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有“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德国红点设计大奖多次来厦办展。图为今年文博会上的红点互动艺术展。 (资料图/本报记者 张奇辉摄)
本组文/本报记者 林露虹
时尚的厦门,正大力发展时尚产业。2014年,厦门的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值近1000亿元,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服务业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有很大一部分与时尚产业相重叠。
看服装产业
服装品牌数量多名气大
服装产业向来被视作传统产业,在厦门,不少服装企业通过设计、研发,以时尚创造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来自市发改委的数据显示,厦门周边地区的纺织服装企业超过一万家,全行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厦门创造”的服装品牌也很有名,既有国内女装中排名前十的宝姿和卓雅,也有七匹狼、与狼共舞等一众占领国内男装市场半壁江山的男装品牌。与此同时,从厦门走出了一大批蜚声国内外的服装设计师,包括中国时装设计最高奖“金顶奖”得主计文波、曾凤飞,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蔡美月、赵玉峰、陈真等。
看工业设计
卫浴厨柜设计制造独树一帜
厦门还是工业设计领域的佼佼者,一件件工业设计产品的背后,透着时尚生活方式的表达。据市工业设计协会会长陈全志介绍,“厦门的卫浴、厨柜、眼镜、运动器材、LED以及电子信息类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不仅在福建省领先,在全国也是独树一帜”。厦门目前已拥有国家级的工业设计中心1家、省级5家、市级11家。
时尚也催生了创新创业的热潮。龙山文创园、联发华美文创园等已吸引一批创客进驻,他们发挥自己的才华和想象力,成为厦门时尚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看政策扶持
时尚产业纳入市重大项目机制
今年开始,厦门将时尚产业纳入市重大项目机制加以推进。今年初,我市印发《厦门市加快服装设计行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健全人才体系、打造独立品牌、营造时尚氛围、形成产业集聚等多个方面给出了政策和资金扶持,以期吸引更多优秀设计师集聚入驻,打造更多“厦门创造”的时尚品牌,并带动相关生产 *** 业发展。今年7月,市发改委联合市财政局下达了2015年厦门市服装设计行业发展扶持资金计划,拿出真金白银鼓励、支持设计师和品牌在行业领域钻研创新。据悉,首批扶持项目共有22个,奖励扶持资金共136.38万元,扶持的类别中,既有对服装行业知识产权的扶持,也涵盖了对设计师参加比赛、在时装周举办作品发布会的扶持。
【声音】
著名设计师、凤飞服饰品牌创始人曾凤飞:
给年轻设计师
多些“雪中送炭”
厦门是发展时尚产业的好地方。
正如本次厦门国际时尚周所提倡的“shui”一样,厦门很漂亮,城市的性格跟“水”一样很有包容性,在厦门,我可以安静地思考、创作。另外,厦门有许多有才华、务实的年轻设计师,我想发展时尚产业,扶持政策应该多向这些年轻设计师倾斜,多“雪中送炭”。当然, *** 的扶持是一方面,设计师们也要培养自身的韧性,并力求让时尚大众化、生活化。
厦门市美发美容化妆品行业协会会长蔡艺卓:
发展时尚产业
搭平台很重要
厦门的时尚产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以我参与策划举办的国际沙龙美发节为例,今年是国际沙龙美发节举办的第七个年头,将吸引国内外2000多名业界精英齐聚厦门,无论是规模还是内容都是历届之最,可以说是整个行业的“风向标”。在过去,能把那么多业界精英请来是难以想象的,这也从侧面说明厦门美容美发行业在业界的地位。厦门要发展时尚产业,我想搭平台很重要,像厦门国际时尚周就是个很好的平台,通过平台把业界人士吸引过来,形成影响力。
【延伸】
厦门气质
吸引时尚设计师
新格文创董事长苏晓东解读他眼中的厦门
11月8日,位于中华城黄氏老宅的“岛群”(AKP)里,刚从草莓音乐节归来的年轻人身着印有岛群和草莓图案的T恤,聚在一起狂欢。“岛群+草莓”,看上去有些混搭,但对于文艺爱好者来说,两大品牌的结合,不啻为一个好选择。
岛群是设计师上官喆于今年8月开的店铺,主要把本土新锐设计师的作品以及多个时尚品牌集结起来,打造一个时尚场域。作为岛群的投资方,新格文创董事长苏晓东把岛群这一“时尚现象”界定为“新格+”的一部分,“我们正更多地做加法,进行一些跨界的尝试。”新格是我市重点文化企业,成立二十多年来,一直深耕本土做文创,近年来,新格以“时尚设计”为切入点进行转型,先后打造了大家熟悉的虾米堂、鼓浪屿菜市场博物馆、晓学堂书店等。
值得一提的是,新格与导演宁浩有过多次合作,并曾参与电影《疯狂的赛车》的制作。2007年,在确立《疯狂的赛车》的基本框架后,宁浩开始搜罗一座“有海、有个性”的城市作为拍摄地。在考察多个城市后,最终,宁浩选定厦门,理由是:“厦门显得与众不同,很有洋味,又保持了很多传统的东西。”
苏晓东说,是厦门“特别的气质”打动了宁浩,而这也是厦门集聚时尚设计师、发展时尚产业的重要因素。“在厦门可以‘天马行空’,静下心来专心做创意、研发和设计。”苏晓东坚信“静则劲”,厦门的“静”以及包容、开放的城市气质给予了新格创作的灵感,而这种气质又与时尚本身的意涵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