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晚清时期,宫廷中曾出现过一种招牌菜,被称为“泥子活(菜)”,这种做菜方法,不仅是慈禧太后的最爱,也是她犒赏群臣的重头好戏。此时问题来了,“泥子活”究竟是什么?为何会让慈禧如此青睐?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慈禧太后是晚清最具有强权的统治者,同时也是一位穷奢极欲之人,除了众多太监的精心伺候外,慈禧太后的口福也相当不错。
据不少伺候过慈禧的宫女太监回忆,老佛爷用膳时相当讲究。每日御膳房的菜品都要用御锅温着,老佛爷什么时候想用膳,只要招呼一声,太监们便立马送来热腾腾的菜品。
不仅如此,菜品也要分出很多种类,煎炒烹炸样样俱全,往往每次餐桌上的菜品都要达到108道,即使吃不完,但是太后的排场还是要讲究的。
当然,宫中也时常要举行大型的宴会,以表彰赏赐群臣,因此,宫廷中的招牌菜必然少不了。
在慈禧太后60大寿时,群臣纷纷来给老太后祝寿,以求慈禧太后长寿万年,保大清铁桶江山。慈禧老太后当然高兴,便诏令御厨在众多菜品中加上自己最喜欢的“泥子菜”,用以回报诸多的文武百官。
“泥子菜”是宫廷中御用的菜品,象征着皇家的尊贵与威严,民间很难享受得到。即使是王公大臣,也没有如此口福僭越享用。此次,慈禧太后专门做出了泥子菜,大臣们饱尝美味后仍然觉得唇齿留香。大臣们嘴上不说,暗地里却依然想着能天天吃到这种泥子菜,只是苦于自己家的厨子不知道宫廷的秘方。
不过,即使是再神秘的宫廷秘制配方,也得需要依附于王朝而存在。1912年,在辛亥革命的枪声中,袁世凯软磨硬泡让隆裕太后颁布了皇帝退位诏书,清廷也彻底覆灭瓦解。
在此之后,没了皇帝奢侈的排场,御厨们存在的价值也就降低了,随后他们纷纷被驱逐出宫,拎着自己的炒锅菜刀自谋生路。御厨们自然不愁前途,毕竟自己曾经在皇宫中镀过金,因此京城的各大酒楼掌柜争相高价聘请,以他们的拿手好菜招揽顾客,“泥子菜”的秘制做法也随之传入民间。
此时,有读者就会问了,前面说了半天的“泥子活”,又是美味又是神秘,“泥子活”究竟是什么呢?其实,“泥子活”只是老北京人的叫法,其主要做法与其他菜系不同,“泥子活”都是将食物捣成泥后,再进行二次加工。
这道菜除了美味,还有一个最最重要的特点——那就是特别适合中老年的牙口。
“泥子活”分为“软泥子”与“硬泥子”,一般来说,“软泥子”都是将肉打泥后直接加水,而“硬泥子”则需要加入大量的淀粉,二者制作方法不同,口感也大为不同。
大多数的“泥子活”都需要用到各种食材,包括鱼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以及虾仁等,并都需要遵照一个同样的流程,即“切”、“砸”、“拌”和“制”四个步骤。
“切”就是将精肉切成适当大小的肉块,以便能更好的捣烂。“砸”便是将切好的肉块捣烂,当然,这其中需要的力度必须掌握均匀适中,力道太小,肉块根本砸不烂,力道太大可能会将肉质本来的鲜味损坏。
“拌”是“泥子活”中的灵魂步骤,也就是将砸好的肉泥搅拌均匀,并添加各种佐料,搅拌时讲究由慢到快,否则肉泥很可能会出现粘连的现象。
最后一步“制”,便是把肉泥制成成品,通过厨师的巧手加工,用煎炒烹炸的方式加以烹制,才能算是一盘正宗的“泥子菜”。
如今,经过百年的传承,北京的各大酒楼里都有几道属于自己的拿手“泥子菜”,诸如“罗汉大虾”、“月宫玉兔”、“龙井竹荪”、“金蟾望月”等,都是顾客们最为青睐的美食。
其实,从“泥子活”的传承来看,它的普及也有赖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是几代大厨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小编相信,诸如“泥子活”这样的传统手艺,必然会继续传承下去,成为人类美食文化中的共同财富。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