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开门见山,今天想和你聊聊息肉的问题。
息肉,是指人体组织表面长出的多余肿物。息是多出、盈余之意。现代医学通常把生长在人体粘膜表面上的赘生物统称为息肉。
《说文解字》:“息,寄肉也。”
《黄帝内经》:“瘤,息肉也。”
息肉属于良性肿瘤的一种,上到鼻腔、声带,下至直肠、宫颈,均可有息肉出现。常常会按其出现的部位命名。诸如,长在声带上的称"声带息肉",出现在胃壁上的叫"胃息肉",若是某一部位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息肉,又称"多发 *** 肉"。
然而,大多数的息肉都是良性的,很少会有癌变的风险。所以,即便是发现了体内有息肉的存在,大家也不必太过担心,更无需惶惶不可终日。
有些人图省事,也想着一劳永逸,选择手术切除。其实手术切除未尝不是一种良方。只是有的人息肉切除后没几年,体检后又发现有息肉滋生。这并非是手术切除的不干净,而是手术只能治标,并不能改变体质而治本。
和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潮湿的木头上容易长蘑菇,你把蘑菇摘了,没过多久,木头上还是容易再长蘑菇,息肉也是这么个道理。
那息肉是从何而来呢?
首先,中医认为,息肉多由脾虚生痰所致。脾喜燥恶润,脾虚则健运有失,水道输布不调,聚积于脾,酿而成湿,炼而成痰,痰湿凝结于五脏六腑,久而久之,无形之痰就容易滋生成有形之痰,包块内生于五脏六腑。
此外,痰湿内生,就容易阻滞气血运行,气滞血瘀,也是息肉滋生的原因之一。
今天向大家介绍一个既能健脾消痰,又善活血化瘀的方子——乌梅僵蚕丸合健脾消痰丸加减,原方出自《生活百事通》中的乌梅僵蚕丸和《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健脾消痰丸。
乌梅僵蚕丸合健脾消痰丸加减:乌梅、鸡内金、僵蚕、牡蛎、浙贝母、白术、薏苡仁、三棱、莪术。
化痰散结:乌梅、鸡内金、僵蚕、牡蛎、浙贝母
先来说一说乌梅,
首先,我们这里讲的乌梅并不是超市卖的零食乌梅,而是药房里在售的中药材乌梅。
如果一定要说两者有何区别,须知,药房里的乌梅是经过特殊炮制后而得,符合国家药典要求,更具药用价值。
乌梅,始记于《神农本草经》,其中早有言明,乌梅可“去死肌,青黑痣、恶肉。”
《本草求真》中也多有提及,说乌梅“入于死肌恶肉恶痣则除。”
如果你说古籍太过于老旧,那么你再去翻开《中药学》的教材看看,里面清晰地写着乌梅可治“胬肉外突”。
《本经》:"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肉。"
《本草求真》:“乌梅酸涩而温,入肺则收,入肠则涩,入虫则伏,入于死肌恶肉恶痣则除。”
乌梅
鸡内金是鸡体内砂囊的内壁,
众所周知,鸡没有牙齿,因此鸡在啄食的时候,会顺带地啄入一些小石子,以助消化,可见,鸡内金有极强的消食功能。平日里,要是一不小心吃多了,不消化,胃里有食积,就可以用鸡内金来化解一下;
鸡内金不仅可以消积化食,是难得的良药,同时也是一味化痰散结的良药。
《中国药典》2020版
简单讲,鸡内金味甘性平,既善磨谷消积,以治食积诸症,又能软坚散结,为消各种积聚之良药。
《滇南本草》:"宽中健脾,消食磨胃。"
《本草再新》:"化痰,理气,利湿。"
《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痃癣癥瘕,通经闭。"
鸡内金
僵蚕为蚕宝宝感染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体,听上去似乎好可怕,其实啊,僵蚕实为一味治病之良药。
其味咸、辛,性平,入肝、肺经。中医认为,咸可软坚散结。是故,僵蚕既有化痰之功,又兼具软坚散结之效,可以把体内的痰核、死肌破开,多用于治疗痰核、瘰疬等证,
简单讲,僵蚕不失为一味散结良药。
《纲目》:“散风痰结核瘰疬。”
僵蚕
牡蛎,和我们常吃的生蚝差不多,只是这里,我们讲的不是牡蛎的肉,而是牡蛎的壳。
牡蛎常年生活于海水中,所以它的贝壳也因长时间的浸泡在海水中而味咸,加之其性微寒,
因此,牡蛎既具有软坚散结的功效,可化解体内的痰湿而散结;
又兼具清热之效,久郁生热啊!
《珍珠囊》:"软痞积。又治带下,温疟,疮肿,为软坚收涩之剂。"
《纲目》:"化痰软坚,清热除湿,止心脾气痛,痢下,赤白浊,消疝瘕积块,瘿疾结核。"
牡蛎
浙贝母,因主产于浙江一带而得名,
其味苦而性寒,以清热化痰,开郁散结之功见长。
那浙贝母和川贝母有啥区别呢?
川贝母主产于四川,和浙贝母功效相似,均具有清热化痰、散结消痈的功效。
然,川贝母长于清热化痰止咳,你去看川贝枇杷膏就知道了;
浙贝母功偏化痰散结消痈,这里即是用于息肉的问题,当然选用的是浙贝母。
《纲目拾遗》:"解毒利痰,开宣肺气,凡肺家夹风火有痰者宜此。"
《山东中草药手册》:"清肺化痰,制酸,解毒。治感冒咳嗽,胃痛吐酸,痈毒肿痛。"
浙贝母
健脾排脓:白术、薏苡仁
前人有云,“诸湿肿满皆源于脾。”
白术健脾,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中医认为,胃主受纳,脾主健运。
说的是,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将我们吃下去的水谷腐熟消化,脾将经胃消化过后的水谷精微转运到五脏六腑,以供营养支持。
若是中焦不通,脾胃健运失司,五脏六腑营养不得,脾为后天之本,后天有失,损及先天,所以你去看,脾胃功能不佳的人大都看上去比较羸弱,那又何谈正气存内?
再者,脾为生痰之源。水谷精微转运不出去,只能瘀积于内,久郁生热,灼伤津液,酿生湿浊,炼而为痰。湿性黏腻,所以,脾虚的人看上去也大都无精打采的。
此外,脾胃又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失司,气血生化有碍,气血不足,又何以催生正气?
可见,健脾有多重要了吧!
白术味甘性温,专入脾、胃经,
其性温能燥脾胃之湿,化脾胃之痰;
其味甘而长于健运脾胃之气,可以说,但凡是脾虚的问题用上一些白术准没错。
《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疾,五劳七伤,冷气腹胀,补腰膝,消痰,治水气,利小便,止反胃呕逆,及筋骨弱软,痃癖气块,妇人冷癥瘕,温疾,山岚瘴气,除烦长肌。"
白术
薏苡仁味甘淡,主入脾、胃经,有健脾之功效,中医讲,脾主肌肉,
脾胃有失健运,则脾不升,胃不降,气机失衡,气滞血瘀痰结自然而成,
脾胃功能健全,则肌肉生长无虞,长息肉的可能性自然也会降低。
然,薏苡仁性微寒,炒制之后,寒性得以抑制,健脾之力更甚,因此,方中薏苡仁可以炒制后入药。
此外啊,薏苡仁兼具清热利湿之效,可将体内的痰湿通过小便的形式排出体外。
《纲目》:"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胜湿。炊饭食,治冷气;煎饮,利小便热淋。"
薏苡仁
活血化瘀:三棱、莪术
三棱、莪术是一组非常经典药对了,均长于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同为破血消癥之要药。
若是非要说出一些两者的区别,三棱善于破血,偏于走血分,
三棱
莪术善于破气,一个偏于走气分,两者相须为用,让体内的气血都活起来。
莪术
方子讲到这里差不多是讲完了,
须知,药非神药,医非神医。药物只能起到改善的作用,而病之所成本来就非一日而就,是日积月累的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作息等等诸多因素的汇总。若是只想靠着药物的一己之力来力挽狂澜,怕是疗效甚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