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浏阳白沙古镇介绍(浏阳白沙古镇图片),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浏阳白沙古镇介绍(浏阳白沙古镇图片)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浏阳白沙古镇介绍(浏阳白沙古镇图片)

—真实记录我省自然人文地理风貌,为历史留下完整的视觉档案

普迹镇位于浏阳市西部,境内原有万寿官,庙内祀“灵威普济之神”许逊,故名普济市,后因谐音演变为普迹市。集镇距浏阳市区35公里,距省会长沙60公里,距株洲市区40公里,醴陵市区40公里。东邻枨冲,西接官桥,南界醴陵官庄、长潭,北连镇头、葛家镇。全镇总面积178.6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人。

普迹有着悠久的历史,楚大夫魏熹在此结茅为观的记载和金鸡村出土的战国陶器,将普迹的历史上溯到2300年前。普迹“八月会”名闻遐迩,历史上曾名噪南七省、北五省,盛时一度成为中南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普迹文化底蕴深厚,花鼓戏、皮影戏、舞狮、竹马灯、蚌壳灯等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普迹全镇东西宽25公里,南北长约30公里,总面积计178.6平方公里,地势东高西低,著名的浏阳河从东向西穿越本镇辖区;官庄水库浏阳主干渠自南向北穿越本镇;黄茅尖、白茅尖、乌峰尖耸立在本镇的东南端,气势雄伟。

普迹镇现有初级中学四所,其中普迹初级中学被列为长沙市窗口学校,教学、实验、住宿、生活设施均属一流,还建有一座标准室内操场,1998年全镇“普九”验收顺利通过。

清末年间兴建的金江书院古樟参天,环境幽雅。这里培养出了一代代仁人志士。党和国家领导人宋任穷同志曾在此就读,革命志士陈章甫、林贤章等一大批热血男儿也曾在该校学习。

浏阳河穿越普迹,九曲回肠,汇人湘江。由于长年泥沙积淤,在普迹地区形成三洲。即蒜洲、青年洲 、夹洲三个岛,岛上土地肥沃,林茂草肥,每岛均占地几平方公里。春日,岛上鸟语花香,万紫千红,流水环岛而过,一派诗情画意。特别是夹洲,靠近普迹集镇,风景秀丽。久负盛名的浏阳西部“三尖”(白茅尖、黄茅尖、乌峰尖)就座落在普迹的东南端。三尖均在海拔200多米高度,从南端的白茅尖至东端的乌峰尖,山地连绵起伏,气势磅礴,山间溪水从高而下,溅玉飞花,似有古乐不绝于耳。

普迹市最负盛名的习俗当数“八月会”。浏阳历来有赶集逢墟的习惯,尤以西区盛行。一般选择逢五逢十的日子进行,每月三会或六会。还有规模盛大的年墟,即闻名遐迩的八大村墟。每逢这些日子,方圆几十里的农民,以至外省外县的商人,将农副产品或工业产品,车运肩挑到场上来进行交换。这是促进物资交流的一种好形式。

普迹“八月会”约始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普迹位于浏阳西南边境,居浏阳河“上八埠”之尾,“下八埠”之首,水陆交通方便,历为浏阳西部物资的最大集散地。明末清初,庙会风行,这个方圆不到一华里的小镇,就建有庙宇9所。规模最大、香火最盛的是万寿官。前殿塑有称为“灵威普济之神”许逊的金像,故该庙又称许真君庙。历代相沿,叫古历八月十三日为许真君寿诞,届时演戏酬神五天,成千上万群众和小商小贩齐来赶会。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年度以集市贸易为主的“八月会”了。

八月会以犬只交易为主,故又名“狗会”。狗分猎狗、菜狗两种。猎狗以湘潭昭山的狮毛狗和广西的夹耳狗(即西犬)品质最佳。最好的高达80块光洋一只,买主多为本县和江西铜鼓、万载、宜春等地的山区猎户。后来发展到以牛换狗,一般要用二三头仔牛才能换到中上等猎狗一只。菜狗的价钱则便宜得多,买主多为本地群众,一买就是两三只。一般每届会期成交都在8000只以上,最多的一年超过了万头。

据有关资料记载,清初,又增加了骡马和毛驴的交易,骡为贵州山区特产,许多农户以养骡为业,除用作运输工具外,多有出售。因此,他们往往把多余的骡运载山货到贵州镇远(靠近湖南省),再赶到普迹来卖,每届成交约二三百匹。毛驴来自河南泽河、周口、驻马店等地,以周口的毛驴最大最好,原因是当地习俗不吃驴肉,而浏阳和江西的一些农民, 则喜用驴皮熬胶,作为健身补品。故一些商贩多到产地大量收购毛驴,运到普迹出售,一般当地每头只值一串多钱, 转手出售可得十多块光洋(当时一块光洋等于一串二百钱),于是做毛驴生意的越来越多。到民国初年,每届上市的毛驴竟达4000多头。

稍后又增加了耕牛的交易,水牛多数来自湘潭易俗河一带,黄牛大都来自江西万载、修水、宜春县,又以仔者最多,清末民初每次庙会成交额都在千头以上。

随着牲畜交易的日益发展,县内的土纸、夏布、鞭炮和竹木制品,以及醴陵的瓷器、益阳的凉席等源源拥入圩市。夏布是浏阳的四大名产之一,在市场上最为畅销。当时,远自汉口,近至长沙,来普迹经营夏布的行庄多达三四十家。1914 年至1924年,每届圩期,每天都能收夏布4000多匹。多数运浏阳县城加漂后,再运往外地城市经销。

“八月会”的正期是古历初十至十五,但在七月下旬至八月初,各地商人就赶着骡、马、驴、狗来到这里,选定经营场地。当地居民,也纷纷搭棚出租,收入甚丰。当时流行这样一句话“普迹市人不作田,八月会上吃一年”。可见一次圩场给居民带来的实惠多多。圩场高峰期间,普迹街上,上自黎家茶号、 *** 堂、李子湾,下至上市街口的桥亭两旁,都是驴商的聚集地。骡、马商栈都设在下市牧马冲带,蔡家塘岸下的煤灰堆、三亩丘、樟树下的一大片土地则为狗的交易市场。狗市繁盛的时候,远至十多里的官桥一带也成了狗商寄居地。因此,圩场高峰时期,不管白天黑夜,只听得到处驴嘶马叫,犬吠人喧,热闹非凡。夏布商人多集中于下市,瓷器和各类手工业产品以及长沙来的当铺、钱庄、行栈都设在上市。

在圩场上,各类牲畜多由“经纪”从中撮合成交。每届会期,由当地数十人组成“经纪”队伍,终日穿梭于买主卖主之间。交易简单有趣,毋须摇唇鼓舌,“经纪”以双手置于背后,凭着手势,先请买主开价,再征求卖主意见,经三四个回合,即可定局。成交后,由买主付给经纪”一定数量的佣金。

开圩期间,盛况空前。大批骡马云集于龙王庙下首,在占田四五亩的 *** 场四周,举行传统的 *** 比赛。由圩会组织者担任裁判。比赛结束,被公认的首匹骏马,由主持人在马头上系上红绸布绣球,然后,鸣锣放铳,打马游街,此时全市雀跃欢腾。

万人 *** ,时间也长,肯定是鱼龙混杂,扒手众多,赌风特盛。圩前,流入的扒手帮头即到此落户,在门口挂一只竹烟筒作为统领标记。扒手按照帮规,用一条印花手巾缠在头上。川子会大爷,则沿街摆设 *** ,呼朋引伴,叫个不停。许多客商往往受骗上当或被扒得精光,弄得狼狈不堪。清代士人曾有诗云:“五日为期货万担,中秋普迹竞喧扬,卖牛兑马兼孤注,赚得空囊赶会场。”

到清朝末年,“八月会”又发展到“冬至会”,以古历十月初一至初五为圩期,实际上是“八月会”的继续,交易项目仍以牲畜为主,规模和交易额则次于“八月会”。

普迹“八月会”经历了近3个世纪,直到1937年日寇侵华,交通阻塞,商旅不行,才被迫中断。解放后,社会趋于安宁,市场稳定,1952 年圩期,各地客商又应时而来,交易额近40亿元(旧币),但盛况不复从前。1962 年,在当地供销社的倡导下,重振圩期,外省慕名而来的商业单位达33个,8天时间,盛况空前。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圩场再度冷落。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圩场重新开放,当年市集成交额达80多万元。以后,一牛两次的圩期,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组织了每月逢一的圩期, 取代原来的“八月会” 和“冬至会”。

注:文章来源于《湖南古村镇》李渔村 李仕铭 著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多浏阳白沙古镇介绍(浏阳白沙古镇图片)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