题歌。一经演出,受到大批观众的喜爱,后又将它介绍到日本去,并且当时把这首歌曲改编成圆舞曲和爵士布吉•乌吉舞曲。也在日本流行起来。后来此曲流传海外,先后被改编成多种语言,世界各国出版此曲的唱片版本多达八十个以上。《夜来香》是继陈歌辛的《玫瑰玫瑰我爱你》之后,又是一首在国外流行的作品。

这是一首旋律优美、韵味浓郁的歌曲,全曲构筑在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之中,采用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相结合的“中西混合”混合风格,歌曲在历经10小节之长的,引领全曲情绪的引子后,A段中,自然清晰、回旋式的旋律线和非方整性四个乐句结构,使用同头变尾的主题发展手法,形成了两个非方整型收拢性复乐段,B段也是由四个乐句构成,根据A段的主题旋律扩张变化,节奏扩大了一倍,音区提高了一个八度,进一步增加了抒 *** 彩,同时相第一乐段形成了对比。“夜来香”三个字一开始就建立在高音区、然后的音区发展是趋于平缓,虽然也曾出现过上行的现象,但总的趋势是旋律的下行。使B段的情绪趋于高扬,由非方整性收拢式构成,采用了模进的手法。A’段是A段的变化重复,强调了夜来香这个主题。尾声由8小节构成,反复唱着夜来香,才在最后一个“香”字上唱出十二拍的最高音。给人一种意境悠远深长的感觉,更加深化主题。

这支歌借“夜来香”这种花来隐喻作者的轻愁薄恨和空虚消沉。这类作品没有像《毛毛雨》、《特别快车》等作品那种粉饰太平,追求纸迷金醉的低级趣味。它所反映的是怀才不遇的小知识界和一般市民阶层,因战乱时局所造成的离情别恨,怀乡思亲的意境。

《夜来香》这支歌曲从它产生的那个时期来看,虽然没有黄色低级的内容,但也缺少极积的因素,这种以花花草草隐喻人物情感的手法并不罕见,但由于这支歌旋律的优美,情绪的缠绵悱恻,满足了当时大都市市民阶层的心里,所以得到了颇为广泛的流传。

《夜来香》很快传遍了灯红酒绿的沦陷区。虽然很好听,很多人也只能私下唱它。李香兰在为自己写的自传中说:“尽管这首歌很受欢迎,但流行的时间不长,后来日文版和中文版都禁止出售……理由是任何一首外国的软绵绵的情歌都会使风纪紊乱。”后来由于绵软的曲风和李香兰本人的日本身份,被认为是日本侵略者麻醉占领区国民的歌曲之一。《夜来香》在上世纪80年代初因邓丽君的翻唱进入大陆而再度走红,却被错误认为是“精神污染”、“汉奸歌曲”因此被禁。

在李香兰首唱之后的几十年的岁月里,她所赋予这首歌曲的影响力已经逐渐消褪,尽管也有层出不穷的歌手不时的翻唱,但没有一个人的翻唱能超越当年的李香兰,直到邓丽君再度演绎了这首歌曲,才使其再度传遍中华大地,传遍全世界,是邓丽君使《夜来香》这首歌曲焕发了第二春,赋予了它新的生命,而且这次是永生!在央视《一百年的歌声》专题节目中,黎锦光的儿子在谈到他父亲黎锦光时曾说:“我说你说看看,你的《夜来香》,有五六十个人翻唱,原唱当然是李香兰了,我说究竟谁唱得最好,这一点是黎锦光亲口跟我说的,他说是邓丽君唱得最好。”“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这就是邓丽君这位“古人”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她仅凭可遇不求的嗓音条件和登峰造极的唱功技巧已足以令其他诸人望尘莫及,而情感的注入和运用更使得她出乎其类而拔乎其萃,无人可与之匹敌与之争锋了,不否认其他歌手也付诸感情于歌曲,却是感动歌者自己的居多,而邓丽君的歌声是可以唱入人心扉的,轻轻地坠落在你的心坎,缓缓地拨动着你的心弦,暖暖地抚慰着你的心灵,引起听众无限的共鸣。其实她的歌曲又怎一情字了得,在她歌声中有诗情、有画意,她唱的风、花、雪、月可以让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引领你进入真、善、美的境界,而这种境界的美使得她由歌手最终成长为歌唱艺术大师之一,也最终奠定了她在华语歌坛空前绝后的地位。

有趣的是《夜来香》这首纯粹描写景物的歌曲,却最大程度的体现了歌手的性格。凤飞飞演唱的版本特点是着力在“夜”字上,听她的演唱你会置身于茫茫夜色的氛围中;而龙飘飘演唱的重点则在“香”,馥郁芬芳的盛开着、怒放着;蔡琴对此歌似乎也很喜爱,先后灌录有两个版本。男声方面罗文也曾唱过,他的版本贵在配器很富丽堂皇,惜在歌词有错漏,且国语的咬字很蹩脚;费玉清则以自己一贯的中性的方式演绎,居然也花枝招展。

《香格里拉》是歌舞片《莺飞人间》的主题曲之一,也是中国半个世纪以来被翻唱最多的流行歌曲之一,这首歌是由陈蝶衣作词,黎锦光作曲的。全曲以一连串的弦乐震音拉序开序幕,轻巧的弦乐拨奏后的一小段独白已经体现出欧阳飞莺柔和而独特的声线。这是一首旋律性很强的歌曲,它不但音区较高,旋律走向也较为复杂,欧阳飞莺运用了近似美声花腔的发声方法,高音区的演唱丝毫没有勉强之感,真假声转换更是自然流畅。在歌曲的内容情感的表现与声音收放中,演唱者都表现得很自如,在编配上,歌曲前奏中就出现了轻快的伦巴节奏,钢琴与乐队的配合相得益彰,木鱼和沙铃的律动更是为歌曲锦上添花。

这是一首欢快热情的伦巴节奏歌曲,作曲家以真挚、热情奔放的风格讴歌了美丽动人的自然景色,歌曲的主体构筑在一个带在线的单三部曲式中。歌曲的第一部分——A段,由三个非方整型收拢性乐句组成,跨越式、环绕式音调掀动情感涟漪,加进下行二度模进乐句,带有异国风情的七声音阶旋律。第三乐句,环绕式的音调积累,使此乐句扩充为四个小节,将作曲家热爱自然之情以真切的表露,歌曲的第二部分——B段,是情感更为高涨的段落,在一开始的时候马上由C大调转为F大调,为展开型中段B段由5个乐句组成,为非方整开放式乐段,虽然调式无太大变化,但由于作曲家在这里调动了节奏(8分音符)、音区、旋律线等乐段的变化,在将旋律推向 *** 的同时,进一步扩展了作曲家对香格里拉的赞美之情。在B段的最后几小节由女高音领唱主旋律,合唱队与之做回应式的对答,在调式上又转回C大调。整首曲子用了较多的三连音节奏型。歌曲的第三个部分——A’段,基本上是第一段情绪内容上的回归,前两个乐句均与A段的前连个乐句相同,只是第三个乐句,为了完成完整终止的任务,再更改几个乐音的基础上,在长时值的主音上结束全曲,为变化不大的再现段。最后结束在对香格里拉的无尽赞叹中。

黎锦光的音乐创作对后人的影响

黎锦光先生虽然没有进过专业院校接受过专业训练,年轻的时候只是跟随着黎锦晖领导的“明月歌舞团”等音乐组织到处巡演,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学习到了作曲、编导节目这些知识,后随英国钢琴家兼作曲家辛格学习作曲,在他的音乐道路上向旁人学习交流和不懈努力,创作出了很多的经典名作。三四十年代为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写作了大量的流行歌曲,并为上海新华电影厂写作电影歌曲。他所创作的歌曲在当时的上海是红透半边天的,周璇、姚莉、李香兰很多的歌星在舞台上都是唱着黎锦光先生的作品。像《夜来香》、《香格里拉》等经典的作品,后来在各个年代都被翻唱过,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绝响多年、曾风靡上海的《夜来香》,通过邓丽君的重新演绎,马上又在内地流行起来,近时期的还有蔡琴的翻唱版本。《香格里拉》我们现在可以听到早期翻唱的有潘秀琼版本的,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还有流行歌星在翻唱此歌,如香港歌星奚秀兰等。最新的是扎西顿珠的版本,像这些歌曲我们现在都是很耳熟的,都可以哼出歌曲很优美的旋律,歌虽然是老,但是歌曲本身的美感却不会过时,各个年代都有听众。

黎锦光的创作黄金时期是在二十世纪40年代,受他作品风格的影响,后来严折西等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也与之类似,50年代初转向了香港发展才有了自己的风格特点。1949年之后,黎锦光等人的海派流行音乐在大陆消失,转移到香港和台湾继续发展,虽然受到香港本土文化的影响,海派流行歌曲在形式上有了明显的转变,但还是一直在发展。而由于历史原因,1945之前的台湾一直都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 *** 退守台湾后,上海时期流行音乐也带到了台湾,包括黎锦光的流行歌曲,一直在台湾流传。特别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邓丽君、费玉清等歌手的翻唱(如《恨不相逢未嫁时》、《何日君再来》、《夜来香》等),又传回了大陆,充分的体现上海时期海派音乐风格的持续影响,甚至黎锦光先生所创作的《夜来香》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后人对于黎锦光先生在二十世纪40年代时候的创作佳绩也只可以是通过网络、书本字义上去理解,毕竟我们生活在这种音乐随处泛滥的时代,也没有太多的人去关注已经绝响许久的上海老音乐,年轻的听众对于那个年代的唱法可能也不是很认同,我们不可以把我们现在的观点强加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觉得他们创作的曲风,歌曲都是很庸俗的、是露骨的情情爱爱类的歌曲。一个作曲家所谓的创作肯定是根据那个年代的社会时代背景、经济发展情况等来决定的,当时有很多洋人在上海生活,他们的生活方式成为当时上海最上层的象征,所以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他们带来了新的娱乐文化方式,特别是歌舞厅的娱乐场所形式,这是中国之前所没有的,像“ *** ”、“仙乐斯”这些都是效仿国外的。洋人所欣赏的音乐也成为当时上海歌厅舞厅效仿的,去歌舞厅欣赏音乐已经成为当时上海中产阶级的一种时尚。流行音乐有着中西的对撞交融,当时的作曲家包括陈歌辛、姚敏、黎锦光他们所创作的音乐也是为了适应潮流,适应市场,当时的乐队都是加入了爵士风格,伦巴等热情的节奏。像当时姚莉在“仙乐斯”里所演唱的歌曲《哪个不多情》、《雷梦娜》、《玫瑰玫瑰我爱你》等,在当时都是很红的,数量最多的流行歌是言情歌曲,这些歌曲曲调优美动听,留下了大量的令人心醉的唱词。有些是有深刻寄托、有所嘲骂、讽刺和调侃的好歌曲,有些是花前月下的浅吟低唱。这些歌曲反映了二十世纪30、40年代中产阶级生活的多样性,属于海派文化、现代都市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二十世纪40年代的上海在现代经济繁荣的支撑下,流行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兴盛局面,黎锦光正是这一时期都市流行歌曲创作的大师,他的流行歌曲是当时大众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虽然他的创作是对流行音乐的一个推动,但是由于历史时代限制的原因,在当时这些歌曲是属于靡靡之音,不健康的,所以后来评论界给的定义就是黄色歌曲,由于它诞生在充满着腥风血雨的年代,与当时人民大众热血沸腾、慷慨激昂的救国情绪格格不入,所以一直被指责为“黄色歌曲”,禁唱、禁播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才开始解禁。

黎锦光创作编织出优美的艺术语言,给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增加了一道绚丽的色彩,虽然黎锦光也曾创作过比较消极、颓废的流行歌曲作品,但与同时代的其它流行歌曲作品相比,他的作品不论在民族风格、语言形式、创作意境上都略胜一筹,有着一定的艺术水准和思想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黎锦光和他在40年代创作的流行歌曲对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之意义,将会越来越明朗。还有与他相媲美的作曲家陈歌辛、姚敏等几位作曲大师,他们为中国早期流行音乐所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在他的晚年,日本歌星李香兰曾来上海探过他,并带他去日本,接见日本的《夜来香》迷,黎先生总算有一点迟来的安慰。1993年春节前后,央视播放了以《夜来香》的旋律贯穿全剧的电视连续剧《别了,李香兰》,轰动全国。可惜的是就在该剧播映前夕,黎锦光在上海病逝,享年86岁。

我们的教训是沉重的。风行都市民间的流行音乐衰落了,要恢复竟何其难!吴亮在《没有音乐的城市》一文中说:“上海没有音乐。上海有音乐会、有音乐厅、有唱片公司、有音乐家、有音乐制作人、有报纸音乐专版、有乐评人,但是上海没有音乐”。因为“上海没有她的音乐形象和音乐代言人,上海只有音乐的过客。”上海也没有歌。如今上海没有好的歌手,没有好的作曲家,没有MADE IN SHANGHAI(上海制造)的流行歌曲,连儿童新歌也不会产生。在新世纪伊始,上海请来了港台名歌手,来唱上海人作词、上海人作曲的上海经典“时代曲”,这是上海的悲哀。这只是一种怀旧。程乃珊说道:“那从历史长廊那端传来的旋律,在新世纪听来,其中的千种风情万种情意,别具意韵。”“曾几何时,她们的歌声缠绕着华灯初上的申城上空,从小烟纸店那抹闪着蜜黄的灯光的窗口到夜夜欢宵的舞厅歌坛,穿行在万家灯火的夜上海上空,曾经如此喧闹地装饰过一个时代。”毋宁说,这是美好的回忆中的叹息。研究海派文化,如何推动创新海派文化,上海流行歌曲应是一个待解开的结。上海流行歌曲的春秋,这个是典型的、百年之内有案可稽的、有深刻教训可以汲取的文化现象实例。

(博主注:本文来自网络,有补充修改)

对歌曲《夜来香》的深度挖掘、大胆猜想

李香兰,原名山口淑子,在日本侵华时期曾长期以中国人的身份活跃在电影界,是日伪满映电影厂的头号红星。其歌喉婉转动人,歌唱风格效仿中国女影星周璇,也有几分神似。

侵华时期,这首从中国大陆倒流回日本的流行歌曲,曾经风靡东瀛。特别是到中国打仗的日本兵,更是对其缠绵的调子情有独钟,顺便把李香兰作为自己的梦中偶像。前几天,北京的编辑朋友宛爷托我去采访几个日本兵,和一个老日本兵约好了在公园见面,地点却不够具体。幸好那天这个老头的车里一直在放《夜来香》,我就是听着这个歌声找到的他。这首歌直到今天在日本仍很有影响,唱的最好的是上户彩。

不过,直到听完这首歌,我依然在不断地摇头。这样摇头,不过是怕自己笑得太厉害。

玩人,没有这样玩儿的。

现代社会,偶尔玩一下人,也不算新鲜,反正玩人的结果往往是弄得对方怒火中烧。但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能把上百万日本兵玩上大半辈子,而且心甘情愿,那可真是本事。

这个让我仿佛错吃了 *** 的就是我国早期作曲家黎锦光。《夜来香》是他专门为李香兰作词的。我现在有极大的怀疑,认为这首歌里藏着一个秘密(当然也可以说是一种比较特别的解释)。因为藏着这个秘密,黎锦光先生一直在用这首歌拿上百万日本人开涮,而且已经涮了几十年,闹不好,会一直玩到另外一个世界去。

这个秘密或许根本不算秘密,只不过大家都没有注意到罢了。

有人说文革的时候文字狱厉害,连玩具厂的摇头鸭子都给禁了,说是否定文化大革命。然而,也有人琢磨了一下当时流行久远的一首儿歌,发现制作这个儿歌的无名氏,实在是胆大得没边儿。这首儿歌是游戏时候唱的:“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看谁立场最坚定”。

黎锦光这首歌,于此类似。

黎锦光今天已经不是一个很让人熟悉的名字。但是,可能还会有人想起赵丹唱的那首“春天里来百花香,朗力格朗力格朗力格朗……”,那就是黎锦光的作品。这个湖南人一生写了上百首歌,最后在中国唱片公司工作,一生也算坎坷。

按照“官方”的说法,黎锦光先生写这首歌,是因为在上海沦陷区晚上散步,闻到夜来香的味道心中有感,于是写了这首歌送给李香兰。后来这首歌成了《春江遗恨》的插曲,李香兰一炮唱红,就此成了侵华日军的最爱。

仔细想想,不能不让人心生疑虑,其中颇有不合情理之处。

李香兰(山口淑子)的真实身份,在当时的娱乐圈并不是秘密,黎锦光先生应该很清楚,也自然知道李香兰最大的粉丝群就是日本兵。细细听来,甚至可以感到《夜来香》与日本民间小调的相通之处。这首曲子很精彩,可以说,这首歌即便别人来填词,换个抚子花或者高知菊之类的主题,在日本兵中一样会红。可是黎先生偏偏写就了《夜来香》。1944年日军败相已露,即便是汉奸也多开始脚踩两只船,他干吗还要凑这个“汉奸音乐家”的热闹呢?

而且,如果看看黎先生的背景,他为日本兵写歌就更令人生疑。

黎先生出身于湖南“黎氏八骏”,老五黎锦亮是青藏铁路的最初设计者,老七黎锦明此时在作抗日宣传工作,老大黎锦熙更是厉害,教出了蔡和森这样的学生,用个抄写员都叫 *** 。这样一个家族,文化底蕴深厚,要说出个把汉奸未必没有可能,但仗打到1944年那个程度还没心没肺,这就不像大家士族的范儿了。而且黎先生自己是黄埔军校出来的,黄埔军校尽管政治上被认为存在反动一面,但也不得不承认它培养出来的人物多半具有较为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他后来的代表作品是《接过雷锋的枪》,要说他商女不知亡国恨,未免让人难以置信。

也许,就因为黎锦光先生上过黄埔军校吧。

这有关系么?当然有关系了。黄埔军校在哪里呢?在广东啊。

夜来香,是一种花的名字,又名夜兰香,夜香花。黎先生的坑,闹不好就是挖在这里——在广东生活过的朋友都知道,这个夜香啊,在广东可还有一个含义呢……

在广东,人们是把大粪叫做“夜香”的,而每天早上来各家厕所掏大粪的工人,则叫做“倒夜香的”,黎先生在广东生活多年,当然知道这“夜香”的含义。

我想黎先生肯定明白,这日本兵里边就算有中国通,也不会把引人陶醉的“夜来香”和这玩意儿联系起来(黎先生没错,日本今天还有一个艺人叫夜香呢,挺水灵的小姑娘,咋也琢磨不出来干吗叫这名儿)。所以,这坑黎先生挖了,再让李香兰一拉,不怕你百万日本兵不跳。

来,让我们看看这《夜来香》的歌词吧——

那南风吹来清凉

那夜莺啼声凄怆

月下的花儿都入梦

只有那夜来香

吐露着芬芳

我爱这夜色茫茫

也爱这夜莺歌唱

更爱那花一般的梦

拥抱着夜来香

吻着夜来香

夜来香我为你歌唱

夜来香我为你思量

啊,我为你歌唱

我为你思量

好了,把“夜来香”用“夜香”换掉,想象一帮日本兵照方抓药的陶醉之状……

别说我没提醒您准备好痰盂啊。

瞧人家黎先生这坑挖的,那才叫文化人的水平。

可能大家会有一个疑问,既然黎先生写这首歌是为了挖坑让日本兵跳的,抗战胜利后,特别是解放后挨整的时候,他干吗不讲一讲挖坑的事情呢?

这可是太容易解释了。一方面,讲了,人家未必信,还不如等着后人琢磨出来,还能让幸存的老鬼子继续陶醉个几十年;另一方面,《夜来香》这歌儿的确好听,不但在日本传唱,国人唱的也不少,看看唱得好的都有谁吧——林子祥,邓丽君,黑鸭子,李宇春,蔡琴,陶喆……

估计黎先生想讲,一看这名单也得吓回来。得了,不就是个批斗受点儿委屈么?总比让全娱乐圈的人拿马桶砸死强啊。

(博主注:本文来自网络)

2011-12-17

更多缅怀大师的作文(身边的大师作文)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