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2017百家姓重新洗牌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这些姓氏是怎么来排名排序的呢?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每一种姓都包含其独特且丰富的文化内涵。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全国总人口为十三亿七千万(1370536875)。
中国最新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
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
列出了目前中国人口最多的前十大姓,
和人口最多的前300名姓氏。
2017年中国人口最多的前十大姓
1.李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94%=95,300,000人。2.王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41%=88,900,000人。3.张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07%=84,800,000人。4.刘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5.38%=64,600,000人。5.陈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4.53%=54,400,000人。6.杨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3.08%=37,000,000人。7.赵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29%=27,500,000人。8.黄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23%=26,800,000人。9.周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12%=25,400,000人。10.吴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05%=24,600,000人。中国中国人口最多姓氏排名
点击即可看大图 ↓ ↓ ↓
但你知道青海的姓氏有哪些吗?
这里有你的姓氏么?
你知道这些姓氏的起源吗?
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寻根访祖
了解姓氏背后的故事~
青海高原的人类活动历史极为悠久,古文化亦非常灿烂。早在上古原始社会至夏、商、周三代时已形成西部羌、戌、氐等少数民族,各部落以崇拜的图腾或某种标志作为各部族的种号,继而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姓氏。目前全国的数以上万计之姓氏中,比例居前100位名次的姓氏,在青海高原皆而有之。
青海有哪些姓氏村庄?
青海如此众多姓氏村庄的形成由来已久,这在清乾隆十二年西宁兵备道佥事杨应琚编纂的《西宁府新志》卷之十二建置志·堡寨中多有记载,所记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就有400多个,除部分村名有变化或佚名外,绝大多数村名仍沿用至今,这些姓氏村庄中包含的姓氏有近200个。
举例介绍
在青海高原以李姓命名的村庄同样名列第一
在《西宁府新志》中有25个,而今有52个。
其中大通县有李家山、李家磨、李家堡,乐都县有张王李赵庄、李家大庄、上李家、2个大李家、2个李家台、李家壕、2个下李家、李家湾、李庄及李家乡,化隆县有李家哇门、李家村,湟源县有李大庄,互助县有下李家、刘李山、李家山、李家滩和2个李家、7个李家庄村,民和亦有李家庄、李家湾、李家岭、李家坪,同仁县有李屯、李家巷道,贵德县有李家卡卡,湟中县有李家窑、张李窑、李家湾门、2个李家庄、李家、李家山、李九庄李家台、李家脑村,尖扎县有上、下李家村。
王姓村在《西宁府新志》中有14个,而今已有33个
其中西宁市东郊有王家庄,大通县有2个王家庄,湟源县有王家庄廓、王家庄,乐都县有张王李赵庄、上王家、下王家、苏王庄、2个王家庄,互助县有王家、王家台、王家沟。3个王家庄,民和县有王家山,贵德县有王家街,泽县有王家乡。湟中县有王斌堡、王尔堡、王沟、王家沟、王家湾、3个王家庄、3个王家山村,乌兰县有王家旗。
张姓村在《西宁府新志》中有12个,而今已有32个
其中西宁市有张家湾、大通县有张家滩、乐都县有张王李赵村、张高家、张家庄、张家寺村,湟源县张家湾,平安县有张其寨,化隆县有张连堡,贵德县有张家坝、张宁家、张童家、张家沟村,湟中县有什张家、张李窑、张家坪,互助县有张家脑、张家岭、张家窑、张家、张达湾、张家坡、张家口、3个张家庄、2个张家湾、4个张家沟村。
刘姓村在《西宁府新志》中有10个,而今已有23个
其中西宁市有刘家寨,大通县有刘家庄,化隆县有刘什东,互助县有刘家堡子、西刘家、刘家巷、上刘家、刘家山、刘家河、3个下刘家村,湟源县有刘家台、乐都县有刘家寺、刘家湾,民和县有刘家寺和2个刘家湾,湟中县有刘小庄、刘家沟、刘家堡,贵德县上刘屯、下刘屯村。
陈姓村在《西宁府新志》中有6个,而今有15个
其中大通县有陈家山、陈家庄,湟中县有陈家滩、陈家庄、陈家窑,贵德县亦有陈家庄,互助县有陈家洼、陈家台、2个陈家庄,乐都县有陈家磨、陈莫家、陈余家、陈家堡。
杨姓村在《西宁府新志》中有12个,而今已有37个
其中西宁市有杨家寨、杨家湾、杨家巷、杨家一、二、三、四巷,大通县有杨家磨、杨家湾、杨家寨,乐都县有上杨家、下杨家、杨家门、杨家岗、杨家山、杨纪堡台、杨家堡子、杨家大庄、杨家河口村,湟源县有杨家湾,民和县有杨家牙合、杨家湾,平安县也有杨家,互助县有杨家湾、杨家河、杨家庄、杨家村,贵德县和尖扎县各有杨家村,湟中县有杨家滩、杨家台、杨家庄、杨库村、杨家、杨家门、杨家圈阳坡、杨家圈阴坡村。
在青海高原的姓氏村庄中同姓有:
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 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董、程、曹、袁、邓、许、傅、沈、彭、吕、苏、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石、姚、熊、金、孔、白、崔、康、毛、秦、史、顾、侯、邵、孟、万、段、雷、尹、黎、武、乔、贺、龚、文
(以上为中国前百位大姓,以下为百位之后的姓,一般按姓氏村庄的多少为序)
祁、陶、童、鲍、严、阿、辛、铁、哈、吉、诸、褚、路、全、兰、聂、麻、柴、殷、俞、年、甘、卜、井、晁、莫、申、保、景、郎、蒲、喇、荣、祝、索、司、盛、宁、居、查、毕、颜、俊、鲁、尧、仲、尚、班、纳、补、包、安、费、樊、韦、葛、牟、柳、耒、纪、逮、公、赞、星、梅、米、那、仓、师、彦、桑、温、昝、乜、权、靳、桓、伊、月、茂、冶、党、韵、慕、芦、岱、虎、达、巢、山、代、宛、三、海、元、裴、关、松、汤、光、晋、边、庞、宽、鸾、夔、东、甫、长、杭、寇、鄂、窦、户、站、儒。
此外,据古籍记载,还有部分在历史上开发青海的少数民族姓氏。如:没卢氏、无弋氏、党项氏、白兰氏、秃发氏、慕容氏等。
青海十大姓氏是什么?
据统计青海百家姓TOP10
李、张、王、刘、赵、杨、陈、马、郭、吴
青海第一大姓李氏
在青海历史上,不同时期大批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建设着他们美丽的家园。河湟李氏先祖究竟是何方人氏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乐都人李培业教授多年来根据父亲李鸿仪一生的珍藏和研究,考证出乐都李氏就是西夏后裔。认为西夏末帝李之子赏哥在入仕元朝后曾为元岐王府教授,后以都指挥驻节西宁州,就定居在了河湟地区,一代代繁衍生息。于是,他认为青海李土司就是西夏后裔。
青海第二大姓张氏
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箭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据说青海张氏是明清时期,从南京诸子巷迁移过来的。
青海第三大姓王氏
王,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是一种斧状的兵器形状。这种兵器称为钺,古代的帝王和诸侯用它来指挥军队和执法监督士兵作战的,它是一种权力的象征。青海王氏,始祖王普发祥于河北灵璧,汉代居山东临沂地区,元初迁居南京,明初随移民至青海,明末又迁至湟中云谷川上西河。其一分支现居大通宝库俄宝图达坂口。
青海第四大姓刘氏
门源刘氏是汉高祖刘邦后裔,到了北宋时期,门源刘氏的先祖刘沆(字冲之),天圣八年(公元 1030年)进士及第,名列第二,官封楚国公的后裔。至光绪年间,河湟地区烽烟四起,刘氏后裔刘友才随湘军来到西宁。在青海地区,他屡立战功,朝廷授予五品官衔。光绪末年,刘友才任白塔营(今大通 *** 土族自治县城关镇)游击。他的夫人杨氏,在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逝世,葬在大通县东门外湖南义园。刘友才晚年客居大通,耕读传家。1929年,他的儿子刘大荣一家人由大通县迁居北大通(今门源县城)谋生,今天的门源刘氏就是这样来到门源县的,现在已经到了刘长德、刘宪州五世。可以说,门源刘氏就是刘邦之后。
青海第五大姓赵氏
赵姓是西羌族与东夷族是华夏民族远古两大姓族始源,宋哲宗时,河湟羌族隆赞(首领的称号)青唐陇拶为河西军节度使,任鄯州(今青海西宁)知府,封武威郡公,并赐姓名赵怀德;其弟邦啐勿丁(口瓦)受赐姓名为赵怀义,任廊州团练使,并任湟州 (今青海湟中县)知府。
青海第六大姓杨氏
杨姓虽在全国排名第六,在青海的杨姓村庄就有37个,西汉时居于我国西北的先零羌族首领杨玉,被汉朝封为“归义羌侯”。“世居池地”,为今青海湖及西面茶卡盐池地区,因西汉时先零羌杨玉部落虽有多次迁徙,居住地都在今青海湖东、南、西面地方。汉族杨姓最早进入青海是在隋朝,隋文帝将皇室女光化公主嫁给吐谷浑王世伏,世伏亡后,又按其俗再次将光化公主嫁于世伏弟新主伏允。同时公主带来了很多随从人员(多为杨姓),定有留居者,以后陆续形成了今青海东部地区的杨姓村庄。
青海第七大姓陈氏
陈姓开发青海较晚,明初从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市)迁来的陈子明,他本是元朝淮右丞,明归顺后授指挥使,洪武初(1368年后)来西宁北陈家台(今互助),亦称陈家台指挥使,其下设千总、把总各一员,马步兵25名,后成为青海的世袭制陈土司,故数百年间在青海东部陈姓繁衍众多。今大通县元朔乡和朔北乡的陈姓也是明初将领陈敬、陈通的后裔。
青海第八大姓马氏
东汉初,因西部先零羌(初居青海贵德地区)联合各部攻打汉金城、陇西、临洮等地。朝廷准备放弃,有陕西扶风人马援陈述御羌并开发其地,被光武帝刘秀采纳,任命马援为陇西太守。马援上任后,对羌族实行“怀柔”之策,即安抚优惠。在河湟地区进行疏浚渠道,灌溉农田;同时修缮城池,建筑关隘,以加强边防,促进了青海的经济发展。
青海第九大姓郭氏
郭姓先祖开发青海已有2000多年历史,三国时西平(宁)郭氏为望族,郭满之女为曹魏皇后,皇太后,即曹操孙媳,是皇亲国戚。以后千百年间有更多的中原郭姓陆续来青海开发定居,故形成了青海东部19个郭姓村庄。
青海第十大姓吴氏
吴姓出自上古,为古帝颛顼时吴权之后;也有出自周代姬姓吴国,始祖为周文王的大伯父大伯和二伯父仲雍,相传二人有意让位给周文王,去江南立吴国(在江苏苏州),后代以国为姓。现在青海吴姓村庄有7个,今大同县多林乡吴什庄村,于清乾隆年间吴姓已住此。今同仁县隆务镇吴屯上、下村吴姓人家.是明初来自江南和甘肃临夏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