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战歌纯音乐(战歌home),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战歌纯音乐(战歌home)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早上七点邻居家小朋友高歌“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爱你对峙过绝望,不肯哭一场……”像病毒蔓延一样,其他户人家的小朋友开始隔楼对唱,你只能暗自感叹无法睡个懒觉。

不光是在日常生活中,社交媒体平台也掀起了一股“人传人”浪潮:孩子早晨赖床,唱《孤勇者》一秒清醒;为缓解紧张情绪,治牙护士唱《孤勇者》鼓励男孩;小学生拔河比赛输给隔壁班,唱《孤勇者》鼓舞士气;六一文艺汇演,10个节目中7个是《孤勇者》。如果以“《孤勇者》小学生”为关键词,仍然能看到许多高热度内容。随着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持续关注,这首歌坐实了新一代“网络神曲”的地位。

我们不是专业音乐人,或许没有把握从歌曲创作的角度进行点评,但通过观察歌曲的几波传播 *** ,从作品的跨平台传播、电竞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互动,以及儿童互联网行为的“成人化”等方面入手,我们可以同你分享一些有价值、有干货的思考。

01

《孤勇者》的四波传播声浪

《孤勇者》不是一个新梗,其实它已经上线八个月了,仔细梳理我们可以发现,这首歌的“出圈”传播可以总结为四大阶段:

娱乐明星翻唱→在小学生中流行→自媒体博主找小朋友“对暗号”→被主流媒体“点名”关注

图片来源:“孤勇者”百度热度指数

第1波:明星翻唱,跟随综艺出圈

2021年11月8日,《孤勇者》作为游戏《英雄联盟》衍生动画《英雄联盟:双城之战》的中文主题曲正式上线。而这首歌在上线仅仅半年时间内就被凤凰传奇、张韶涵、信、腾格尔、阿朵等多位明星在节目录制现场或录音棚翻唱。

第2波:打入学生群体内部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孤勇者》在小学生群体火爆,《孤勇者》的二创改编呈现出浓浓的儿童化风格,翻唱奥特曼版本、熊出没版本和各种搞笑魔改版本层出不穷。

第3波:《孤勇者》成为街头“暗号”

“《孤勇者》小孩”成为新一代网络迷因,众多寻找小孩对暗号的模仿视频出现。迷因(meme)不依据稳定的脚本实现复制,相反其具有高度的随意性,一句话、一段音乐、一款游戏、一个姿势甚至一个表情包,都可能成为迷因在短时间内风靡。

第4波:被主流媒体“点名”关注

除了民间的传播助力,央视、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关注也成为歌曲《孤勇者》出圈的重要原因。例如人民日报就《孤勇者》的话题多次发文,《孤勇者作者回应歌曲成儿歌 音乐温暖前行的奋斗者》《9种古乐器解锁古风版孤勇者》《小学生为啥都爱唱“孤勇者”?》等文章在微博、微信等平台引发网友关注。

02

战歌成儿歌,“儿童化”和“成人化”的双向侵入

在大众的认知里,《孤勇者》算是一首励志“儿歌”。可实际上,《孤勇者》不是一首严格意义上的童谣,其词曲风格成人化特征明显,可为什么这首歌偏偏是被孩子们带火了呢?

这背后是网络时代下 *** 化和儿童文化的相互侵入。

较之于传统媒体时代,儿童发生了部分“变异”。网络提高了儿童的社交能力和思维能力,网络信息的共享和权利的分化增强了儿童的社会存在感,提高了他们的权利和社会地位,由此形成“儿童成人化”现象。小学生或许能理解《孤勇者》歌词中的含义,那些歌词都唱不清楚更谈不上领悟的幼儿园孩子,更多的是受到了旋律中的情绪感召。互联网推波助澜,明星翻唱、玩游戏、短视频配音,让《孤勇者》的旋律频繁出现在孩子们的生活中。

相对而言,成人出现“儿童化趋势”,网络的涵化使成人的行为出现“变异”,网络上成人的语言结构和娱乐方式变得“儿童化”。数字媒介的双向交互决定了它相对于单向传统媒介的非正式性,网民在网络中的语言结构呈非逻辑性、非语法性的特点,其片面性和有限性有时正如儿童化语言。有时,这种儿童化的网络语言会产生主流化与共鸣作用,当涵化效果在某一特定群体中非常突出时,就会发生共鸣。

网络的涵化效应培养或创造了网民认知模式与行为模式,造成了行为的“变异”。尽管现在还无法评判这种“被涵化”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是否正确,但增强数字媒介的社会责任感、净化网络环境仍旧任重道远。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抖音号截图

03

收编还是抵抗,电竞文化联结主流

《孤勇者》的推出恰逢电竞圈的年度“巅峰”:2021年年末EDG获得世界冠军,《英雄联盟:双城之战》在腾讯视频正式发布。这部由拳头公司筹备6年之久的动画片在52个国家地区的收视率一路飘红、登顶各路收视榜榜首,在豆瓣以高分登顶热搜榜。一时间有关电竞的讨论度极高,在这种热度的助力之下,《孤勇者》获得了极大的关注。

图片来源:《孤勇者》mv的截图来自QQ音乐官网

作为衍生于游戏动画剧集的主题曲,《孤勇者》融入了电竞文化的特性。实际上,在以“礼俗代教化”为文化传统的中国,歧视游戏有着天然的文化正确性,因此电竞文化也一直处于边缘位置,被视为一种对主流文化进行不断抵抗的附属性的亚文化形态。电竞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支,不约而同地带有“反对与抵抗”的斗争意愿,也不能避免地在尝试挣脱某种控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化逻辑的扩散改变了文化生产、渗透和扩张过程的经验和权力,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文化和生产关系随之创建。

赫伯迪格指出,亚文化逃不过被主流文化收编的过程。随着时代的推进,电竞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不断创生的电竞文化符号成为社会总体文化的资源。学者马中红就指出,“青年群体在日常文化的实践中也为社会总体文化的符号创造提供灵感、意义、文化资本乃至直接复制的可能”。在不断的互动和交织过程中,电竞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交流不断,联结也愈发紧密。

图片来源:QQ音乐官网评论截图

主流媒体的入场加速了《孤勇者》的出圈,这首歌从诞生就带着励志的基因,符合主流所倡导的价值观。而歌曲的词作者唐恬是一个抗癌十年的女子,她不仅仅是歌词创作者,也是歌曲故事的主人公。在举国抗击疫情的大背景下,《孤勇者》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充满正能量的歌中蕴涵着勇气、热血以及抚慰、治愈,这些情感使得这首歌让更多人产生共鸣。歌词中“平凡人也可以成为英雄”,使人联想到如今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以及各行各业的无名英雄。这让《孤勇者》超越了歌曲本身的价值,有了多重解读的空间。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夜读

04

跨平台传播,《孤勇者》变味了吗?

通过跨媒介平台的传播,这首歌经历了娱乐明星翻唱、主流媒体“点名”和短视频博主寻找小朋友“对暗号”等传播浪潮,最后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儿歌”。而歌曲的内容叙事也在跨平台的传播过程中发生了多重改变,如今的《孤勇者》还是原来的味道吗?

最初《孤勇者》登上了综艺节目,由嘉宾引发的“出圈”效果明显。今年1月,在《闪光的乐队》节目中,杨坤、杨丞琳、朱星杰合唱了《孤勇者》。而在热度颇高的《乘风破浪》节目中,与“那英、许茹芸、谭维维、郑秀妍合唱《孤勇者》”相关的微博话题阅读量达到亿级。

图片来源:@微博综艺视频截图

随后《孤勇者》登陆各种短视频平台,而其朗朗上口的旋律和正能量歌词为网友们带来二创改编的可能。短视频的传播效果与热点视频(或母视频)的生产动机、传播变异和环境适应性有密切的关系。多位自媒体博主上传和小朋友街头“对暗号”的视频,当一句“爱你孤身走暗巷”起头,小朋友们已经开始自我沉醉,回唱“爱你不跪的模样”。这类交互视频在近期广泛出现在社交网络,也推高了歌曲热度,这也让《孤勇者》成为一种迷因,成为希夫曼(L.Shifman)所说的“由互联网用户创造、共享的文化体验”。

图片来源:奥特曼版《孤勇者》图片来自抖音网站截图

作为当下重要流量推手的短视频在某种程度上营造出一种全民狂欢的景象,且正在影响不同年龄层群体的审美、信息接收和群体情绪。《孤勇者》的火爆是现象级的,但网络歌曲、流行歌曲进校园却不是什么新鲜事。短视频好像成了一个涡轮机,造出来的流量会吸引群体模仿,再产生新的流量,借《孤勇者》的热度进行魔性二创,可能会消解掉歌曲本身的文化价值。一些歌曲通过短视频平台火遍全网,但往往让人记住的是几秒钟的BGM和二创,反而被忽视了歌曲背后表达的情感深度,以及能给人更多启示和力量的思想内涵。

至于《孤勇者》还会传唱多久,它是否会迅速消逝在网络文化的浪潮中,这需要时间给予我们答案。

参考文献:

[1]常江,田浩.迷因理论视域下的短视频文化——基于抖音的个案研究[J].新闻与写作,2018(12):32-39.

[2]蔡立媛.网络行为的变异:“儿童成人化”与“成人儿童化”——以“涵化理论”为分析框架[J].电视研究,2015(12):33-35.

[3]刘玉堂,李少多.破茧成蝶:电子竞技文化在中国语境的出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9(02):70-77.

[4]光明网.《孤勇者》如何从网络神曲变成了全民儿歌?

[EB/OL].2022-07-07.https://m.gmw.cn/baijia/2022-07/07/1303032328.html

[5]人民电竞.为何《孤勇者》会破圈火成“儿歌”?

[EB/OL].2022-05-2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3796500446223674&wfr=spider&for=pc

[6]开菠萝财经.《孤勇者》变全民儿歌,谁是推手?

[EB/OL].2022-07-0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7783879749358817&wfr=spider&for=pc

「添加助教老师即可咨询暑期集训详情 」

更多战歌纯音乐(战歌home)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