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山东淄博的张店虽然历史悠久,但是直到清朝末年也不过是济南府新城县的一个镇而已。真正开始发达起来还是靠着德国人在山东修了胶济铁路和张博铁路,建了张店火车站,又建了天主教堂和铁路医院。
当时有三条大马路,把张店街里和火车站联在一起。一马路由南北大街向南延伸,穿过铁路的“双洞子”,直达博山。二马路从街里东门起直达火车站。这条路最好,是用石条铺的,路两边,店铺林立。三马路中段路东,是铁路医院。1949年10 月1日,张店人民庆祝新中国成立的大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老张店村,东西以今西二路为轴线,南北以今美食街为轴线,形成“大十字”,以其方位划分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村。1958 年 11 月,张店人民公社成立,时辖 10 个大队:第一大队是乔庄、杜科,第二大队是道庄,第三大队是张辛、王辛、一里、太平,第四大队是张店西北村(今北源社区),第五大队是张店西南村(今柳泉社区),第六大队是张店东南村(原东方社区),第七大队是张店东北村(原东源社区),第八大队是洪沟村,第九大队是中心村(今胜利桥社区),第十大队是大贾庄。
俗话说:“三里曹村(一说姚沟)五里镇(金岭镇),二里张店不用问。”新中国成立前,张店街里也不过方圆两华里。西从健康街,东到淄博商厦,北从张店农贸市场北端,南到济青路略南,村子虽不大,但文化底蕴深厚,许多让人怀念的人工实体、自然实体,如四桥、四庙、四井、六座牌坊等,几乎妇孺皆知。黄桑店、烽火台、三阖大门、透龙碑、侯家湾、苗家湾、赵家胡同,炉渣崖子等等,也常被老张店人津津乐道。
西北村北头有一组庙群。第一座庙是南张三世祖——张福出资购买了庙基而领衔修建的真武庙。庙坐北朝南,前院大门在正中,门两边有钟鼓楼。东北角有座小庙,是龙王庙,天旱祈雨时还要把龙王神像抬出来祭奠,据说很灵验。西北角有三座功德碑,记载着建庙时捐款人的姓名和捐款人的数量,中间是二门。中院有大殿三间,殿内供奉着真武大帝,两边还有四尊神像。大殿后面有一个小门,里边是第三个小院,也有三间略小的房子,是百子殿,供奉着送子娘娘。在中院的厢房里,有两间是“文泉书屋”,供孩子们在这里读书,真武庙内不光能听到晨钟暮鼓,还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
庙前有条小河,庙西有条大道,玄武桥贯通南北。桥旁河边有一眼水井,水井南边还有一个院子,两间北屋是菩萨庙,南屋为关帝庙。新中国成立后,成了第二生产小队的饲养院。
民国年间,韩复榘主政山东,他在张店西门外建了两座砖瓦房作兵营,为了造桌椅床凳和门窗,把大庙拆了。多年以后人们只重修了大殿,前院变成了一个大土台子。新中国成立后,大庙全部拆除,供销社在这里盖了门市部。1991年旧城改造,在这里建了农贸市场。
十字街上有座“两世承恩”牌坊,是为南张五世祖张芝和儿子张笃敬而修建的“恩荣”坊。张芝,太学生,任河南彰德府吏目,因子贵,欶封文林郎元氏县知县。子笃敬,明万历壬辰进士,河南清吏司主事,父子两代,居官清廉,勤政为民,分别受到万历皇帝圣旨嘉奖,济南府新城县为他们父子修了这座牌坊,予以表彰。“两世承恩”四个大字,由明朝重臣、大学问家孙鑛书写,他文才武略皆擅,有著作40多种、700多卷,为世人所重。
从十字街向南 150 米处,还有两座节孝坊,一座是明朝的,一座是清朝的。所谓的张店有六座牌坊,除了“两世承恩”坊和十字街南面的两座节孝坊,还包括有杏园一座“万古流芳”坊,东门外耿家一座“冰清玉洁”坊,东马道杨家还有一座“幽光照汉”的小牌坊,俗称叫杨家志门。
从十字街往西,在健康街东侧路北,有座“三官庙”,院子不大,有三间大殿,供奉着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庙门外也有几座“功德碑”。从三官庙向东 20 米,有一座精致的三孔大石桥,被埋在地里,1958 年大炼钢铁时被挖了出来,《新城县志》里所说的张店桥就是它。估计,它应当和十字街上的牌坊是同一时期的建筑。桥的北边有座“勤慎廉明”石碑,四个大字苍劲有力,是清末赵家胡同赵竹蓭先生书写的。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进驻张店,把老围子墙拆了,把护城河填了,重新挖了猪龙河,在靠近庄里的河岸上筑起了全是黄土的围子墙。
现在的共青团路,就是原来的河道,是张店围子河的一部分。南北大街北边有座单孔桥,再向东到中心路处,日军曾在那里建了个新桥,还建了双层的城门楼,叫“新北门”,不过新北门的城楼寿命不长,在新中国成立后就拆掉了。
从十字街向东 300 多米,是佛爷庙,佛爷庙东边是一所学校,与学校一墙之隔的东面,有一个大土柱子,六米多高,很不规整,上边有些杂草,还有一株小槐树,这就是“烽火台”,当地老百姓叫它“烟火墩”,是古代瞭望和用烟火来传递信息的军防设施。它下大上小,四周用砖石垒砌,中间填上黄土,有台阶可以上下,它是张店最古老的地上建筑。由于年代久远,砖和石头被人拆走了,只留下一个不规整的大土柱子。
从十字街向南,东边是耿家的三阖大门,西边叫“炉渣崖子”,从炉渣崖子再向南,路东一座庙叫奶奶庙,庙里有块透龙碑,下雨前一天碑上若凝有露水,第二天保准下雨。路西边有座小庙,是观音庙。1960 年这个小观音庙成了民办中学的校舍,有两个班的学生,这所民办中学就是张店一中的前身。
过了济青路,东南角有一个大湾,叫侯家湾,平时没有水,只有六七月里下大雨,十字街处最高,水便流到湾里去了。东边还有一个湾,比侯家湾大,叫苗家湾,湾中好像有泉子,水质很清,儿童常去洗澡或在湾里游泳。
老张店村内有个白胡子老头,名叫张胤振,其父是张笃敬,祖父叫张芝,祖孙三代都是明朝重臣,而且都住在张店。张胤振是郡庠生,例贡入太学生,学成后授东城兵马司指挥副使,授文林郎。俗话说“门为宅首”,在张店街里除了“三阖大门”和“尚志堂”“鸿恩堂”之外,没有一家砖瓦到顶的大门楼子。传说的耿家“三阖大门”,是明清时期的六七百年间,张氏族和耿氏族共同的产物。据传,西边那两阖原本是张家的,张家人先卖了最西边那阖,卖给了王家,耿家只盖了最东边的那阖,以后又买了中间那阖和王家的那阖。在过去,房产买卖属正当交易,要写房地契文书,还得由买卖双方及中证人签字画押,要办酒席并请有威望的人吃饭,以作证明。
据《耿氏世谱》和《新城县志》记载:“诰封资政大夫,讳宗何,字碌臣,读书无成,始从城里迁至解营,后复涉张店居焉。享年七十七岁,卒於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此乃第一个进住张店的耿氏之人。
据载,“碌臣之孙,讳维祜,号显亭,先世为山西绛州望族,前明讳安者始于诸城迁入新邑(即新城),父肇堂,嘉庆辛酉进士……广东盐运使,卒於官。公维祜生于乾隆三十六年九月初五,卒於道光十年七月十三,享年六十。道光十二年十月十七,葬于太平庄”。据考证,此处的“太平庄”,实为“一里庄”,即今淄博人民公园处。
明代中后期,张店南张氏三位重臣死后,他们的官宅先后被后人卖掉,后代迁移到张店村周边各地,不仅仅去到杜科、乔庄和魏家庄,而且迁到尚庄、街子、迎仙、南岭、北岭、曹村、江西道、古城等处,甚至移居外县、外省。
过去在洪沟村西曾有一个杏园村,该村系明朝“南张氏”十世祖文聚公,从街子村回到此地,为长子化麟、长孙亦坦盖了一座“一楼三院六厢房”的大宅子。化麟公早逝,妻何氏守节,子孙满堂。乾隆初年,奉旨在杏园为其建了“万古流芳”的节孝坊。杏园村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