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紫砂是一种得天独厚的陶土,形成于远古泥盆系,产于宜兴地区山中,由于紫砂泥具有合理性的化学成份,砂石颗拉细小,因而烧制的紫砂器具有一定的气孔率,透气而不渗水,因而,用于浸茶,茶香色清,越夜不馊;用于植花,透气生根,花繁叶茂。自古以来,我国的紫砂茶壶和紫砂花盆独步天下,饮誉海内外,经久不衰,世代相传。
宜兴位于江苏太湖西侧,离苏州、杭州、上海和南京不远。烧造紫砂盆和紫砂壶,同宜兴周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活习俗息息相关。江南一带气候宜人,雨量充足,龙井茶山,园林盆景,独占天时;饮茶品茗,盆景花卉,相沿已久,都与紫砂结下不解之缘。因此,茶文化和盆景艺术,早为历史文人雅士自出机杼,独领 *** ,至今为世人所乐道,被视为高品味的精神享受。
紫砂茶壶的收旅价值
紫砂器始于宋代,盛行于明代。在紫砂世界中,注入生活最深,传世时间最长,当首推紫砂茶壶。紫砂壶和茶文化密不可分,饮茶历来是中国人传统的生活习惯,茶是有情物,或合家团坐,或好友相聚,茶话会心,天南地北,情感交谊,温馨相融,若再拥有质优形美的紫砂壶相伴对饮,则寓艺术于人情之中,将会提升更深一层文化生活的品位。
紫砂壶以古为贵,名家为上。说起紫砂壶的发展史,人们总会先讲明代有个叫“供春”的家僮,随主人吴仕去 *** 寺读书,向和尚学习制壶的故事。供春确实首创宜兴紫砂壶,传世之作价值连城,最不易得。供春以后,紫砂壶的制作工艺迅速发展,至明末万历年间,已是百品竞秀,名师辈出。嘉靖、万历时期,时大彬所制紫砂壶名噪一时,被誉为一代“良陶”。他的传世作品名高价重,极为珍贵,听说前不久,上海有位藏壶世家珍藏一只“大彬”款紫砂壶一台湾“发烧友”得知后,欲以一辆新型“奔驰”轿车相交换,竟被婉拒,足见“大彬壶”身价之高。目前古玩市场所见“时大彬”署款的紫砂壶,多为民国以后的赝品,索价仅几百元,无多大收藏价值。
紫砂壶之所以被海内外历代藏家所珍重,首先是它独有的使用价值,有人曾总结五大特点:
(1)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俱佳;
(2)透气性能好,隔夜茶不易霉馊变质;
(3)常使用的宜兴壶,无茶空壶注沸水也得茶香;
(4)散热慢,易保温;
(5)耐热性强,天冷不炸壶。
紫砂壶使用的时间愈长,年代愈久远,收藏价值就愈高,除了珍玩价值外,其优良特征愈发显示出来,不仅壶内留存了茶香,同时还吸收了茶叶内所含的脂肪素和氟素,而且壶愈用,愈擦,愈光润乌莹,即所谓“泡茶养壶”,品茗把玩,其乐无穷。
紫砂壶的收藏价值,还同它的制作工艺密切的相关,制作一只好的紫砂壶,首先要花三至五个月的时间选泥和打泥,之后再由工艺师塑造,普通壶一天可塑三五只,中档壶几天塑一只,精品壶几个月未必能塑一只,主要看工艺师对作品的设计要求来定。压光工序乃使壶的表面平整、光润,形成一层致密的表层,然后是进窑烧制,完成作品的最后一道工序。可见一只壶的艺术生命和经济价值,主要是工艺师所斌予。
紫砂壶很讲究名师佳作,历史上制壶名家很多,不同时期有着不同风格。若从历史演变来区分,从明代正德至清代康熙,堪称紫砂壶全盛时期,制造工艺有继承也有创新,烧泥技巧日趋精湛,胎质呈石英效果,坚结如钢砂,胚体多采用泥片镶接法,或打筒法。色泽赭红或紫色。造型粗精并见,构思大胆,优美典雅,舒展大方。此时期的制壶名家有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沈子沏、季邵盖、陈子畦和陈用卿等匠师,以及时大彬的弟子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和蒋伯卷等人,其传世佳作极为名贵。
清代紫砂壶的式样比明代更加奇特,仿古品种增多,色泽除了紫色外,还有米泥、乌泥、白泥、黄泥、松花泥和梨皮泥等,此时期的紫砂器,工艺水平日益精进,它不仅是文人的玩赏品和寻常百姓的日用品,其中不少精品还被皇宫选为贡品。清代制壶名师有陈鸣远、杨彭年、杨宝年、杨凤年、邵二泉、陈汉文、杨季初、邵恒昌、张怀仁和邵大亨等人,更有杨友兰、邵德馨、邵玉亭、杨继元和王南林等人,都承制宫庭御品,并善制彩釉紫砂壶。乾隆时期的紫砂壶,已有文人墨客参与设计,特别是吴昌硕、胡公寿等书画家的介入,再由名家制造和雕画刻字,因而使紫砂壶更加名贵。清朝末年政治动荡.太平天国运动,八国联军入侵,战乱频频,使紫砂壶的生产处于停滞状态。直至清末民初,幸有王寅春和顾景舟等工艺师,潜心仿制明清的名师名壶,做工精巧,形制逼真,真假难辨,才使宜兴壶的生产再度繁荣。他们的佳作虽是仿品,但均属百年上下的名家之作,仍有一定的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