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贰
强国富民
晋国变革的主旋律
范武子之法——晋国走出低谷的助推器
景公即位之初,国内形势一片混乱,卿族势力依然强大,公室权力不断削弱;国外形势也很严峻,东有赤狄盘踞,西有秦国骚扰,南有楚国北侵威胁,北有白狄侵边之忧,可谓四面边患,岌岌可危。
景公为一代贤明君主,他能认真汲取自己在晋楚“邲之战”中的惨败教训,大胆进行改革,力推霸业复兴。景公变革的亮点是废除“赵宣子之法”,制定并力推“范武子之法”,其核心理念是“崇公室,抑强家”,同时加强社会秩序整顿和军事改革,在三军的基础上增加新三军而成六军,实施灭狄、联齐、结吴、牵秦的战略思路,达到了既缓和卿族内部矛盾,又增强对外抵御能力的目的。晋景公晚年改革更有大手笔,将国都由绛迁往新田(今侯马),并依照“范武子之法”成功地发动了著名的“下宫之役”,消灭了专横跋扈的赵氏家族,取得了公室对卿族的第一次胜利。
晋厉公执政时期,对内,他以“范武子之法”为据,效仿其父景公发起“车辕之役”,一举铲除了郤氏三卿五大夫势力,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卿族对公室的威胁。对外,为了与秦、楚等强国争霸,他侧重于军事改革,将六军缩编为四军,精兵强将,辅以公族,使晋国一连取得对秦“麻隧大战”和对楚“鄢陵大战”等战事的胜利。
“范武子之法”是晋国的第四部法典,其核心是增强公室地位,抑制卿大夫权力。但是,这部法典的实施,却也激化了公室与卿大夫之间的矛盾。
匏壶(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晋景公的复兴之路
前599年,晋景公继位。他是“赵氏孤儿”故事中的晋国君主,在《左传》与《史记》的记载中,事情经过略有不同。
邲之战,又称“两棠之役”,当时两个最强大的诸侯国——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较量,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会战。楚庄王也由于此役的胜利而一举奠定了“春秋五霸”之一的地位。
范武子(约前660~583)是士蒍的孙子,祁姓,士氏,名会,字季,因封于随,称随会;封于范,又称范会,是范氏始祖;以大宗本家氏号,又为士会。
会将缉盗科条尽行删削,专以教民劝化为务。于是晋国之盗多逃于秦国。是年冬,晋景公又使士会平定周王室之乱。定王享以诸侯之礼,以示优宠。士会归而益求典礼之制,以修晋国之法。
邲之战后,晋国“辟楚,畏其众也”。
前588年(晋景公十二年),晋国将上、中、下三军扩大为六军,除原来三军的六卿外,又增加了新三军的六卿。
车辕之役,又称三郤之难、三郤之乱,指前574年郤氏家族被灭一事。郤芮、郤缺、郤克三代都曾担任国家重臣,郤克之后,郤锜、郤犨、郤至占据了晋国八卿中的三席,真正达到了“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的程度。但由于“三郤”的贪婪和骄横,郤氏在错综复杂的晋国家族斗争中几乎成为公敌,最终导致了家族的毁灭。
公元前578年(周简王八年)晋秦争霸战争中,以晋国为首的诸侯联军在秦地麻隧(今陕西省泾阳县北)击败秦国,使秦国数世不振,不再对晋国西部构成威胁。晋国完成了“秦、狄、齐”三强服晋的霸业,中原诸国实为晋之属国。
公元前575年(晋厉公六年)六月,晋军与楚军在鄢陵(今河南鄢陵)交战,晋军打败楚军,并射伤楚共王的眼睛,史称“鄢陵之战”。晋国从此威震诸侯,实现了晋景公重建霸业的愿望。
晋景公,姬姓,名獳,一名据,是中国春秋时代诸侯国晋国的一位君主。为晋文公之孙、晋成公之子,于前599年继其父晋成公登位。晋景公曾被楚国打败,该战役导致楚庄王成为霸主,不过晋景公亦曾攻败齐国。晋景公在晚年将国都由绛迁往新田(今山西侯马),并改称新绛。之后又发兵消灭专政的赵氏家族,取得了公室对卿族的第一次胜利。前581年去世,在位共计19年,之后由其子晋厉公继位。
原作者:映像杂志
原链接:https://blog.sina.com.cn/s/blog_790d4b250102woff.html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博客作者,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新浪客服。本账号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