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壮语歌曲视频(壮语原唱),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壮语歌曲视频(壮语原唱)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壮语歌曲视频(壮语原唱)

本文目录一览:

蓝瘦香菇 原唱

原版

2016年10月,广西南宁一小哥失恋后录视频:“蓝瘦,香菇”,本来今颠高高兴兴,泥为什莫要说这种话?蓝瘦,香菇在这里。第一翅为一个女孩屎这么香菇,蓝瘦。泥为什莫要说射种话,丢我一个人在这里。

翻译版

难受,想哭,本来今天高高兴兴,你为什么要说这种话?难受,想哭在这里。第一次为一个女孩子这么想哭,难受。你为什么要说这种话,丢我一个人在这里,想哭,难受在这里,想哭。

延伸

广西的壮语里面的发音没有翘舌音,没有送气音,所以导致一些人舌头僵直,特别是到中年以后难以发出送气音和卷舌/翘舌音。比如,z,zh,s,sh,ch,c,这几个全部读成sh。g和k全部读成g。q全部读成j。d和t全部读成d。甚至hu和w不分,读成w,比如“花”读成wa。还有“钱”读成闲。说话说成这样,大家就会戏称为“夹壮”。(“夹壮”用夹壮普通话说就是“giá shuàng”)

另外,南宁普通话的调子是十分婉转绵柔的,在说话的时候会呈现类似“平仄平仄”“仄平平”的起伏或者一线式的同调,像唱歌一样有音律感。第四调的音有时会转为类似第一调的音。比如,“这样是不行的”,前面四个字用简谱表示就是“6 6 6 6 ”(比如“样”就可以通过“央”字的简短发音发出来),而后面两个字发音为“xíng dě”。

于是乎“难受,想哭”结合了南普的调子和夹壮就变成了“蓝瘦,香菇”。当然,现在的年轻人经过在学校长时间的生活,普通话能够说得很好,但是各个地方说话的音调还是会在普通话中有所保留,就像北京有京腔一样,正所谓乡音难改。当然,近些年来在年轻人中间逐渐兴起模仿中年人用不标准口音来交流的潮流,一方面是因为方言中有许多可以准确表达意思的精辟词汇难以用普通话来解释,另一方面地方口音拥有的特殊腔调更加有韵味也更能表达出人的情感。特别是在河池地区都安县,这种潮流在年轻人中间体现出了明显的趋势。

有了南普腔与“giá shuàng”普通话的加成,也就难怪区区一个“蓝瘦,香菇”能够火遍祖国大江南北了。

[img]

壮族资料

壮族

【民族概况】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以广西最多。1990年人口1548万。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壮族人口数为16178811.使用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壮锦”享誉海内外。南宋时已出现方块汉字构成的土俗字。但使用面不广,多用于书写地名,编山歌、记事。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得到推广,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订。

壮族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形成的,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共有1548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00万,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部分。在1965年统一称壮族以前,壮族的自称和他称较多,仅云南就有40多种,主要有“侬人”、“沙人”、“土僚”等。

壮族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是世界有名的岩溶地区,石山拔地而起,石山里有岩洞和地下河。这种地形构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名胜景色。沿海盛产各种名贵海产,尤以南珠闻名。壮族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足,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玉米、薯类等。果品也很丰富,森林面积广,盛产柳州杉、银杉、樟木等名贵木材。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久负盛名的特产。

【历史】

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是百越的一支,南宋时始称僮人、撞丁。明、清时与土、依、沙并称。

岭南地区自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居住,远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有柳江县的“柳江人”和,“甘前人”,来宾县的“麒麟山人”,荔浦县的“荔浦人”。都安县的“干淹人”和“九楞山人”,柳州市的“白莲洞人”和“都乐人”桂林市的“宝积岩人”,田东县的“定模洞人”,灵山县的“灵山人”等等。这些古人类所在的区域,恰好是壮族先民的活动地域,也是今天壮族的聚居地区。基于此,我们认为壮族是这些古人类的后裔之—,壮族是土著民族。

从文献记载看,距今三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在岭南生息活动。如《逸周书·王会篇》在记述华南各族向周王朝进贡土特产品时曾指出: “正南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请以珠玑、玳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这里所提到的“瓯邓”、“桂国”就是当时岭南地区的人们。该篇还提到南方的土特产有:“路人大竹,扬蛮之翟,仓吾翡翠,区阳鳌,........”等种。所提到的“路人”、“仓吾”大部分居住在今广西地区。“桂国”《山海经》说:“桂林八树,在番禺之西”,秦时为桂林郡; “路人”清人朱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说:“路音近骆,疑即骆越”;“仓吾”,《礼记注》云:“仓吾于周南越之地,楚吴起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这些人就是岭南地区的原始居民一一壮族先民之一。西瓯、骆越这两大部落,自东汉以后,逐渐演变为乌浒、俚僚、僚人、僮人、等等。

“僮”这个民族名称,是南宋时出现的。米人李曾伯在上宋理宗的“奏议”中,曾提到宜山有“僮丁”。宋人朱辅在《溪蛮丛笑》中进一步指明南方“洞民”“有五:曰苗、曰瑶、口嘹、曰僮、曰仡佬”。以后历代均多沿用“僮”名,到明代“僮”名引用逐渐增多,但往往与“瑶”并举。到清代对“僮”名的引用已遍于广西各地。1949年后,经过深入调查和进行民族识别,人民 *** 把广西、广东、云南等地自称“布壮”、“布土”、“布农”、“布泰”、“布班”、“布陇”、“布诺”、“布衣” 、“布民”、“布越”、“布寮”、“布雅衣”、“布曼,”等等的人们统一称为僮族。后因“僮”字的含义不够清楚,又容易读错音,一九六五年,按照周恩来总理的倡议,把“僮”改为“壮”,把“僮族”改为“壮族”。

壮族名称虽随代而异,其主要源流:瓯一瓯骆一西瓯骆一西瓯骆越一乌浒一俚僚一僮一俍一沙一侬一壮,实为一脉相承。(参考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云南壮族和广西壮族同源,是我国历史较悠久的一个民族,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居住在今广西、云南的壮族就和当时中原人民有了较为密切的交往。壮族人民在历史上就善于利用丰富的水利资源种植水稻,妇女则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在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女子则多姿多采,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澜。

【饮食】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 *** 、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典型食品: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把,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

【建筑】

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壮、侗、瑶、苗、汉都有。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3天间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火、杂物。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开阔,采光也好。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整体肜去,既雄伟又壮观。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居室格局,各族自有特点。龙胜县龙脊乡壮族干栏,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后面,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门与家公房相通。主妇房在右角。丈夫房在厅堂右侧外。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楼梯旁,便于她们与小伙子们交往。这种布局的最大特点,是夫妻异室,沿袭了古俗。现在的干栏,内部结构略有变化,但基本格局不变。

【服饰】

壮族男子多穿对襟上衣,纽扣以布结之。胸前缝一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裤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花纹的头巾。蓝黑颜色是壮族妇女的共同爱好,喜穿长裙短衣,头包青色绣花帕,腰系精致围腰。上衣分对襟和偏襟两种。右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花边;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绣,下有彩色布贴,色彩绚灿耀眼。扎布贴、刺绣的围腰,戴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节日或赶墟歌场穿绣花鞋,披戴绣花垫肩。

【礼仪】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并送到分手处。

【禁忌】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壮家门外要放下农具,脱掉斗笠、帽子。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特别是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

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灾或其他重大灾害时,壮族都要举行安龙祭祖活动,乞求神龙赈灾。仪式结束后,于寨口立碑,谢绝外人进寨。

【文化艺术】

壮族还以唱山歌闻名,山歌言语婉转、讲究押韵、富有感染力。山歌有讲述历史的古歌,传授生活技术的“生产歌”,以及“酒歌”、“情歌”。民歌主要是“苦歌”,如“长工歌”,“妇女苦情歌”等。壮族还善舞,具有悠久历史的“铜鼓舞”,节奏鲜明,舞步雄健。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每年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以农历三月初三最为隆重。大的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是壮族歌手的典型代表。歌圩期间还举行男女间的抛绣球、碰蛋等娱乐活动 ,吃五色糯米饭、唱壮戏、兼办物资交流等,预祝五谷丰登。唐代壮族已有舞蹈。广西宁明、龙州等地的断崖陡壁上留下了壮族先民绘制的众多崖壁画。铸造和使用铜鼓在壮族已有2000多年历史。壮锦是享有盛名的纺织工艺品。

歌圩

歌圩盛行于壮族地区。各地圩期不完全一样,但大体上春秋二季为最盛。春季多于春节后的一段时间,为正月初四或正月初七、二月十九、三月初三、三月十六等等;秋季则多于中秋节后的一段时间,为八月十五或九月初九、十月初十等。此外,还有不定期的歌圩,这是经常的普遍的。定期歌圩一般一年举行三两次,规模大者上万人参加,小者也有一二千人。不定期歌圩一般是小型的,三五十人,一二十人都可以进行。歌圩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男女青年追求美好爱情理想为主题。其内容一般为见面歌、邀请歌、盘歌、新歌、爱慕歌、盟誓歌、送别歌等。歌圩一般为期一天,也有连续两三天的。参加歌圩的除青年人外,也有中老年和少年。老人小孩主要是“观战”、欣赏、品评,有的老年歌手参与活动,但他们不唱歌,而是给青年人当参谋。歌圩非常热闹,除青年们对歌外,还有唱戏的、做买卖的。各种日用百货、绫罗布匹、饮食糕点、鸡鸭鱼肉、蔬菜等,应有尽有。实际上歌圩也带有几分交易会的性质。

歌会

歌会与歌圩有所不同,大概是从歌圩派生出来的。歌会的会期不一定,只要有需要,随时都可以进行。参加歌会的人数多者上千,少者三二十。歌会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表现壮族人民变革社会、变革生活的思想 *** 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为主题。其内容大体从开篇歌开始,进而到献歌、赛歌、评歌、和歌、学歌、团结歌等。参加歌会的一般是对时政有所感的成年人。

【婚俗】

壮族的婚姻,过去是父母包办,但婚前恋爱自由。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现在有些地方仍有此俗。住房多数与当地汉族相同。部分地区居民住二层干栏,楼上住人,楼下养畜堆物。近年来已有改变,实行人、畜分居。服装大部分和汉族相同,但还有许多地方仍保留着本民族服饰特点,且各地不一。男子多穿唐装。衣料过去多为自织的土布。过去有文身习俗,现已改变。饮食方面,喜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主食大米和玉米。年节时,用大米制成各种壮族妇女粉、糕。妇女有嚼槟榔的习俗。结婚送聘礼时,必赠槟榔。除祭祀祖先外,还有自然崇拜,如祭祀山神、水神、太阳神等。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壮族地区。近代有传教士到壮族城镇建立基督教、天主教教堂,但影响不大。

在壮族居住地,人们在路上与老人相遇时,须主动与老人打招呼,并退让到路旁请老人先过去。老人进屋时,要请老人坐上座,如果有人在老人面前翘腿二坐,则被认为是对老人的不尊敬,会受到众人的谴责。

【宗教】

古代壮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其先民由自然崇拜发展到祖先崇拜和多神信仰。壮族普遍崇拜祖先,每户正堂屋的神壁上都供奉“天地国亲师之位”和祖先神位。

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建立了寺庙。1858年以后,天主教传入,1862年基督教教传入,但都未传开。各家都有神龛,敬奉祖先。不少地区有巫公、巫婆进行占卦等。

【历史人物】

每一个民族在其历史的长河中,都涌现出许多伟大或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人物.“一种文明所产生的男人和女人----人的类型, 正好显示出该文明的本质和个性, 也即显示出该文明的灵魂 “。(1)壮族也不例外。因而壮族杰出历史人物向来层出不穷,不断涌现出:罗诚(戎成王),梁奉(镇南王),潘长安(安南王),黄少卿, 阿侬(侬智高生母,“娅王”),侬智高(曾建“大历国“,“南天国“),瓦氏夫人(抗倭英雄), 萧朝贵(太平天国西王),韦昌辉(太平天国北王),石达开(太平天国,翼王),陆荣廷(旧桂系首领),郑献甫(清代学者),卢焘(黔军总司令兼贵州省长),韦拔群(中国现代农民运动领袖),韦国清(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甘苦(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黄现璠( 中国现代民族学奠基人),覃应机,黄荣等等杰出历史人物,可谓史不绝书。

【节庆】

壮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陇端”(壮语,赶田坝之意),相传这个节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原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侬智高(壮族)于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对宋王朝的事迹。现在,陇端街已发展成为富宁县一带壮、瑶、苗、彝、汉各族人民进行物资交流,共同欢庆的传统节日。壮族的其他节日与汉族相同。

壮族的春节

壮族的春节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但初四至初五仍算春节期。它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般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开始做准备,家家户户搞卫生、缝制衣裤、购买年货、张贴对联、制做糕点、杀猪、包粽子。春节又是个团圆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赶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团聚,吃团圆饭。春节期间,除了走亲访友,男女青年多去参加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等文娱体育活动。 除夕

家家杀鸡杀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等。晚饭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会炖 猪脚、炖整鸡。米饭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征着富裕。

年三十晚

家家都要守岁,直到半夜鸡叫,燃放鞭炮,除旧迎新。过去,有的地方把放鞭炮谓之“招牛魂”(壮语叫“欧魂怀”),意思是老黄牛的魂魄尚散落在田野,把牛魂招回来,新的一年开始,老黄牛又该辛辛苦苦地为主人家效力了。“招牛魂”开始,有的人家敲锣打鼓,吹萧吹笛,整个村寨洋溢着一片欢天喜地的气氛。壮家包粽子过年,但年三十晚绝不吃粽子。

正月初一、初二

凡来客必吃粽子。壮家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物。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两,还有一种叫“风莫”(特大粽子)的,重达一二十斤。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馅儿。馅儿是由去皮的绿豆、半肥不瘦的猪皮拌上面酱制成,挟在粽心里,煮熟后,其味之香堪称一绝。

陀螺节

在广西壮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举行一次有名的体育盛会——陀螺节。时间是由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历时半个多月。陀螺,壮语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鹅蛋的,也有二三两。制作陀螺一定要选用质地优良的坚木。它的“头”要圆滑。“打”的时候,用两三尺长的麻绳一圈一圈往上缠,一直缠到自己认为适当的地方,再用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挟住麻绳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转动起来。质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术高明,转起来长达七八分钟才倒下来。比赛打陀螺更是热闹非凡,获第一名者荣称“陀螺王”。据说打陀螺自兴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陇端节

陇端节,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壮族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陇端”是壮语译音,意为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传在北宋年间,为了 *** 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侬智高率广西壮族揭竿而起,取得节节胜利,建立“南天国”,自称“南天王”,克南宁,破钦州,打广州,势力很大。后来起义军失利,退守富宁。北宋统治者为平息农民起义,削弱起义军力量,把壮族人民遣散到贵州等地。临别前,壮族人民纷纷 *** ,伤心叙别,嘱咐乡亲们来年归来团聚。此后,每年农历三月,客居他乡的壮族人民返乡归寨同亲友团聚。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陇端”节。陇端节从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开始,历时三天。节前,作为东道主的村寨,杀猪宰牛,在田坝上搭戏台,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届时,姑娘们穿上衣角、袖口镶着银排和绣有花边图案的无领斜襟上衣和蜡染统裙,戴上壮锦胸兜,脚穿绣花鞋,各个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英姿勃勃的小伙子与姑娘们相聚,载歌载舞,直到日落。仍有余兴者还可随姑娘进寨继续对歌。

吃立节

吃立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人民特有的节日。“吃立”壮语意为“欢庆”。壮族人民素有欢度春节的传统。但在1894年春节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侵略我边境,为了打击侵略者,青壮年奔赴疆场,英勇杀敌,保卫了家园。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欢庆胜利,补过春节。从此以后逐渐形成吃立节。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娅拜节

广西者宁、索乌一带的壮族,每年四月属兔那一天,都要杀一头牛、一口猪、两只鸡和四十八尾鱼,到娅拜山去,奠祭壮族妇女娅拜。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场,礼仪十分隆重。相传娅拜是一个壮族山寨的头领,她率领壮家百姓同官兵打仗,失败后被残杀。众人把她埋葬到高山之巅,并将此山叫作娅拜山。每年到娅拜遇难之日,壮族人民就杀牛宰猪去祭奠她。这样年年祭奠,从未中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节日——娅拜节。

注1:引自辜鸿铭著:《中国人的精神》自序,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

歌词中唱有睁眼闭眼又老毕的壮语歌曲是什么

唱的是东北二人转。

郭德纲相声《跳大神》全台词

郭:都认识,老艺术家:张瘟神先生。

张:前头那词啊,您夸大了,后边的您给缩小了

郭:是吗?

张:张文肾

郭:张文肾呐!

张:张文顺、张瘟神,我这舌头不利落

郭:亏着心了吧,看了嘛!你老实交代,到底叫什么?

张:张文顺

郭:张文顺,不改啦?

张:哎

郭:老前辈

张:不敢当

郭:北京德云社的元老

张:来得早

郭:又圆又老

张:你是又圆又小

郭:少说话!

张:嘿嘿嘿,多办事!

郭:这十年的风雨历程啊

张:啊

郭:老爷子一直跟着

张:风风雨雨

郭:哎呀,太不容易了,一转眼的功夫,我们现如今就算很火爆吧

张:恩,现在还行

郭:跟老爷子当初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张:都是一块过来的

郭:当初老头教导我们说

张:怎么说

郭:人少也说

张:嗯

郭:人家高兴的时候,咱们也开心哪

张:这还真说过

郭:我很受启发

张:对

郭:对呀,您大家哈哈乐的时候,我也是最痛快的时候

张:我们也在娱乐之中

郭:对不对呀

张:对对对

郭:咱们图一什么,也图高兴

张:对

郭:这一说高兴,包括您也是如此

张:我呢

郭:老跟家呆着,容易窝出病来

张:也闷得慌

郭:这也是锻炼

张:对

郭:这说相声高兴

张:对

郭:散场回家,嗬!家里又有大喜事!

张:家里什么喜事?

郭:老伴给生一大胖小子

张:想想,那么大岁数了多不容易,这象话吗!没这事

郭:啊?

张:没这事

郭:又白又胖多好啊

张:什么呀,抱孙子了都

郭:抱孙子了都,多听相声,好

张:对

郭:有的是好处,是不是啊

张:对

郭:张先生对我们来说作用大,我很希望这个老爷子长寿

张:咱们共同希望

郭:您活一百岁我才高兴呐

张:那是奢想

郭:二百岁

张:那没 太长

郭:三百

张:哎呦

郭:五百岁

张:嗬,您瞧瞧

郭:嚯,五百年的老艺术家

张:瞧瞧

郭:到时候我们带着孩子看您去

张:上哪儿看去

郭:看了吗,这就是张文顺,别摸,咬着你,你看,还动呐,还动呐

张:别踢,别踢,留神旁边那小个儿是逗哏的,俩还在一块哪

郭:坏呀,这老头忒坏

张:哈哈

郭:有人不太了解,我介绍一下

张:啊

郭:这是北京相声界的老前辈

张:不敢当

郭:北京市曲艺团第一科的学员

张:这个不假

郭:相声跟滑稽大鼓两门报

张:学了两样啊

郭:相声拜的是佟大方先生

张:那是我师父,对

郭:佟大方啊,家里是开铜铺的,还挺大方

张:老这套

郭:要个耳朵勺到那儿就拿

张:呵呵

郭:后来拜的架冬瓜,叶德林先生,学唱滑稽大鼓

张:滑稽大鼓就是京韵大鼓的一个支派

郭:对,现在失传了,这是唯一的这么一位继承人

张:对,还一师弟

郭:他跟莫歧先生

张:老演双簧那个

郭:演双簧的莫歧,他们是亲师兄弟

张:对

郭:老师叫架冬瓜

张:我们?

郭:这俩徒弟啊,一个叫香菜,一个叫羊肉丸子

张:就是羊肉氽冬瓜,搁点香菜

郭:我,我叫厨子

张:这厨子就会做羊肉汤是不是

郭:有人不爱听相声

张:有人呢

郭:有的人爱听相声

张:那为什么呢

郭:这不能强求

张:对

郭:人各有志

张:各有各的爱好

郭:每个人爱好不一样

张:恩

郭:有的人愿意清净一会

张:恩

郭:找一个没人地儿,踏踏实实的,其实老爷子就好这个

张:我也好清净

郭:可能跟年纪有关系

张:对对

郭:这个岁数了,你说这么折腾,这么热闹,他受不了

张:老长时间也受不了

郭:他更愿意找一安静的地方,可是很难呐

张:也不好找这地儿

郭:北京城哪有那个合适的地儿啊

张:哪有啊

郭:我给您找一地儿

张:哪啊

郭:首都机场

张:飞机场人更多啊

郭:你别在候机楼啊

张:那我上哪儿啊

郭:跑道啊

张:这是好地儿

郭:没有摊儿,没有卖晚报的

张:也没有叫卖的

郭:都没有,跟这跑到上来一白桌子,来一椅子

张:坐那儿

郭:支一把太阳伞,来杯咖啡,买张印第安的晚报

张:反正我也看不懂

郭:你懂不懂举着呗,这看看,叼个烟,看看

张:清净

郭:这边飞机起来了

张:起飞

郭:这边飞机落下来了

张:瞧瞧

郭:嗬,这边也落下一飞机,奔自己来了

张:呦呵

郭:看着真真的

张:起来了

郭:越来越近

张:越来越近

郭:嚯,到跟前了

张:到了

郭:哦,你看,连漆皮都看见了

张:嗬

郭:嘿,好,什么烦心事都没了

张:对了,脑瓜蹭掉了,这脑瓜让起落架给打掉了

郭:无穷的乐趣

张:还乐呐,我脑瓜都没了,还乐

郭:玩呗

张:玩命

郭:高高兴兴,后台也有人不愿意这样

张:也有贪热闹的

郭:比如说王文林先生

张:王先生

郭:王先生喜欢游山玩水,这些个什么古庙啊,禅堂啊,他最喜欢去

张:哦

郭:一进门,咕咚,磕一个,很虔诚,很好

张:嚯

郭:咱们这儿宗教是自由的,信仰是允许的

张:对

郭:当然啦,这跟迷信要分开

张:跟迷信不一样

郭:宗教跟这个神话故事是两回事儿

张:是啊

郭:你跟《西游记》、《封神榜》,这仨揉的一块儿,它就错了

张:那可不是

郭:老张家有这个前车之鉴

张:我们家怎么了

郭:张先生有父亲

张:一点都不新鲜,谁都有父亲

郭:别客气,别客气啊

张:谁客气啊

郭:我说得不对您就拦着我啊

张:对对对,这很对

郭:张先生的父亲--

张:我爸爸

郭:老王先生

张:拦着了,这点儿就不对了

郭:你看,反复无常吧,你看看

张:我姓张,我爸爸姓王啊,我爸爸是老张先生

郭:老张先生

张:对

郭:那会儿来说,在信仰上与众不同

张:他信什么

郭:他信《三国》里的关二爷

张:关云长,关公

郭:关公,就信关公

张:哎,有信这个的

郭:屋里都摆满了,铜像,什么金的、瓷的、陶的,画的都是关二爷

张:就信这个

郭:我那会儿小,我很纳闷,我问过

张:问过

郭:我说“为什么只供关羽啊?”

张:我爸爸怎么说

郭:“呸!”

张:不许提名

郭:“给,你先来口水,漱漱口再说”

张:瞧是不是

郭:吓坏了我了(做漱口状,啐地上)

张:不许叫名讳

郭:“为什么您别的神仙不信,只信关公呢!”

张:对,这么问

郭:“把这水给我!”

张:先漱口,后说话

郭:(做漱口状,咽下)

张:嗬,就别咽了

郭:(又一次漱口)

张:再漱漱,吐出来

郭:(向天上喷,用手擦脸)

张:连漱口带洗脸,多虔诚啊

郭:“我--

张:为什么

郭:为什么只信关二爷,因为

张:为什么

郭:丫忠义”,呀

张:妈呀!还得漱口,还得漱口

郭:说吐噜了,说吐噜了

张:我爸爸满嘴的脏字

郭:后来他爸爸什么都信

张:后来呢

郭:没有不信的

张:全信了

郭:菩萨、佛爷、 *** 、上帝、圣母玛利亚

张:你瞧瞧

郭:都信,早晨一睁眼,感谢上帝我又活过来了

张:嗬

郭:出去吃饭去中午,来两碗卤煮。卤煮搁的这,他爸爸闭着眼,“感谢上帝赐我的卤煮。”

张:基督教

郭:“谁给我端走了?”

张:咳,买完了您闭眼干嘛呀

郭:人家《圣经》上都写着了

张:《圣经》怎么说

郭:“吃卤煮时别人闭眼,你再闭眼”

张:咳,怕丢了

郭:你这事,你丢两碗,是不是啊。走到哪儿都很虔诚,遛到这个琉璃厂,一瞧人家那挂着观音像

张:啊

郭:他爸爸过去,噔噔噔,磕仨头

张:磕响头

郭:给送派出所去了

张:磕头怎么惹娄子了

郭:柜台磕碎了

张:咳

郭:上人朋友家串门去,屋里供着金佛,纯金打造,二尺来高

张:瞧瞧

郭:地下还有水呢

张:啊

郭:他爸爸跪那儿,梆梆梆,磕仨头

张:虔诚

郭:走的时候把这金佛搁裤子里面了

张:嗬

郭:出门打一车,“当铺,走!”

张:连供佛带偷东西

郭:很虔诚嘛

张:这还虔诚呢

郭:屋里都供满了,到处都是佛像,只能蹲再窗台上欣赏,在他们家

张:咳,瞧我们家

郭:他的老母亲

张:我妈

郭:解放初期的时候,信一贯道

张:害人呐

郭:一贯害人道

张:没错

郭:那是****啊

张:****,不能信这个

郭:老太太信这居多

张:非信这个

郭:还满处给度人去呐

张:怎么叫度人呐

郭:劝别人入他们这里头

张:哦

郭:还收费,度一个事两块钱

张:瞧瞧

郭:你度一个就两块钱

张:是啊

郭:电焊得多少钱

张:电焊啊,超度的度

郭:超度的度,哎呀,入了魔障了

张:对

郭:有了病也不吃药,跑到那儿求香灰去

张:瞧瞧

郭:半斤半斤的吃

张:吃完了呢

郭:吃完了解不出手来呀

张:大便干燥

郭:就是啊,憋了一个多礼拜,拉出两盘蚊子香来

张:我妈拉屎还真细,有拉屎拉那么细的吗

郭:你就不能说点文明的话吗

张:您这,您这形象

郭:净化舞台你就不懂了吗,招人说闲话回来

张:您这,您这形象

郭:后来这病越来越重,你看病去也不去

张:怎么办

郭:跑一贯道那儿问去了,我这病怎么办呐

张:求偏方

郭:回家,找你们家最亲近的人,身上剌块肉吃了就好了

张:瞧瞧,什么法子这是

郭:愚昧啊

张:这不是太糊涂了吗

郭:老太太就信了

张:那怎么办

郭:可是回来之后也难过,都是自己的至亲骨肉

张:您说说剌谁不剌谁

郭:你剌谁也不合适

张:对呀

郭:夜深人静自己一个人站在院子里边,眼泪啪嗒啪嗒的。唉!(唱)夜深啦!(做磨刀状)

张:磨刀呐

郭:月牙儿出来啦,人都说月牙儿像月老(拔下一根头发,放刀刃上,用嘴吹)

张:真快!

郭:(继续磨刀)月老他教给我提着刀就把人杀呀

张:还磨啊

郭: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嘿!琢磨琢磨还得去呀

张:还得剌

郭:屋里人都睡觉了

张:都睡了

郭:老太太到这儿,一撩这门帘,垫步拧腰进来了

张:看谁

郭:看看吧

张:剌谁

郭:这儿躺着张文顺

张:躺着我

郭:亲生骨肉

张:亲儿子

郭:怎么下得去手

张:那哪儿剌得了啊

郭:这是自己的老头子

张:我爸爸

郭:两口子一辈子了,下得去手吗

张:下不去手啊

郭:这儿是儿媳妇

张:等会儿!哎!哎!躺乱了

郭:别拦着我

张:您,您择开了吧,这躺乱了这个

郭:嗯?

张:我爸爸怎么搁我们两口子中间啊

郭:那边那两间屋装修

张:装修?

郭:跟那大铺上先忍,凑合是吧

张:装修也别这么睡呀

郭:大户人家嘛

张:大户人家没这么睡的

郭:有个帘儿,对了

张:拉一帘儿

郭:有一道帘儿

张:拉帘儿就好了

郭:给张文顺隔开

张:给我隔出去!拉帘儿给我爸爸隔出去

郭:对对对,就说这意思吧,就说这意思吧

张:哎

郭:帘儿也挡不住什么事是吧

张:咳

郭:老太太进来了,唉,正当中是自己的老头子啊

张:自个的

郭:下不去手

张:下不去手啊

郭:少年夫妻老来是伴儿啊

张:那可不是嘛

郭:唉,张文顺,亲生骨肉

张:对

郭:我剌他一块,可是不行啊,舍不得呀,真有个三长两短的,我对不起他爸爸呀

张:嗯

郭:他爸爸现在在云南那边呐

张:等会儿

郭:见了面我怎么说

张:同志,又不对了

郭:怎么了

张:躺这儿不是我爸爸吗

郭:躺这儿是你父亲

张:我爸爸跟我父亲俩人啊

郭:那当然不一样了

张:你别逗了,这就是我爸爸

郭:对,对

张:云南没有

郭:就当他是,就当他是

张:什么当他是啊,早回来了,就是他

郭:就是他,就是他,嗬,这嘴硬啊你

张:什么嘴硬啊,就是他

郭:这也不行啊,砍儿媳妇吧

张:只有这么一个外姓人

郭:“小潘,金莲”

张:我,我媳妇叫潘金莲是不是

郭:这名字她肉头啊

张:我说她怎么跟我爸爸一块睡呢

郭:啊

张:这都乱了,您把这潘金莲抹了吧

郭:啊

张:不叫潘金莲

郭:不叫,不叫啊。“起来起来!”儿媳妇坐起来,“干嘛呀”

张:嗬

郭:“讨厌”

张:傻丫头

郭:“公公叫完婆婆叫,还让人睡觉吗”

张:我爸爸也是,你夜里叫她干嘛这是

郭:你妈一点她,“来,跟我来。”娘儿俩出来到院里把事一说

张:嗯

郭:“现如今我身体不好,你剌块肉。”你媳妇拿刀跟大腿上“咔嚓”一大块,得有一斤多啊

张:真剌呀

郭:递过去,老太太托在手里直哆嗦,“哎呀,太肥了”

张:咳,还嫌肥呐

郭:我看看那腿,我看看那

张:别看了,就这条腿吧

郭:“你先吃啊,吃得好再来”

张:这还拉主顾呢是怎么着

郭:媳妇回去睡觉去了,老太太奔厨房,切好了,拿团粉抓上

张:我看看怎么做

郭:搁一边搁着

张:怎么做啊

郭:打开电视,电视里出来一南方人,戴小眼镜,“这次节目里我们来讲一下红烧肉的制作方法。”

张:先学呀

郭:看完了,削了四个土豆,泡了一把干粉,弄一大盆,老太太都吃了

张:吃完了

郭:哎,吃饱之后这病啊

张:好了

郭:了

张:没法不

郭:狂犬病是怎么着说是反正

张:什么狂犬病

郭:了,到出殡这一天你媳妇哭啊

张:心疼啊

郭:腿疼啊

张:咳

郭:剌去一斤多肉去

张:就是

郭:骗人这是

张:就是蒙人的

更多壮语歌曲视频(壮语原唱)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