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既然私信邀请了,再不回答我就是不近人情了。我猜你是想让我回答这个问题吧。
这里的“文科”仅仅指的是高中政史地。
我国高中其实有两个大的阶段:学习阶段和备考阶段。在这两个阶段,背书对于文科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
在学习阶段,背书并不重要,理解永远是最重要的,有些东西学过一两遍自然就记住了,并不花很多力气死记硬背。
在备考阶段,背诵的唯一意义在于现在高考是闭卷的,我是认真的。
说备考阶段,我不得不说高考文综的一些走向。
曾经高考文综主要考察记忆,现在文综在记忆的基础上重点考察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
比如,04年高考文综,选择题很多是这样的:
*** 战争后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作是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徐继畲的<<瀛环志略>>
C.姚莹的<<康輶纪行>> D.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文字资料和文物都是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回答16~19题。
16.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的著作是
A.《梦溪笔谈》 B.《汜胜之书》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17.作品有“诗史’之称的唐代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杜牧很明显,主要考察的是记忆。
而当时的大题很多是这样的:
(2)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8分)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并简要说明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10分)很明显,还是考察记忆居多,这些问题在复习中不知道背了多少遍了,甚至有的直接就是课本的原句。
在07年之前,高考文综主要考察的是学生背诵的能力,这样说丝毫也不为过,所以现在很多人对文科有死记硬背的印象。
但是从07年全国卷文综开始,文综试卷开始重点考察考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再举几个例子,09年高考文综全国卷1:
12.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民 B.爵位C.谥号D.行业
13.“四面楚歌”典出楚汉战争。西汉初期,“楚歌”在社会上风行一时这主要是因为
A.南方经济的影响 B.统治集团的更替
C.北方文化的衰落 D,民族融合的结果
14.南朝秀美灵动,北朝刚健雄浑,南北文化共同孕育了唐朝文化的新气象。一下嘴能体现南方文化特征的是
A.初唐书法 B.秦王破阵曲
C.飞天壁画 D.唐三彩
19.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于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平型关战役高中学文科的都知道,以上三道选择题根本就不是背书可以解决的,对于历史如果没有深入的理解,只能蒙。
而09年的大题是这样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10分)
材料我略掉了,这两道题有记忆的成分,但如果只靠背诵的内容,大概只能拿一半分数吧。
多的例子我就不举了,如果认真研究06、07、08年的高考文综题,就会发现显著的变化,对记忆的考察越来越少,对分析能力考察越来越多。
但由于现在高考是闭卷,记忆是基础,毕竟考察记忆的题目基本算是送分题,而分析问题的能力靠背诵是背不出来的,就是理解能力的差别。
我不知道有多少考生在复习的时候看过文综的大纲(XX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这个东西基本上是不变的,在文综大纲的考察目标里,对考试的能力划分了四个层次: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阐述和描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现在的高考,越来越重视对第四个层次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考察。
这个部分的能力,跟背诵无关,就是开卷,不会做就是不会做。
如果你看到这,你对记忆在文综中的作用应该就没有疑问了,现在的背诵,仅仅是应对高考而已。因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必须要有区分度,所以记忆题不能太多,但也有。对于分析题,因为是闭卷,所以记忆是基础。
至于记忆方法,当然要通过总结成体系来记忆,但大量的重复也是必不可少的。毕竟现在最后一两个月对于文综来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背书。
背会了,会不会用?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不像背诵一样,只要下工夫就有回报。
你如果问我如何提高分析能力,我只能让你多思考,切莫“学而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