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在1300年前,古代藏族人是如何解决制盐问题的?关于这个答案,也许只有走进昌都芒康县纳西民族乡,在那古老的澜沧江东西两岸才能找得到。
作为我国唯一保持完整最原始手工晒盐方式的地方,芒康盐井古盐田是芒康之旅一定不能错过的地方,据史料记载早在唐朝时期盐井就有晒盐的历史,现有盐田3000多块。
盐井地处昌都东南部,位于川、滇、藏三省区交界处,是云南入藏的门户,过去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之一,国道214线的必经之路。
它东有 *** 江,西有澜沧江,自然资源丰富,以温泉和美味的葡萄酒著称,但令其出名的还是澜沧江边几眼能冒出卤水的盐井。
盐井藏名语为“察卡洛”,“察”藏语意为盐,就是生产盐的地方。对生活在澜沧江两岸的居民来说,盐和茶、酥油、糌粑一样不可或缺。
而早在 *** 吐蕃王朝之前,食就比金子还要贵,为争夺盐井而展开的战争十分频繁,因此盐井也是兵家的必争之地。传说中的格萨尔王和纳西王姜巴就发生过争夺盐井的“姜岭之战”。
现如今,盐井主要产盐的有两个乡,纳西乡和曲孜卡乡。由于这里的产盐方式依旧是遵循于传统,保留了原始的劳动力方式,因而产量并不高。
在那静谧的苍穹之下,在那汹涌澎湃的澜沧江两岸,当地村民从澜沧江边的盐卤水井中抽出卤水,然后装入木桶背到高台上,再倒在盐田进行风干,经过两三天日晒风吹后,就可结晶成盐(其食盐晒制技艺一直流传至今,于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航拍之下,只见沿江两岸近500米的狭长地带,绵延分布着从江边排列到山上的数千块盐田。
盐田之间以简易栈道连通,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像是梯田一般组成了澜沧江边壮丽的景观,又像是一面面镜子倒映着湛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蔚为壮观。
走进这里,眼前是银光闪烁的盐田,耳畔是湍急的江水咆哮声,强大的山风包裹着万物,顿觉时空穿梭,恍如隔世。
在澜沧江西岸加达村的盐田,以盛产红盐出名,采盐高峰期多在3月至5月。这里盐田较宽,所产的盐为淡红色,俗称桃花盐,又名红盐,用它打出的酥油茶红亮亮的,十分香甜。
东岸的纳西、上下盐井村主要出产黄盐、白盐,俗称雪花盐,价格比红盐高。一江之隔,一江为界,由于地质、土壤等的条件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粉彩世界。
但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澜沧江流域,只有 *** 盐井地区才有能晒盐的卤水。 当地村民称,传说这是“达美拥”雪山女神的眼泪化成的。
后来经过专家学者考察研究后,发现这是由于欧亚板块被印度板块挤压,青藏高原不断升起,高原的气候也越来越干旱。高原上的湖泊不断蒸发、盐分越积越多,直到完全变成一片盐壳。
后来又经地质变化,岩层扭曲,盐壳被深埋在地下。当岩层断裂,地下温泉溶解了地层中的盐并涌上地面时,就形成了今天的盐井。
据说,白盐吃了可增强免疫力,排出体内毒素;红盐越吃越瘦,还可治疗疾病,因此芒康又有“白盐百年寿、红盐瘦百年”的说法。
盐井古盐田是世界上独有的一处人文景观,独一无二的原始晒盐方式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处自然和人文融为一体的世界奇观,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