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本卷思想精要
智谋的运用讲究的是恰到好处和适可而止,在特定时期,不用智谋也是智谋之一。最大的危险来自于对对手智慧的低估上。在天理道义面前,智计的作用终是有限的。只有权衡智计得失,当用则用,当弃则弃的人,最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人只要行事无私,堂堂正正,真诚待人,是无需过多依赖智计保身的。虚荣心、自大心往往把人带入歧途,进而过高地估算了自己的智慧,过低地看轻了别人的能量。用智卷
1、智极则愚也,圣人不患智寡,患德有失焉。
【译文】过于聪明就是愚蠢了。圣人不担心自己的智谋少,而担心自己的品德有缺失。
评注
智谋的运用,讲究的是恰到好处和适可而止,在特定时期,不用智谋也是智谋之一。
人们若是一味玩弄聪明,片面追求极致,其结果势必会作茧自缚,为自己的小聪明付出沉重的代价。
智谋最忌滥施和张扬,如果一个人处处工于心计和不加掩饰,便会令人侧目,严加防范,其智谋的出奇性和有效性也就大打折扣了。弄巧成拙,反受其害的事最易由此产生,实则有违初衷。
古时的圣人一向以品德高尚为后人所重。和他们的智谋相比,重视修身养德可谓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显著标志。在他们看来,最大的危险来自于对对手智慧的低估上。
一个人如果有才无德,就会失去人生的方向,干下种种恶事,这对人对己,都是有害无益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智谋的追求就不能无休无止,更不能失去对品德的培养。只强调智谋的人势必会失去仁爱之心,于德有亏,做事就会不留余地了。
2、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译文】才能出众不是智慧,有智慧的人并不显露自己。地位尊崇其实充满危险,有智慧的人不恋权位。大智慧的人知道适可而止,小聪明的人只是不停地谋划,智计有穷尽的时候而天道却没有尽头。
评注
俗话说,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刻意隐藏智慧往往是智者的第一选择。
这其中自有智者对智慧的独特认识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他们对智慧的反作用心存忌惮。在封建专制时代,一个人的智慧越高,如果他不为君主所用他所面临的危险也就愈大。纵是卖身投靠君主他们也常常为君主所猜忌,被视为潜在的威胁。这就要求真正的智者以保身避祸为头等大事,做不到这一点的人,总是那些不知收敛的人,他们的结局大多不妙。
俗话说,人算不如天算处处算计的人最终也逃不脱天理的安排。可以说,在天理道义面前,智计的作用终是有限的,它可以让人得逞于一时,可若是违逆了这个大道,纵是当时不见其害,也是埋下了祸害的种子,日后终有报应。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从反面也印证了智慧不是万能的,适可而止才是智慧的核心所在。
3、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译文】谋划别人的人成功在其智计上,也会失败在其智计上。谋划保全自身的人依靠其智计,也要舍其智计。智计有它缺欠的地方,谋略存有他的敌手,谨慎使用才能减少祸患。
评注
对智计的迷信和依赖是许多人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应该说,谋划别人没有智计是不行的,可对智计的滥用和偏好也是有害的。撇开智计的高低优劣不论,单是对智计的这种误解就不是智者所为了。智计和其他事情一样,都有其两面性即有有利和有害的两面。认识不到智计的这一本质趋利避害就成了一句空话,智计的反作用就会让人措手不及,一旦智计有失,便会陷于完全被动,难以应变。只有权衡智计得失、当用则用、当弃则弃的人,最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保身之术五花八门,在常人眼中,唯恐保身之术手段不高,智慧不深。人们在绞尽脑汁苦修此术之时,往往忽略了舍弃此术的神奇效能。再好的智计也有破绽,在特殊时期,对特定的对象,智计的这些缺憾一旦被人捉住,弄巧成拙事小,暴露自己、为人利用事大。其实,一个人只要行事无私,堂堂正正,真诚待人,是无需过多依赖智计保身的,否则,纵使你再阴险狡猾、多方谋划,到头来也会原形毕露,身败名裂。
4、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竭而谋远者逆。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译文】智慧不够却谋划大事的人只能失败,智计不知停止却谋求长远的人很难如愿。对有智慧的人说智慧,对愚蠢的人说愚蠢,用愚蠢来掩饰智慧,用智慧来停止智计,这是真正的智慧。
评注
俗话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智计对更高明的智计而言,就不是什么智计了。这也决定了人们不能一味自恃智计,死不放手。人们追求的是智计的奇效,虚荣心、自大心却往往把人带入歧途,进而过高地估算了自己的智慧,过低地看轻了别人的能量。这是最致命的错误之一,许多不应有的失败常常由此而生,留下千古遗憾。
世事是瞬息万变的一个人的智慧再高,也不可能虑及万年之后的事。这就要求人们不仅要有自知之明,量力而行,知止当止,更要时刻注意变化的事物不要墨守成规相信所谓的“不变定律”“最高智慧”。历史上的成大事者都是颇有智慧的人物,这一点不可否认,但他们中的久远者却绝不是单凭智慧过人就能做到。顺应潮流应合时变,不固执已见,当是此中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