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我要向你推荐的书是社会学家乔恩·威特的《社会学的邀请》。
这本书被很多人称为社会学的入门读物。在我自己作为产品经理的成长之路上,发现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有许多的前辈学者总结出了海量的经验供我们参考。产品经理要能够提供给用户高品质的产品,前提条件就是要先能够认知这个世界以及这个社会,认知它们运转的逻辑。
像在滴滴出行研究价格感知的课题,大家都知道用户对滴滴的价格一直不满,认为价格太高,但实际上我们并不比出租车贵,对司机的抽成也在合理范围内。具体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呢?
这就涉及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人类认知偏差的问题,有许多社会学和心理学上的理论可供我们参考,让我们更好地为用户提供让人满意的功能。所以领域的知识都可以作为产品经理认知这个人类世界的宝贵财富。哪怕对很多专业内容浅尝辄止,也能体会到思维方式带来的巨大震撼。
这本《社会学的邀请》就是我自己入门社会学学科的法宝。这本书并非是事无巨细像一本导读一样把社会学所有的知识体系都讲解一遍,而是用几个关键的重点来揭示社会学最迷人的一面。
我们平时的认知概念里,自杀可能是一种非常个体的行为。一个人自杀了,我们会说,大概是他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或者我们会说,他运气不好,遇到了特别痛苦的事情,没办法再活下去了,等等。我们不会觉得,自杀是整个社会造成的。社会并不会逼迫谁真的去自杀。
但是社会学家涂尔干不这么认为。他是第一个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分析真正确立了社会学地位的学者,而且这个重要的实验就是自杀研究。他的研究证明了,社会塑造了个人。别看我们平时都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但我们做出了很多的选择、我们喜欢吃什么喜欢玩什么,我们认同什么反对什么,都会跟我们在怎样的社会息息相关。这些选择里,当然也就包括自杀了。
这本书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知自己,乃至认知他人。书中有一句话,非常切题,是这样说的:只有正确认识到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由我们所处社会地位决定的程度,认识到我们不是完全自由的,我们才能更加自由。
上面介绍完了这本书的基本情况,接下来为你详细说一下这本书的内容。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讲的是,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社会学? 第二部分讲的是,社会学发展史上的几个核心观点。 第三部分讲的是,社会学研究观察几个社会现象的案例。
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社会学?
作者一开始就讲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我们所处的地位决定了我们是谁。我们每个人都认为我们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并独立于我们所处的世界。我们相信我们能对影响自身的东西加以控制,也能精心挑选我们最喜欢的东西而放弃其他东西。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这是一种极不真实的想法。我们其实是生活在虚幻之中。
我们确实可以做出选择,但其实我们的个人喜好免不了会受到家长、老师、朋友、敌人、电视、网络等等各方面的影响。90 后这一代人,在十年前开始就经常成为大家议论的话题。在当时,大家对 90 后有很多标签,比如非主流,没有家庭观念,没有责任感,喜欢上网甚至会网恋,颓废,不稳重,等等。
这在社会学里称为年龄同期群,指的就是差不多出生在同一年代的一群人。很类似的,我们也能对 70 后下一些标签,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喜好,跟 90 后会截然不同,比如至少他们肯定不会去看 B 站。
社会学家们通过分析人口统计学因素与电视节目喜好之间的关系,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年收入 10 万美元以上的家庭最喜欢《绝望主妇》,这是一部描述中产阶级家庭主妇生活的剧集。再比如,55 岁以上的人群最喜欢 CSI ,而 12-17 岁的人群最喜欢的是美国偶像。
社会学家又研究了不同人群消费喜好的区别,这就更加明显了,收入较高的人群消费支出的重点是网球、管家、进口葡萄酒,订阅的杂志是《华尔街日报》,开的是法拉利和路虎,而收入较低的人群消费支出重点则是大学篮球赛、摔跤比赛和本地啤酒,订阅的杂志是《时尚先生》和《肥皂剧摘要》,开的则是现代。
既然我们知道了我们的选择会受社会地位和社会资源影响,那到底哪些资源会影响我们? 书中做了如下的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