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电影质量不如二十年前的电影(为什么中国电影越来越差),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为什么中国电影质量不如二十年前的电影(为什么中国电影越来越差)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为什么中国电影质量不如二十年前的电影(为什么中国电影越来越差)

我觉得题主的问题描述里面有一个误区,题主先说了近年来很少意义深刻的良心作品,然后说高票房的都是无脑无营养的作品,无形之中给人的感觉就是高票房的电影都应该是良心作品,良心作品都应该高票房。如果你把你认为的良心作品和高票房的作品放在一起对比的话,你不仅会对中国电影失望,你会对世界影坛都很失望。

我们可以按照这个思维理解一下,良心作品=高艺术性,高票房作品=高商业性。我的意思不是把艺术和商业彻底割裂开来,我只是很简单地阐述这样一个市场现状,高艺术性的电影作品向来是很少能在商业上取得较大成功的,而票房较高的作品,通常留在电影史上的只是一个票房数字而已。

电影市场的现状告诉我们,艺术和商业没有严格的界限,但是却有票房和良心的差别,良心作品和高票房作品都是相对而言的,这要看和谁放在一起比。

比如,《冈仁波齐》将近一亿的票房,算高吗?肯定不算,但是把它放在艺术电影的行列里,它绝对是佼佼者,在创造团队和宣发团队都属于很贫瘠的状况下,这部电影的票房算是很成功了。某种程度上,它属于题主所说的良心的高票房电影。

再比如,已经被刷屏许多天的《战狼2》的票房已经突破了四十亿大关,甚至有业内人士给出了60亿的预测。除开高票房之外,这片子让许多人不断二刷三刷,对很多普通观众来说,它应该算是一部良心作品。但是它确实也有很多很显而易见的缺点,它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商业片,全靠同行的衬托,才让它看起来有点良心。

这不仅是当下市场的情况,也是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情况,不管什么时代怎样变迁,市场规律是不会有太大变化的。我们如今看到的二十年前口碑逆天的电影的票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有些甚至更惨,连上映的机会都没有。

中国从来不缺世界顶尖的导演,中国观众更不背审美能力不足的锅,只是绝大多数观众能看到的电影和题主所挑选的中国良心电影的范围都相同,都局限在了影院上映的那一批电影里。因此,如果非要把中国电影的整体质量的衡量标准放在电影院里上映的那一批电影身上的话,中国电影从来就没有好过。

我所认为的良心作品是多个层面的。一部可以称之为良心作品的电影,它可以是从美学的角度影响电影的发展方向的,也可以是从文本的角度影响电影剧本创作的,甚至可以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引起社会广泛讨论的。能够成功做到其中某一个层面的作品,都算得上一部良心作品。

你如果把目光放到各大国际的和国内的电影节上面看,你会发现有很多小成本制作的优秀国产电影,就说最近的,第70届洛迦诺的最佳影片金豹奖给了中国导演王兵的纪录片《方绣英》,以及刚刚落下帷幕的FIRST影展把最佳影片给了新人导演蔡成杰的《小寡妇成仙记》,这些都是很值得期待的票房表现可能不太好的良心作品。

非要说二十年前和如今的电影有什么差别的话,可能还是电影市场的差别,无关电影本身。电影市场的空前壮大,无数资本都想来分一杯羹,钱进来的目的只是为了得到更多的钱,也就让整个电影行业看起来被钱所裹挟,结果自然是导致院线电影的质量直线下降。

但是,市场规律会把这些都淘汰的,最终能够记载在电影史上的电影绝对不会是《小时代》们,票房的数字很快会被人们忘记,更不用说在整个电影洪流中,不会有人记得这样的烂片。

我说这么多,还是想表达一个观点,中国电影的质量从来不是由电影院那一批电影决定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电影代表作,不过遗憾的是,能够真正看到良心电影的人,都是很少数。

更多为什么中国电影质量不如二十年前的电影(为什么中国电影越来越差)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