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英国媒体近日曝光了该国留学教育行业的乱象:为增加创收,收费高昂的私立学校与中国中介机构串通一气,请后者帮助他们到境外“拉人头”,再按照学费比例支付酬劳。虽然英国教育产业化已不是新鲜事儿,但是事实是否如英媒所说,国际学校在线邀请了业界相关人士,一起聊聊英国留学行业的潜规则。
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8月1日报道,英国私立学校的学费一年约为1.5万英镑,寄宿学校高达3.6万英镑。水涨船高的费用令越来越多英国家庭无力负担,于是各校开始将目光着眼于海外的富裕家庭。据媒体曝光,很多学校都会通过中国中介机构在中国富裕家庭中物色目标,并争取将这类家庭的孩子介绍到英国私立校就读。学校每录取一个留学生,就会按年度学费15%至25%的比例支付给中介作为酬劳。
如此操作令众多“本不富裕”的英国家庭雪上加霜,引发英国媒体对英国留学行业潜规则的口诛笔伐。
然而,英国留学行业潜规则也让不少中国留学家庭吃尽苦头,一些留学生家长在经过交流后高呼“上当”。
原来,除了要支付学费和生活费外,很多家长在入学前就会被中介坑一大笔钱。家长反映,很多中介要收取高达数万英镑的“咨询费”、语言课程费、材料翻译费,甚至还有中介哄骗家长为孩子报“礼仪课”,以便“更好地融入新环境”。这些乱收费项目加在一起,最高可达15万英镑。
英国私立学校委员会主席表示,中介提供的诸多服务项目根本没用,建议留学生直接向学校报名。英国媒体批评称,这种不良合作模式极大损害了英国教育行业的名声。
虽然英国教育产业化已不是新鲜事儿,但是事实是否如英媒所说,国际学校在线邀请了业界相关人士,一起聊聊英国留学行业的潜规则。
英国本科招生不存在中介拿回扣
Brielle | 26岁 上海 国际学校升学指导老师
我接触的部分主要集中于英国的大学本科,这个部分是完全不存在学校与中介拿回扣的成分的,大学招生是通过同一平台UCAS进行,保证公平公正。
仅有少数部分存在互拿回扣情况,主要集中于大学预科,因为有些预科由机构开办,中间经手人比较多,环节多容易出现回扣。
我认为报道中的回扣可以这样看待,英国本土的私立学校会有一定比例的国际学生名额,这个比例一定是有限制的。对于英国学校来说,在渠道信息不足的情况下,依托中国的中介推荐学生,并且支付中介一定比例的费用作为回扣费用,实际上算是打开市场的一种途径,也是中介应得的,因为花了精力在做这样一件事情。其实非常多的行业都有这种市场推广方式来吸引客源,只是这种方式放在教育行业,以及金额较大,使得大众在了解后不能接受罢了。
中介所收到的酬劳和中介提供给孩子的各类课程应该分开看待,此篇报道把这两项放在一起,会激化不满的情绪。
不论是否走中介申请,学费和生活费还是要按照学校的标准支付的,至于学校如何处理这笔费用是学校决定,他愿意给到中介作为回扣也是学校的事情,不应该把家长对于中介提供的其他服务混为一谈。
机构提供的服务以及各种课程实际上是对客户本身的一种转化,这些内容会或多或少“推销”给家长们,已实现利益最大化,毕竟中介机构是盈利性质的。但是反过来说,选择国际教育的家长们,希望大家能够从自身出发,增加国际教育知识,多方了解信息,擦亮眼睛理性甄别,在机构推介之后给自己一个“冷静期”好好思考一下,作出最适合自己孩子的选择,也大大降低自己被不良中介“忽悠”的几率。
成熟的机构或者规模比较大的机构,因为广告投放、运营成本以及背后的资本力量,势必要通过收取各种费用来维持运营,而且其中质量也很难把关,教师或者规划师的背景能力你很难真实地了解到,通常是流水线操作,并且机构的不同部门会想尽办法将一个学生进行转化,推各种产品给家长。
一些小的工作室也要看老师本身。有的老师比较认真负责,成本低收费也比较合理,咨询服务相对负责,效果是非常不错的,以做口碑为主。有少数的工作室的老师,业务能力缺乏,而且以利益优先,费用高昂且在申请中存在过度包装行为,申请结果层次不齐。我有遇到最夸张的一位学生,她的中介向家长要了超过百万的费用作为某QS前100大学的“保留名额费”,这个费用是根本不存在的,这样的情况发生其实这个留学家庭也是有问题的。家长不了解申请过程、对自己孩子的不自信、想用钱解决所有问题、害怕大学知道取消资格等等原因 *** 在一起,导致自己上当受骗,学生没有把精力花在自我提升上面,以至于申请是发现自己难度重重。如果把这种“上当”怪罪于英国教育,那英国教育真是太冤了,因为本质上这是中介的一种欺诈行为。
英国的教育产业化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且集中于私立的学校,英国的大众教育有很多缺陷,这部分暂且不谈。英国的教育最具代表的就是精英教育,然而他本国的体制又使得内部的阶级差异特别大。英国的家长选择精英教育以维持阶级的优越性,来自海外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在学术和能力上变得卓越,促使了产业化的完善,“制造”出来的孩子都能符合社会和家长们的期望,对于这样的质量是值得赞叹的,但是纵观全社会,确实也是不利于整体的教育公平性的,因此我认为教育产业化是具有成效的,且有一定的需求,但是回归教育本身的公益性质和平等性,终究还是affordable的家庭能享受教育产业化所带来的好处。
英媒恶意解读
走国际教育路线的中国家长又不傻
Emily | 23岁 杭州 前国际教育机构课程老师
我没听说过这样的行业潜规则,我们机构都是把留学目的地的学校排名给到家长,介绍每个学校的特点,再根据家长的需求去进行匹配。不会重点推哪一两所学校。毕竟家长也不傻,朋友之间交流一下或者网上一查,值不值得就读一目了然,如果作假反而坏了自己的信誉,得不偿失。
英国私校和中介互通这样的问题,先说是不是,再说对不对。在我接触的一二线城市的家长中,虽然他们家境富裕同时愿意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但同时他们也很精明,会把项目的细枝末节都问清楚,也会要求给介绍往届成功申请到的留学生来分享,最后广撒网申请。再者,如果这种现象确实存在,我认为它是面向存在信息差、求稳的家长群体,在下沉市场可能比较好忽悠。
哄骗家长购买附加礼仪课倒是从来没有听说过,倒是会有语言类、学科类或是申请类的课程,比如文学阅读、经济学入门、人文地理等,有些家长为了学业的衔接会报名,但不存在强买强卖的现象。语言是语培部门的课,申请是留学部门的课,两方面是分开收费的。明码标价,有服务内容和课量的详细介绍,比如面试课大班300一次,一对一800一次,家长已经有预算,不会说申请到后期临时加价。
英国教育产业化已是很明显的问题,不是英国教育“为何变成了产业”,而是英国教育产业“为何越来越资本化”,全球开花的英式私校这一现象可谓不言而喻。对于牛校来说,本身能吸引到优秀的学生,申请量越大录取率越低,是一个正循环的关系。而一些“新秀”学校在招生和宣传上大做文章,在抢夺生源方面不断内卷。其实对于留学生家庭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认清自己的定位和规划,不要有大不了再留级一年的想法。
英媒的报道绝对是恶意解读,建议直接曝光有此操作的英国私校要求整改,没有这个渠道的话,中介市场还怎么玩开花。
所谓人头费实则是佣金,
教育产业化未必是坏事
Teresa|39岁 大连 前国际高中升学指导老师
其实早在我2005年刚进入留学行业的时候,很多的国外院校(高中、大学)就已经在中国设立了中国招生办公室,一方面是在中国更好的宣传自己的学校,一方面是方便与中国的留学服务中介公司进行业务合作以招收更多的中国学生。这类国外院校不乏很多耳熟能详的知名学府,以英国为例,爱丁堡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伦敦国王学院等等。
院校为了让中国的留学服务中介公司为自己院校招生,就需要向合作的留学公司支付一部分佣金。这个是很合理的商业合作模式,也只是教育产业中的一个环节。我觉得教育产业化并不是一件坏事情。
学校招收更多的国际学生
国际学生支付远高于本国学生的学费
学校增加营收
学校在校园基础建设、学科研究及师资方面加大投入
学校的学科成就及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好
学校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前往就读
这是一个非常良性的发展,也是绝大多数国外院校希望达到的最终的发展目标。
此报道有些以偏概全,且混淆概念。报道中所提出的此类问题大多出现在前往英国私立初高中的学生中,因为境外私立大学是否是“野鸡大学”或者学历是否被认可都可以由家长或者学生通过中国教育部网站自行查询,留学中介公司不敢在这个方面蒙骗家长。
但英国中学的教育质量却无法由中国 *** 帮助家长来进行辨别,所以家长了解的渠道不外乎朋友推荐、网站查询及留学服务中介公司推荐,而后者占比最高。
留学服务中介公司或咨询老师的职业操守决定了当他们在面对有此类需求的学生及家长时,是以利益为根本还是以孩子的未来为根本。在工作的这么多年中,遇到很多在受骗后无助的孩子及家长,资金的损失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学生的时间成本被消耗掉,有的学生甚至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
有些中介公司会以“项目费”这类销售话术向目标客户推荐留学项目,而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将一些琳琳种种的、以所谓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目的的项目打包向客户进行销售。
单纯的留学服务合同都有国家要求的同一版本,里面会清晰的界定出留学服务过程中包括以及不包括的项目以及对应的费用。其中第三方的费用都是不包括在留学服务合同中的,类如护照办理费用、快递费、翻译费、签证费等等,意思便是,留学服务合同只包括留学服务公司向学生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院校申请材料的整理及递交、签证材料的整理及递交,以及后续服务的相关协助工作。
而英国留学的中介服务在中国的不同地域及城市中,费用是有差异的,总体上来说会在10000-25000元不等,这其中并不包含申请英国G5类院校另外增加的申请服务费用。这只是单纯的留学服务费,并不包含什么礼仪课、语言课、背景提升等等诸多项目的费用。
所以,家长及学生在与留学服务中介公司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仔细查看签署的相关服务合同中的条款。
本文采访嘉宾均为化名
本文参考资料:
ooleduThe Sunday Times Private schools pay agents in China £10000 for each child sent to 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