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琅琊汉墓出土文物(琅琊汉墓主人是谁),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琅琊汉墓出土文物(琅琊汉墓主人是谁)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琅琊汉墓出土文物(琅琊汉墓主人是谁)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立即将矛头指向了岭南地区。根据《淮南子》记载,秦始皇以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兵分五路,将两广以及今天越南北部地区纳入了秦朝版图。从此,岭南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后,50万秦军便在岭南就地屯田,一面清剿隐藏在山林中的越人游击队,一面发展生产。

但是不久后,中原本土便发生了陈胜吴广起义,秦朝面临灭亡之危,边境秦军皆紧急回援。例如,长城军在王翦孙子王离的带领下,与章邯一起包围巨鹿。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岭南秦军不仅不派一兵一卒北上救援,反而还断绝道路。其后,岭南秦军更是相互攻击,最终由赵佗统一百越,建立了强大的南越国。

因此,很多网友都感到奇怪,为何50万秦军不回援中原呢?若他们回援,作为反秦核心的楚国必将腹背受敌,哪敢派项羽北上救赵,让沛公刘邦西进灭秦?

对此,畅销小说家孙皓晖在自己著作《大秦帝国》中给出了一个假设,那就是秦始皇曾颁布遗诏,命岭南秦军无论中原发生了什么,都不准回援中原:

“中原但有不测风云,南海军切勿北上靖乱,当断然封闭扬粤新道,不使中原乱局波及南天。将军谨记:老秦人北上,则华夏从此无南海矣!”

说实话,这段描写非常精彩,也让许多读者信以为真。然而很遗憾,这段描写并不符合史实,秦始皇也从未留下过这种遗诏。即使留下了,也不能保证岭南秦军会执行。若这些士兵都为老秦人,当他们听说自己的家乡为六国所攻,亲人受到战火之威胁,又如何能坐得住?因此,遗诏说是靠不住的。

那么,50万秦军之所以不回援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上世纪60、70年代,两广地区曾发掘出大量南越国的墓葬。例如在1974年, 在广西平乐县银山岭曾发掘出一大批秦墓;1962年和1963年, 在广东清远县也发掘了一大批秦墓,发现了大量陪葬品。1983年,在广州象岗山又发现了第二代南越王赵昧的墓。

经过研究,学者们发现,这些秦汉古墓皆有浓厚的楚国特征,其随葬器物往往有鼎、敦、壶、妨等陶礼器,且陶鼎是不同于关中那种矮蹄足秦式鼎的高蹄足楚式鼎, 又有很多制作精美的漆木器。此外,在1982 年发掘的柳园岗11 号古墓中,发现了具有浓厚楚文化特点的鼎、盆、壶、钫等组合。

依据这些考古发现,学者们发现,秦国本土关中的丧葬文化,几乎在岭南地区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中国人是安土重迁的民族,即使身处异地,穿着异地的衣服,说着异地的语言,但在死后,往往仍会希望以故乡的方式进行埋葬。因此,若南下的50万秦军皆为来自关中的老秦人,必会留下大量关中式的墓葬。但根据考古报告,这样的秦墓却一座也没有。

因此在笔者看来,南下的50万秦军,或许根本就没几个秦人,真正的主体其实是楚人。与楚人相比, 秦对于南越的影响非常有限。从始皇三十三年“ 略取南越陆梁地” , 到二世元年南海尉赵佗叛秦自王, 是秦经营南越, 总计不过七年。

而楚人经营南越,可以从楚共王“ 奄征南海” 算起, 距离秦末已有三百五十年左右的历史, 即从吴起相楚悼王“ 南平百越” 算起, 也有一百六十余年之久。根据考古发现,由楚入越有五道可通,而每一条路线都是楚人开辟的。由此可见,相比于秦人,楚人更加熟悉岭南。

由此,秦始皇在征讨南越时,征发楚人是经济、最划算的选择。楚人熟悉南越地形,更熟悉南越湿热的气候,而且距离南越也近,所需的粮草、辎重较少。若从关中本土调兵进攻南越,必须从武关南下,穿越整个楚地,然后才能到达岭南,其距离何止千里。以秦军50万的数量,路上所消耗的粮草可以用天文数字来形容,秦始皇即使在败家,也不可能这样浪费吧!况且秦人在岭南很容易水土不服。

因此综合各种因素,秦始皇绝不可能舍近求远,征发50万秦人去岭南。

除了墓葬之外,在如今粤语中,还保留了不少古楚国的语言习惯。特别是粤西的白话,尤为如此,与如今湖北的一些方言很相似。若50万秦军皆为关中人,人数在当时人口稀少的岭南并不占劣势,为何关中方言没有在两广留下任何痕迹?

总而言之,50万岭南秦军中,大部分其实是就近征发的楚国百姓,正规的秦人占比不高,或许多为军官。其后,屠睢在岭南大败,秦始皇又征集商人、上门女婿等七种“罪犯”去往岭南戍边,又冲淡了岭南秦军的比例。

因此,岭南秦军对于秦廷是没有任何好感的,他们大多不过是被逼戍边的楚国百姓。别说是回援中原了,不北上灭秦都是好的。例如秦朝官吏——南海郡尉任嚣便直截了当地对赵佗说:“秦为无道”,丝毫看不出他对秦朝有任何忠诚。

海信音乐阅读电子书

其后,由于赵佗的野心,岭南秦军既没有救秦,也没有附楚,更没有服汉,而是独立建国,直到汉武帝年间才为汉军所灭。

更多琅琊汉墓出土文物(琅琊汉墓主人是谁)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