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穿越到汉唐的小说(穿越唐朝的长篇小说),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穿越到汉唐的小说(穿越唐朝的长篇小说)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穿越到汉唐的小说(穿越唐朝的长篇小说)

原创 西行

华阴老腔一声喊谭维维,张喜民 - 2016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2016年央视春晚上谭维维和华阴老腔艺人张喜民等合作一首《华阴老腔一声喊》,使得华阴老腔为中国广大老百姓所熟悉。其实早在张艺谋的电影《活着》里,以及王全安的电影《白鹿原》里都有老腔的精彩表现。

2006年6月1日起,在林兆华导演的《白鹿原》中,融入了华阴老腔的表演。一演就是30场,震动京城。同年6月5日,华阴老腔进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碗碗腔《姓桃家住桃花村》

华阴有老腔和时腔(碗碗腔)两个分类,汉代就出现了老腔,它起源于军队,张良征战为鼓舞士气就高声唱。因为华阴当时是一个京师粮仓,通过漕运把粮食源源不断送到咸阳,作为守护粮仓的军队,他们鼓舞士气的唱法成为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最后流行于民间,结合船公号子,就形成了真正的老腔。老腔当时主要用于征战,时腔以讲细小的故事为主,所以时腔很多调子融不到老腔中。正所谓“一声吼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当苍劲的老腔响起,古战场上的长枪大戟、刀光剑影,忽而人喊马嘶、气吞山河,忽而鸣金收兵、四顾苍茫,陕人的刚强性格、雄强心态跃然而出。

诞生于黄河、渭河、洛河交界处的老腔,盛行于乾隆元年至十年(1736—1745),以三国故事为主要题材,因而又称“英雄戏”“好汉戏”,而现在,又因为时代的变迁,加入了一些新剧本。舞台上的农民演员,个个精神抖擞,甚而杀气腾腾。在全场近1小时的表演中,每人都投入了百分百的精气神,以像秦腔那样几乎扯破嗓子般的力气高歌,以让对面山头的人都能看见自己的舞动。

将令一声震山川,人披衣甲马上鞍,大小儿郎齐呐喊,催动人马到阵前。头戴束发冠,身穿玉连环,胸前狮子扣,腰中挎龙泉,弯弓似月样,狼牙囊中穿,催开青鬃马,豪杰敢当先。正是豪杰催马进,前哨军人报一声...

华阴老腔生于张氏家族。长期以来,久为华阴县市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张喜民、张新民、张军民、张拾民,是华阴老腔正宗传人张全生的儿子,他们保存着老腔自乾隆年间传下来的百余个戏本。这些戏本几乎全是北宋、金、元时期民间流传的西周、列国、三分天下、唐宋故事。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老腔皮影一贯是家族传承的方式。诸多清规戒律让它仅限于华阴张姓家族中留传。除非至亲,一般人不准入班。既已入班,不准再搭其他班社。剧本绝不外传。这无疑大大限制了它的传播范围。所以时至今日,它依旧仅保留在华阴境内。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举荐下,外国友人到陕西去看华阴老腔,随后为这支团体安排去美国和意大利的演出行程。据悉,这支松散的农民演出团体,暂名“华阴市老腔艺术团”。这些团员的年纪在49岁至72岁之间。若是遇到农忙与演出有冲突,这些农民演员还要犹豫一番,是下地还是上台…

从陕西省华阴市双泉村走出来的13位农民,登上了上海音乐厅的舞台,在“世界音乐周”最后一场演出中,弹奏着自制的六角月琴和钟铃,吼出了已流传2000多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这一实在是很小的戏曲曲种,浓缩了黄河文明的原生态,也让观众备感震撼—一般职业演员身上浑然不见如此蓬勃的生命力。

老腔《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

白:伙计们!啊!都来了!啊!抄起家伙!

唱: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太阳园、月亮湾都在天上。男人笑、女人哭都在炕上。

白:男人下了塬,女人做了饭。男人下了种,女人生了产。

唱:男人下了塬,女人做了饭。男人下了种,女人生了产。娃娃一片片,都在塬上转。娃娃一伙伙,围着锅头转。

老腔实在是一种很小的戏种,是以皮影的形式进行演出的戏曲剧种。它只需五人就可撑起一台戏:签手(指挥皮影)、副签手、前首(主唱)、后台、板胡。但这个剧种里,“生旦净末丑”却一样也不缺。只不过,这五种角色都由主唱一人担纲。因此,主唱的嗓音天赋就尤为重要。自家的木凳,自制的琴弦,口耳相传了千年的唱词唱腔,这种土得掉渣的、独一无二的、震撼人心的老腔,就以这样的原生态,被原封不动地请到了大都市大剧院那豪华的舞台上,也被请进了中国最高演艺殿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大舞台,院长濮存昕也深深为之痴迷并亲自上场。老腔,以这种最原始的风貌出现,却得到了最广泛和最专业人士的认同。

老腔《征东一场总是空》王振中在北京人艺表演

征东一场总是空,难舍大国长安城,自古长安地,周秦汉代兴,山川花似锦,八水绕城流,临阵无有文房宝,该拿什么当笔尖,狠心口把中指咬,昏昏沉沉疼煞人,中指咬破当墨水,龙袍扯破当纸张,上写着,诚惶诚恐三叩首,拜上高丽圣明君,东至东洋东海岸,西至西洋驼莽山,南至南洋南海岸,北至秦关一方城,长安三地由你管,又管八百文武官,再写三宫和六院,普天之下众百姓,我父基业被我废,顷刻卖了唐社稷。

老腔艺人王振中,人称“白毛”。他生来眉发如雪,对老腔有着出奇的领悟力。华阴人大都只知“白毛”而不知王老先生。“白毛”姓王却也是张氏一族老腔的传承。“白毛”年逾70,说起老腔就激动。王老先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对老腔音乐唱腔作了改革,丰富了老腔的演出效果。1993年,张艺谋拍摄影片《活着》,王振中成为剧中老腔的演唱者,随着这部影片在国际电影节的获奖,慷慨激昂的老腔曲调也因而走向世界。

秦巴美好江山,与您携手共创美好生活!

更多穿越到汉唐的小说(穿越唐朝的长篇小说)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