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这个要从计划经济时期说起,在九十年代以前,所有城镇户口的适龄人员,都是由 *** 安排工作,其实在农村,在某一时期也是大集体制度,所有人一起上工,一起吃大锅饭,按劳动力计算工分。
实行这种政策的前期,很多都是解放前出生的人,吃过苦,对新生活充满向往,所以对工作也都负责。当时新中国什么工业产品都紧缺,这些工业品的由谁生产,由谁运输,由谁销售,由谁使用(别笑,真的,有工业券的,什么电视机券,自行车券等等,所有工业产品都是国家统一分配,有钱都不行)在这种紧缺的条件下,基本上所有的工厂都有生产任务,直到改革开放后,农村、私人、外企都进入中国,国营厂由国家给任务到自已找任务中迷失了,绝大多数厂家的产品也没有竞争力了。
没有生产任务了,产品也卖不出去了,厂子就亏损,但这些厂还有很多工人,要吃饭,要就医,孩子要上学,怎么办?全由 *** 养着也养不起。时间进入九十年代,这个时期的中国是真穷,连部委的工资都发不出,老师的工资都能拖几年,有的地方为了解决钱的问题,各种税费都往农民头上压,分田到户后农村刚刚冒出曙光的日子又是一片灰暗。
城里工人无所事事,没事还要闹个事,在这种压力之下,国务院经过多年试验,决定实行国企全面改制,改的改,卖的卖,厂子卖了,员工没法卖,只能下岗,自谋出路, *** 也精简人员,并提倡干部停薪留职去下海,这也是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中最困难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不得不说中国农民真是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以来的吃苦耐劳的老黄牛品质,一部分人一边在农闲时出门打零工补贴家用,一边在农忙时回家种地交各种杂税,还一部份去沿海地区打工。下岗工人的整体表现就差多了,一小部份人包企业,一部份人被请去当技术工人,但更多的是一等二要,直到后来见政策没得改变,才接受现实,只好一边拿着下岗后一次性工龄补贴,一边在外面打零工。
近三十年过去了,当年的那一批聪明勤劳的,不管是农村还是下岗的除了因病致贫的都还混得温饱有余,但还有一些下岗工人现在还在生存线上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