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双胍类药物治疗糖尿病的机制是(双胍类药物治疗糖尿病的机制是( )),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双胍类药物治疗糖尿病的机制是(双胍类药物治疗糖尿病的机制是( ))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双胍类药物治疗糖尿病的机制是(双胍类药物治疗糖尿病的机制是( ))

前几天一位顾客过来购买降糖药,医生的医嘱为:格列齐特缓释片30mg,每日一次;二甲双胍片0.5g,一次一片,一日三次;阿卡波糖片100mg,一次2片,每日三次。

服用降糖药约十年左右,而这样的用法用了四个月,空腹血糖控制在7左右。

每天接触很多的糖尿病患者,而这个顾客给我留的印象比较深。

因为她用的药量实在是很大的。

降糖药,尤其是口服降糖药,生产厂家虽然很多,但降糖药的种类却是比较少的。对于越来越庞大的糖尿病人群、以及复杂的临床表现而言,现在的降糖药品种是有些捉襟见肘的。

很多糖尿病患者往往会有这样的困惑:即使遵照医嘱使用最好的降糖品种,即使非常注意日常起居和饮食调理,但血糖的控制却并不理想。

西药降糖药仍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手段,而且治疗效果在整体上也值得信赖,但西药降糖药的局限性和不足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并且长期应用降糖药所带来的副作用还值得做更多的重视和研究。

通过我十几年药品零售工作中的观察,发现降糖药的使用存在三个比较严重,但却被忽视的问题。

第一:药品用量越来越大。

血糖控制的不理想,就加大用量,就联合用药,不仅糖尿病患者会有这样的想法,而且很多专业医生好像也持有这样的思路。就像本文开始提到的那位顾客,情况就大体如此。

如果糖尿病患者持有这种想法,实属正常,可以理解,因为毕竟经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

而如果专业医生持有这种想法和做法,不但其专业性值得商榷,其医德也值得怀疑。

血糖升高和糖尿病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降血糖和降糖药也并不是对等的关系。不考虑血糖升高的原因,不考虑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只以控制血糖指标为目的治疗方式难道不是不负责任吗?

血糖指标下降了,顾客就无话可说,医生也就不用承担责任,这很容易造成治疗糖尿病的唯指标论。

当然,医生处方的开具也是受到很多具体条件所限制的。比如开头提到的100mg的阿卡波糖。最常用的阿卡波糖是50mg的,一般是一次一片,一天三次。但50mg的阿卡波糖,尤其是进口的拜唐苹,受政策限制,数量是很有限的,往往很快被特殊病人买走了。那医生就只能处方以100mg的了。

第二:神化二甲双胍。

前几年还提倡尽早使用胰岛素,而近几年则是神化二甲双胍的功能。

二甲双胍被确定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用药,还是值得庆贺的,毕竟二甲双胍的性价比在所有降糖药目前是最高的。

但二甲双胍的功能被过度夸大也是应该警惕的。比如有很多资料和数据宣传其对减重、血脂、癌症的作用,不会产生低血糖、而且对肝、肾没有副作用。

二甲双胍的主要功能为抑制肠壁细胞摄取葡萄糖、抑制肝葡萄糖的输出,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简而言之,二甲双胍的主要作用机制为:既阻止外来摄入食物中的糖进入血液,也控制内部肝脏中的糖进入血液。

二甲双胍所具有的降糖、减重、降脂、治疗癌症等作用均是源于其能阻碍糖代谢的某些环节。所以没有必要对其功能过度宣扬。

阿卡波糖曾被宣传为最好的降糖药物;

胰岛素也曾被极力推介;

而近两年DDP-4类药物(列汀类)似乎也开始被越来越大力度的推崇。

如出一辙。

第三:忽视药物的副作用。

很多报道将二甲双胍宣传为几无缺点的一款药物,但往往忽视、或是刻意隐藏了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

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部不适等消化道反应。很多资料建议如果有上述反应,可以先小剂量服用一段时间,等肠胃功能适应后,再逐步加到正常用量。

但为何会有这样的反应?很多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是不了解的。

如何解决相应的问题?很多专家也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也似乎没人想解决这个问题。

二甲双胍会抑制肠壁细胞对糖的吸收,而不能被吸收的糖就会在肠道内发酵,所以会产生恶心、腹胀、腹泻、便秘等症状。

即使没有这些明显的反应,但这样的过程却同样在发生:新摄入的糖分以及一部分营养不能被吸收、不能被吸收的糖分发酵产生类似于沼气样的物质。

也难怪二甲双胍会有减肥的效果。但这样的减肥方式不类似于节食吗?

很多报道说二甲双胍对肝肾没有副作用,但同时又说血肌酐或肾小球滤过率超过一定指标、血清转氨酶超过3倍正常上限就应避免使用,这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仅仅是二甲双胍,每一种降糖药都有其优点,但也都有明显的不足,对于这些不足,虽然研究资料有很多,目前看来,很多医生和专家还重视的远远不够。

更多双胍类药物治疗糖尿病的机制是(双胍类药物治疗糖尿病的机制是( ))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