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先贴一些哪儿都能搜到的描述吧:长春位于东北地区几何中心。19世纪初建城,晚清成为哈大铁路、长图铁路的交通枢纽,“九·一八”事变后被伪“满洲国”定为首都(新京特别市),新中国建国后将吉林省的省会从吉林市搬迁于此,“一汽”、长影厂等一系列企业选建于此使其闻名于海内外。长春之最(部分):中国四大园林城市(南京、杭州、昆明)
“汽车城”、“电影城”、“科教文化城”、“森林城”、“雕塑城”
亚洲近代唯一一个比东京还先进的城市
亚洲第一个全面普及抽水马桶、管道煤气、实现主干道电线入地的城市
中国第一个全部由外国专家规划设计的城市
新中国第一辆有轨列车、磁悬浮列车、地铁列车的诞生地
......————————————(这里应该有条分割线)———————————我是一个生长在江南的人,18岁以前都没亲眼见过长江以北是啥样子,本应和长春没啥交集的。
约莫15年前吧,我上高中那会儿,正值“韩流”大规模入侵中国大陆,迷上了以《星梦奇缘》为代表的一系列韩剧,迷上了朝鲜族文化。如果说我们汉族相对来说热衷于内斗、是一盘散沙的话,朝鲜这个民族抱团友爱、坚韧不拔、能在逆境中勇敢生长的精神感染了我。当年去那边看看是不大可能的(本世纪初貌似还没有韩国自由行这么一说),国内的话朝鲜族大量集中于吉林等省份,于是想去那边,还在读高中可以考大学去那儿啊。
高中那会儿的教参种类没现在这么丰富,但奇怪的是,本地及周边省份的相关出版社的高中教参并不给力,偏偏是北师大、东北师大这两所学校出版社出的高中教参比比皆是。北师大也就罢了,那是国内师范界的“老大”,它再怎么牛逼都不为过。东北师大倒是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所身处吉林长春、九十年代还在全国师范院校中排名前三的院校,当年因地缘因素已逐渐被边缘化。当年我借助网络了解到,像东北师大、吉林大学、 *** 大学这样曾经very牛逼哄哄的院校都属于一个类型,之所以被边缘化,一方面是刚搞教育产业化,对东北、西北等地教育的投入产出不像东部沿海地区那样立竿见影,上级管理部门大概不咋乐意投钱,此外,比如我爸这样的老百姓觉得东北这噶不如北上广那样更有利于自己孩子长见识可能是更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则是这些院校潜心于学术研究,对于那些他们看上去毫无意义的排名视为浮云,地理位置上的边缘化恰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全身心投入学术研究的有利条件。于是,在当年还给自己定位于学霸且理想信念尚未破灭的我,觉得这种潜心研究的院校才是我的归宿。于是几乎整个高三,我都一心想报考东北师范大学。当年东三省在我省高考本科一批招文科生的只有9所院校,辽宁3所(大连海事、东北财经、辽宁工程技术)、吉林3所(吉大、东北师大、延大)、黑龙江3所(哈工程、东北林大、东北农大),其中理工农医类的院校招的多为中文、英语、法学等万金油专业,在这样的院校学文科专业想必也就呵呵了。只有吉林3所和东北财经我会考虑。正常发挥的话,上东北师大是没什么问题的;要是超常发挥,就报吉林大学;要是发挥失常贴线上一本,就用延边大学保底,去学朝鲜语,那是这所高校的王牌专业,当年哈韩的我觉得在汉城发展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我省是高考成绩和批次分数线都出来后才填志愿,我的成绩超过了一本线22分,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分数。根据往年的分数线分析,吉大可能要冲一冲,但东北师大和延大应该还是没问题的。(投档线出来,离吉大差3分,超东北师大20分,超延大22分)老爸则认为,读大学的话书本知识最多占50%,社会阅历则占50%,上大学还是要去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最多也就去省城或是武汉西安成都重庆这些备选。我说要去东北,他动员了一票说客,说东北太冷你一个南方人会冻得受不了啊,东北民风彪悍分分钟被人给砍了都没音信啊,东北菜就是把荤的素的切吧切吧放锅里拿水一炖然后撒点盐啊辣椒啊之类的就吃啊,我们家在东北没亲戚没熟人万一出了什么事都没照应啊,南方到东北路途遥远从我们省城坐个火车过去都要两天一夜啊......还以跳楼相威胁,说填志愿哪儿都可以去,就是不能过山海关!最后我妥协了。然后在某大城市的某师范院校呆了七年,这所院校虽然在国内的师范院校里也能排进前十,最新排名貌似离东北师大也差得不远了(或许某些领域还排东北师大前面了),但以本地学生为主,本科四年整个院系都没东北生源,研究生三年倒是有了东北籍的同学,他们如同我想象的那样,耿直、爽快、容易打交道。但直到毕业前,直到我从学霸熬成了噢霸,都未能亲自去一趟东北。工作后,2011年去过一次哈尔滨、牡丹江,能深刻地感受到那边基础设施建设与南方的差距。就拿厕所来说吧,太平机场的厕所和我省高速公路休息站的厕所差不多,而哈牡高速休息站的厕所则是旱厕;住的酒店号称四星级,但和我们这边的三星级几乎无异。一直很好奇,哈尔滨南边那个长春是啥样子的。工作后连着三四年一直没休年假。2013年年底那会儿正好事儿不多,提前一个来月做了休假打算,规划了去长春、延吉、图们的行程。在长春呆了四天三夜,第一天从重庆路走到卫星广场(光直线距离就是 7公里,12月的大冬天,也真是服了自己了),去了人民广场周边的伪满中央银行、伪满电信电话株式会社、伪满协和会中央本部、吉大前卫北区、东北师大、吉大南岭校区等地;第二天从火车站走去伪皇宫、东北沦亡史陈列馆,呆了一天;第三天从御花园走新民大街,看了八大部主要建筑群、吉大朝阳校区、吉大新民校区、新民广场;第四天去了吉大和平校区、吉林艺术学院建设广场校区(当年的好声音冠军梁博就读的流行音乐学院所在地)、红旗街,最后逛重庆路买了些土特产。虽说在长春也就呆了80来个小时,但作为“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场迟来11年的朝圣”,我终于对长春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性认识。
我来谈谈自己的观点吧,还是回到这个曾被人多次问起的问题,“你为什么喜欢长春”?长春的城市规划整齐划一,形成规模体系,市内交通发达。客观上讲,日本当年侵占东北,真是做了长远打算的,给长春留下了不少财富。包括笔直且宽敞的路街(人家是一大块平原,人民大街与解放大路交界处双向14车道好么!人家扫雪都不把雪堆在绿化带上,直接占一条车道)、雄伟的建筑群、现代化且成熟的城市功能分区,在现在来看都不过时,在长春呆的那几天市中心几乎没看到堵车的现象。看着那一道道宽敞笔直且指示南北的路街,就让人觉得很有安全感。近年来新建的长春龙嘉机场和长吉客专龙嘉站就面对面设计,方便枢纽换乘。长春的公交大多是1块钱坐全程,地铁也很便宜,从卫星广场坐3号线绕大半个长春城到火车站也才2块钱。
长春的人有人情味儿。不管是伪满皇宫里的工作人员,或是7天酒店的服务员,还是街边摆摊儿的大妈,都会为我这样一个外地背包客详细指点行程,提供出行建议。作为东北人的代表,长春人有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让人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前几年有个人在长春偷了车开回家,发现后座有个婴儿嫌吵就给捂死埋雪地里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我都能感受到当地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为找寻婴儿作出的不懈努力。婴儿丢失那天,甚至有刚生育不久的妈妈放下自己的孩子,到外面去帮助找婴儿,只为在找到婴儿的时候能给喂上一口奶,令人触动。长春曾获评中国最有人情味的城市,名不虚传。长春有着丰富的近现代历史遗迹资源。长春建城不过200多年,从长春堡到宽城子,到了伪满时期的新京,再到现在的长春,每个时期都留下了丰富的近现代历史遗迹,尤其是伪满时期。对于我这样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一手史料,无疑是我和那个年代对话的最佳桥梁,无疑是重现那段历史的最佳讲述者。
长春的高校、医院密布,教育、医疗资源丰富。任何高校密集的城市都是文化氛围比较浓郁的城市。世纪之交,一阵高校合并风后,长春出现了一所超级大学,由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军需大学合并的新吉林大学,七个校区分布在长春市的各个角落。即便如此,如今长春也有高等院校四五十所,是中国大学在校生在城市人口中比例最高的城市,超过五分之一是在校大学生。吉大几个附属医院在全国业界都很有名,这些不详述了。长春的美食。反正不是东北乱炖那么简单,吉菜的特色汇集于此,这就要看口味问题了。不过也有可能是爱屋及乌,喜欢了这座城市,它的一切你都会喜欢,不会拒绝了。......还记得我离开长春的时候,冬至前后的下午5点,长春的天早已黑透了,接近零下20°C的气温。我站在长春站前,看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和流光溢彩的霓虹灯,感受着北国冬日这种渗人的浓浓寒意,心里却是暖暖的,眼眶中不由自主地流下了泪。这不是一个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的地方,也不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城市,但就是它的平素简单,它的宏大包容,它的低调内敛,让我这辈子都难以自拔地深深爱着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