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本文目录一览:
- 1、松花江上歌曲原唱 松花江上歌曲原唱是谁
- 2、有一首歌两句歌词是,我家在东北啊,松花江上啊,这首歌的歌名是什么?
- 3、《松花江上》是谁唱的,歌词是?
- 4、歌词“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出自歌曲
- 5、松花江上 的原唱是谁?
松花江上歌曲原唱 松花江上歌曲原唱是谁
1、《松花江上》是男高音施鸿鄂的代表作品,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歌曲,由张寒晖作于1936年。
2、建国后由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施鸿鄂演唱的版本广为流传,也是最经典的一个版本。特别是施鸿鄂演唱更是感人肺腑,有极强的感染力。
[img]有一首歌两句歌词是,我家在东北啊,松花江上啊,这首歌的歌名是什么?
家在东北
歌手: 庞龙
专辑: 《两只蝴蝶》
发行时间: 2004-12-01
词:庞龙/孔加欢
曲:庞龙/韩东/孔加欢
嘿 嘿 嘿 嘿 哟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
那里有满山遍野大豆高粱
在那青山绿水旁
门前两棵大白杨
齐整整的篱笆院
一间小草房啊
哎 哟
我爸爸有事没事总想喝点酒
就算是没有菜那也得喝二两
大碗茶大碗的酒
左邻右舍在两旁
五魁首六六六笑声满堂啊
哎 哟
我妈妈从小嗓门就亮啊
每天她唱着山歌去学堂
直唱得老大爷
放下了他的大烟袋
直唱得小伙子
更加思念他的姑娘
直唱得老大娘放下针线听一段
直唱得大姑娘眼泪汪汪啊
忘记了洗衣裳啊
哎 哟
我妈妈从小嗓门就亮啊
每天她唱着山歌去学堂
直唱得老大爷
放下了他的大烟袋
直唱得小伙子
更加思念他的姑娘
直唱得老大娘放下针线听一段
直唱得大姑娘眼泪汪汪啊
忘记了洗衣裳啊
哎
我的家在东北
我的家在东北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
那里有满山遍野大豆高粱
在那青山绿水旁
门前两棵大白杨
齐整整的篱笆院
一间小草房啊
哎 哟
我的家在东北
《松花江上》是谁唱的,歌词是?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女高音抒情歌曲,由张寒晖作于1936年。李谷一原唱,电影【战斗年华】插曲
歌词: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
才能欢聚一堂?
歌词“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出自歌曲
歌名:松花江上
歌手:戴玉强
所属专辑:中国第一男高音戴玉强独唱音乐会
填词:张寒晖
谱曲:张寒晖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
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了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
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
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扩展资料:
《松花江上》1935年张寒晖在西安目睹东北军和东北人民流亡惨状而创作的一首抗日歌曲。
社会影响
西安事变前夕,西安爱国青年去临潼 *** 时,行至十里铺,张学良将军驱车赶来,劝导学生勿去临潼,怕有危险。这时,有人唱起了……“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歌声悲壮,令人断肠。
张学良将军沉痛地说:“请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周之内,用事实来答复你们。”可以说,这首歌,对“西安事变”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松花江上 的原唱是谁?
是张寒晖。
《松花江上》1935年张寒晖在西安目睹东北军和东北人民流亡惨状而创作的一首抗日歌曲。歌曲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以至中国人民的悲愤情怀,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风靡中华大地。
歌词:
填词:张寒晖
谱曲:张寒晖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扩展资料
*** 曾经这样说过,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松花江上》在日寇大举侵华的紧要关头,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乃至全国人民的悲愤情怀,唤醒了民族之魂,点燃了中华大地的抗日烽火。
这首歌曲的结构是带尾声的二部曲式,具有倾诉性、叙述性兼抒情性的特点。歌词内容有很强的说服力,真切感人。
第一部分是由两个乐段组成,每一段又都由三个乐句构成。这一部分的音调富于叙事与抒情的特点。
第二部分的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得到了展开,感情越来越激动,具有回肠欲断的效果。
这部分以呼喊似的音调、悲愤的情绪,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后的滔天罪行,表达了东北人民要求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最后的尾声,唱出了呼天唤地似的旋律,使歌曲达到了 *** 。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要求起来反抗斗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