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本文目录
- 从叙事的角度赏析李商隐的马嵬?
- 马嵬尾联赏析?
- 袁牧与李商隐《马嵬》的技巧异同?
- 马嵬一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
- 求李商隐《马嵬》[其二]典故?
- 马嵬李商隐颈联颔联都用了对比手法,试分析?
- 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和《马嵬》的翻译?
- 李商隐诗两首鉴赏?
从叙事的角度赏析李商隐的马嵬?
李商隐的《马嵬》是唐代自杜甫以来咏马嵬之变之诗中的杰作,也是李商隐咏史诗中,借历史上荒淫 *** 而招致祸乱败亡之君昭示历史教训、讽刺现实政治的以古鉴今之作。作品中,诗人不是在劝诫惋惜,而是在挖苦与讽刺。
在写作艺术技巧上,作品首先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使作品一波三折,曲折幽深,令人读之心痛。同时又运用了对比手法,使作品暗含讽刺,读后回味无穷。
马嵬尾联赏析?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
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
翻译:
传说,天下九州之外,尚有大九州。恐怕他们的今生,缘分已尽,而来世,尚且未知。相守与分离,有与谁知。回想明皇当年,暂驻马嵬,空闻金沱声,不见宫室繁华.短短几夕间,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岂料玉颜已成空。胞弟不正,三军怒斩其妹。那夜的天,正如那晚在长生殿嗤笑牛郎织女的天。谁料,竟然连牛郎织女也不如。想来,天子也不过如此,连自己心爱的人都无法保护。早知如此,倒不及小家的莫愁女了。
题解:
马嵬即马嵬坡,在今天的陕西兴平县西面。天宝十五载(756),安史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走到马嵬坡的时候,随行的将士发动兵变,杀死了权相杨国忠,并迫使唐玄宗赐死杨贵妃。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题材,歌咏此事的诗词曲赋有很多,其中白居易的《长恨歌》、杜牧的《过华清宫》、洪昇的《长生殿》都是千古名篇。唐人写马嵬之变往往把罪责推到杨贵妃身上,以“红颜祸水”为玄宗开脱。李商隐生在已经走向衰败的晚唐社会,对唐玄宗的失政感到特别痛心。他的这首诗便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唐玄宗,对他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别开生面。
袁牧与李商隐《马嵬》的技巧异同?
1、李商隐的诗,隐讳地讽刺了唐玄宗作为君王保不住爱妃。但袁枚的诗,则说民间的夫妻别离要比君王的夫妻别离更动人。
2、李商隐的诗重在描绘马嵬坡的别离场景,手法为“赋”。而袁枚的诗直接对比君王的夫妻离别与民间的夫妻离别,手法为“比”。
3、李商隐善用典故,可称用典大师,但两首马嵬诗却用典不多。袁枚的四句短诗,连续用了四个典故,生动、感人~
马嵬一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
马嵬一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的手法。诗歌原文:
马嵬
作者: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解释:
空荡荡的马嵬坡下,独见玉颜空死处。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深情,已然成空传说。
天下九州之外,尚有大九州。当年导师寻访杨妃踪迹,想必去过此处.当年唐明皇与杨玉环在长生殿中,两人发誓,在天愿作比翼,在地愿为连理.恐怕他们的今生,缘分已尽,而来世,尚且未知.相守与分离,有与谁知。
回想明皇当年,暂驻马嵬,空闻金沱声,不见宫室繁华.短短几夕间,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岂料玉颜已成空.胞弟不正,三军怒斩其姐.那夜的天,正如那晚在长生殿嗤笑牛郎织女的天.谁料,竟然连牛郎织女也不如。
想来,天子也不过如此,连自己心爱的人都无法保护.早知如此,倒不及小家的莫愁女了。
求李商隐《马嵬》[其二]典故?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马嵬李商隐颈联颔联都用了对比手法,试分析?
用了倒叙手法,李商隐马嵬的颈联: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六军同驻马”和 “七夕笑牵牛” 相对照,那意义就明确了,丰富了,耐人寻味了。玄宗当年七夕和杨妃 “密相誓心” 的时候,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是要 “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的。可是当遇上“六军不发” 的时候,结果又怎样呢?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这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 “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 “此日” 的离散?行文至此,尾联的一问也如箭在弦,眼看要一发破的了。
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和《马嵬》的翻译?
翻译
1、《锦瑟》译文
瑟本有二十五根弦,但此诗创作于李商隐妻子死后,故五十弦有断弦之意 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此句为转折句。) 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本句是对“华年”的阐释。) 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本句亦是对“华年”的阐释。) 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泪化成的珍珠。(喻指诗人的悲哀,即使是一个明媚的夜晚,依然想到的是眼泪。) 只有在彼时彼地的蓝田才能生成犹如生烟似的良玉。(暗指诗人对当时社会局势的不满。) 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亦指自己对青春年华的追思之情。) 而在当时那些人看来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罢了,却并不知珍惜。(亦指自己在年轻时对生活的态度也是那样不知珍惜。)
2、《马嵬》译文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原文
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马嵬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知识拓展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诗两首鉴赏?
李商隐诗两首和鉴赏 锦瑟 [唐] 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sì)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1、《锦瑟》: ⑴ 构思新奇: 开头写锦瑟诉说“一弦一柱思华年”思之殷切,思之缠绵。声声诉述思念之切。结尾句“当时惘然”“追忆此情”,使悲欢离合之情更令人断肠。可见作者构思之精巧。⑵ 朦胧美: 诗人用“庄生”梦中的浪漫神奇想象,把人人带入美好的梦幻景象,令人神往;又用“望帝”把心托给“杜鹃”仿佛置身于“杜鹃啼血”的氛围中,更感受到离别后的思念这深。梦中的朦胧美如一幅画,雾也朦胧,水也朦胧,美人鱼落泪,蓝田美玉在阳光下闪光,仿佛燃烧出缕缕轻烟,冉冉飘拂。
2、《马嵬》: 用对比手法暗寓嘲讽。全诗至少构成三重对比:颔联将玄宗赴蜀途中的情景与先前的宫中生活进行对比;颈联将玄宗迫于兵变赐死贵妃事与他们曾于七月七日在长生殿密誓永为夫妇事进行对比;尾联将玄宗贵为天子而不能救其所爱与普通民间婚姻之能美满幸福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见出讽刺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