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绿色的旋律”2018塞罕坝森林交响音乐会演出现场
7月的塞罕坝,处处绿意盎然,随着绿色旋律荡漾着美的乐章。
7月20日至23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林业厅主办的2018塞罕坝森林音乐会系列活动在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成功举办。青山绿水与生态文明发展同频共振,林木积蓄量1012万立方米的人工林海中,激荡着壮丽的绿色交响。一边是风吹树叶的天籁之音,一边是琴韵笛声的悦耳旋律,这一刻,人与自然相得益彰。
连续3天,原生态民歌民乐、童声童趣合唱团、新时代经典作品等三场特色专题音乐活动和2018塞罕坝森林交响音乐会,如拂过浩瀚林海的悠扬和风,将塞罕坝精神和生态文明理念润物细无声地植入人们心中。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史建伟表示,此次音乐会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 *** 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弘扬塞罕坝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一次有益探索,更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一次生动实践,是各方齐心协力的一次“大合唱”。
1
踏歌而行,“绿色的旋律”激荡塞罕坝
塞罕坝,最有灵性的是树。它们根连根、肩并肩,捍卫着这方美丽的土地。作家绿窗曾说,塞罕坝每一棵站在风沙中的树都是英雄,它们由英雄亲手栽种,树身有人骨,人身有树风。
这样一个炎热的酷夏,我身临其境感受着塞罕坝的生态之美,感叹着一代代塞罕坝人接力传承的精神。而音乐会系列活动的举办,将音乐与生态有机融合,给人带来一场崭新的视听体验。
7月20日,沿着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公路蜿蜒前行,两侧密密匝匝的松林将一片片绿色送入眼帘,透过偶尔稀疏的林,我窥见远方绵延起伏的丘陵、山脉、草原、湖泊……此时,七星湖湿地公园如点缀在绿毯上的明珠,蓦然闯进视线。
人未至,悠扬的乐声已先入耳。湖光山色间,一座玻璃舞台分外打眼。这就是“绿色的旋律”2018塞罕坝森林音乐会系列活动现场。
连着两天,伴着细雨过后的花草香气,原生态民歌民乐主题专场、童声童趣合唱团主题专场、新时代经典作品主题专场三场特色专题音乐活动先后在这里上演,每场演出吸引2000余名观众和游客,多家网络媒体对演出进行了现场直播,将绿色的旋律发往世界各地,也发出了塞罕坝的独特邀约。
“人披衣甲马上鞍,大小儿郎齐呐喊,催动人马到阵前。”7月20日,原生态民歌民乐主题专场中,来自陕西的11位华阴老腔演员,震撼上演了《将令一声震山川》。
“这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摇滚乐。能在原生态的大森林里看到民族艺术走进现代生活,感觉特别赞,我现在已经是民歌民乐的粉丝了。”看完华阴老腔表演,来自北京的观众张浩赞不绝口。
“带你到塞罕坝看星星,星星和大树一样数不清。风沙到这里就喊停,绿色屏障就是环保的卫兵。”天籁般的童声合唱《带你到塞罕坝看星星》让观众沉醉在夜幕降临、繁星点点的唯美画面中。
在童声童趣合唱团主题专场,石家庄市青少年宫精灵童声合唱团、北京新丝路少儿艺术团等演出团体的小演员们用天使般的歌声展现了童声合唱艺术向善、向上的文化特色和独特魅力,以美妙的歌声表达对塞罕坝的热爱和向往。
在新时代经典作品主题专场,《星光大道》实力唱将李强、《中国好声音》河北赛区冠军刘伟建、星光音乐节表演嘉宾Morningboss乐队、金钟奖银奖获得者胡颖超等,深情演绎了诸多传唱不衰的经典歌曲,用饱含深情的歌声致敬三代塞罕坝人,引发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台上台下合唱声此起彼伏。
在这些轻轻唱和的人群中,来自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女职工王志杰格外激动。对于她和同来的300多位林场职工而言,能到音乐会现场观看演出的机会并不多,而在工作了23年的这片林海中观看精彩演出,更是头一回。她说,这次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塞罕坝生态和文化的魅力。
如果说前三场特色主题音乐活动是“热身”,那么7月22日在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王尚海纪念林举办的2018塞罕坝森林交响音乐会可以说掀起了整个音乐活动的 *** 。
林海有情,一定会感恩它的缔造者。在森林交响音乐会演出开始前一个小时,一位穿玫红色外套的白发老者缓缓走到观众席。老人先是环视四周的参天大树,最终眼神定格在绿色环抱的演出舞台上。她就是56年前“六女上坝”故事的主人公之一陈彦娴。在塞罕坝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发生过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其中“六女上坝”最为人们熟知。陈彦娴19岁来到林场,见证并亲历了塞罕坝“绿色奇迹”之路。
“56年前,我和伙伴们来到还是一片荒芜的塞罕坝,爬冰卧雪、艰苦创业,那时候 *** 燃烧。今天,能在这片林海中听到这么精彩的交响音乐会特别激动。从来没有想过,我们这些林业工人能在自己奋斗了几十年的塞罕坝森林里欣赏这么高水平的音乐。”音乐声中,站在青山绿树间,陈彦娴老人感慨万千。
种下绿色,收获生态,塞罕坝满眼的绿色又以其独特的方式回馈人类。看着当年亲手栽种下的19厘米高的小树苗成长为守卫塞罕坝的参天大树,陈彦娴的心中充满骄傲和自豪。
陈彦娴说,过去人们没有条件追求更多的精神文化享受,如今,在绿色的海洋里聆听音乐会,让我们特别开心满足。
2
林海交响,中国元素生动展现文化自信
叫“坝上”的地方很多,可塞罕坝最特殊,这里不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而是茫茫林海。这片林海,是三代塞罕坝人一棵一棵栽种下去、呵护起来的。
如何在这茫茫林海讲好塞罕坝的故事,展现中国民族音乐的动人旋律?此次音乐会的主办者给出了响亮的回答——创新模式:以“3+1”的音乐模式,将中国元素与世界表达有机融合,用音乐生动展现文化自信,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作为此次音乐会系列活动的开场演出,原生态民歌民乐主题专场汇聚了侗族大歌组合、蒙古族原生态组合等,将全国各地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歌曲带给塞罕坝的观众和游客,传播民歌文化、讲述民歌故事,生动展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鲜明特色。
在如何深入挖掘塞罕坝的文化内涵方面,此次音乐会探寻出以原生态环境还原民族音乐魅力的成功路径。中宣部文艺局艺术处调研员马小龙认为,这场森林音乐会是全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森林音乐会。森林音乐会对演出场地的自然环境和灯光、音响等技术条件要求很高。此次塞罕坝森林交响音乐会的舞台形态在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结合塞罕坝实际的基础上,借鉴了德国柏林森林音乐会的形式,对户外音响效果和演出环境都做了相应的改造,生动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为我国未来做好森林音乐会活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这一观点得到了此次森林交响音乐会指挥、著名指挥家谭利华的赞同。谭利华表示,他参加过国内不少音乐会,但真正在森林里演出的音乐会,这是第一次。“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的演员们都是第一次置身于美丽和谐的大自然中进行演出,这样更能感受大自然的恩赐,可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塞罕坝精神的内涵”。
此次音乐会,坚持国际视角,立足中国国情。森林交响音乐会是颇具代表性意义的演出,在交响乐中注入了大量中国文化元素,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
气势恢宏的《长江之歌》、情感细腻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舞剧《红色娘子军》选曲《快乐的女战士》、民族特色浓郁的《森吉德玛》……交响乐演奏曲目中,民乐占一半以上,将中国的特色元素、中国民歌民乐、交响乐多元融合,充分彰显了中国元素和民乐内涵,生动展现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有机融合。
“我曾称赞美国人在短短几十年内就建立了美国交响乐学派。中国交响乐的历史有一百多年了,在中国交响乐学派建立方面,如果能把中国的曲调、中国的元素、中国的文化底蕴和中国故事,通过音乐表达出来,是水到渠成的事。”谭利华认为,塞罕坝举行的这场民族风格鲜明的森林交响音乐会,对中国交响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不能忘记苗圃里精心育苗的务林人,不能忘记山上顶着初春霜雪栽树的务林人,不能忘记望海楼上守护森林安全的驻守者。为了回馈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干部职工,此次森林音乐会系列活动,主办方共赠送给塞罕坝人近2000张演出票,让林场干部职工放松心情领略森林音乐会带来的精神文化享受。
主办方还组织慰问演出小分队,深入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三乡林场坝梁营林区,为坚守岗位的林场职工和他们的家属送去精彩纷呈的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坝梁营林区一共有8位在职员工,为了坚守岗位,他们极少有机会观看现场演出,这次慰问演出小分队带来的精彩表演是一顿精神大餐。”第三乡林场场长崔岩说。
置身林海听壮歌,感人至深谱传奇。为了用音乐更好地弘扬塞罕坝精神,增强大众文化自信,凝聚社会文化合力,此次音乐会为塞罕坝量身定制了《大森林记得一棵树》《林为情思风作马》等多首精品原创歌曲,由陈思思、汤非等知名歌唱家深情演绎。阵容强大的演出队伍,是此次森林音乐会活动艺术品质的保证。
3
以文化人,让生态文明理念传得更远
在广阔的人工林海间,瞭望“千里松海”盛景,足以体味理想信念赋予人的强大精神动力。
为期三天的“绿色的旋律”2018塞罕坝森林音乐会系列活动虽已落下帷幕,但它所传递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如春雨润物般悄然融进了广大观众和游客的心中。此次音乐会以深沉、持久的文化力量,影响着广大观众和游客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同时,对打造塞罕坝这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起到了积极作用。
塞罕坝由过去的荒山沙海,变成今天拥有百万亩松林的绿色海洋,创造了“沙地变林海,荒原成绿洲”的人间奇迹,铸就了塞罕坝精神。在这里举办音乐会系列活动,无疑能够引导人们对生命和自然有更深刻更直观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心灵深处,让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等观念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人们的内在诉求。
侗族大歌演唱者之一的吴定英是第一次来到塞罕坝,她用“绿色的天堂”形容这里带给她的心灵震撼。“塞罕坝之行让我既震撼又崇敬,震撼在于塞罕坝的壮美,崇敬的是三代塞罕坝人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作为一名歌手,一定要用歌曲的形式弘扬这种伟大的塞罕坝精神,让生态文明理念传播得更远”。
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长笛首席梅雪曼被塞罕坝的美景折服,更为主办方倡导绿色生活点赞。她认为,能在原生态的森林里演奏交响乐,是对塞罕坝生态奇迹的赞颂,但如果仅仅是赞颂似乎还缺少了些什么。当她看到主办方简约的舞台设计,不由得感叹,这场森林交响音乐会必将让现场观众在欣赏高雅音乐的同时体会到更多的环保生活理念。
此次音乐会系列活动选在绿水青山之间,现场设计突出生态简约的绿色环保理念。从踏上通往演出现场的蜿蜒栈道起,每一位观众便已经走进“音乐殿堂”。栈道两侧是高耸挺拔的松林,栈道上身着盛装的小提琴手和长笛手以动听的“引导曲”指引着观众来到舞台前。巨型膜结构白色贝壳形舞台十分抢眼。这个宛如落入丛林中的沧海遗珠,演绎出音乐与自然的诗意融合,勾勒出一幅塞罕坝自然和谐的原生态画卷。
这是一次以音乐为载体的环保行为艺术,着眼于绿色生活,通过系列音乐活动和生态简约的现场设计,大力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此次森林音乐会总导演巩慧,谈起这场森林交响音乐会的初衷时说:“我们要做一场环保行为艺术,但不能破坏林场的一草一木,保持原生态的状态,因此,舞台搭建施工作业难度特别大。音乐会从现场布置到节目安排,充分尊重原生态本色,力求最大限度还原森林生态的自然魅力和人文魅力,让自然的原生态和文化的原生态完美融合,相得益彰。”
音乐会主办方为每位观众准备了环保手袋、环保标志牌,倡议大家演出结束后带走身边的垃圾,只留一片绿意。此举生动诠释了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的生态文明理念,唤起场内外观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强烈共鸣。
生态文明建设,文化是灵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康莲枝表示,此次音乐会场地设在森林里,是一场真正将绿色的场景、生动感人的画面和美妙绝伦的音乐相融合的文化盛宴,让人们领略塞罕坝绿水青山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塞罕坝林场是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的心血和执着坚守换来的。
文化的传播,需要品牌打造。2017年,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这是联合国表彰来自世界各地杰出环保人士和组织的最高奖项。这充分表明,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和成效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认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塞罕坝品牌形象,贵在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此次活动用艺术的方式展现了塞罕坝精神,有效提升了塞罕坝的品牌形象。
观看完森林交响音乐会,省林业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刘凤庭激动地表示,56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塞罕坝形成了良性循环发展链条,折射出中国大地上正在发生的生动变化:人们已逐渐开始习惯于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如今,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森林景观资源,着力打造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品牌,初步建成了华北生态旅游胜地、京津地区生态花园。
长歌如风过林海,绿色旋律动人心。塞罕坝精神在音乐中传送得弥久、弥远。绿色发展,生态保护,会越来越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愈发持久的向往和动力。(记者曹铮)(图片均为通讯员刘环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