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苏轼诗词 家风(苏轼诗词赏析视频),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苏轼诗词 家风(苏轼诗词赏析视频)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本文目录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体现的优良家风?

好的家风,润物无声

苏轼在《三槐堂铭》里写道: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物质会随着时间而褪色,而家风却是可以流传千古。

一个家庭,正气凛然,忠厚风骨,何愁没有延绵的福气。

福建林氏,乃是人才辈出的大家族。

从林则徐、林觉民,到林徽因,中国近现代史都留有他们的名字。

林氏家族注重教育,亦培养儿女们的品德。

历史上,林氏后代4人履职宰相,3000人成为进士,皇帝亲自主持殿试201次,林家榜上有名183次。

“无林不开榜,开榜必有林”成为一种家风典范。

而鼎鼎有名的林则徐则给后代留下《家训》: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增其过。”

家风,是一个家族的规矩,也是家庭兴旺的根本。

古代的世族,尤为注重家风的传承,因为他们深知这将影响几代人的发展。

《朱子家训》里更是从日常小事劝诫: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良好的家风,助力子女们走上正路,节节高升。

而散漫的言行,则会导致后代们浑噩度日,惹来是非。

家风,润物细无声,却流芳百世,滋养出一代又一代人杰。

关于家风家训的古诗及诗意?

1. 因风寄书,此外勤学自爱。——苏轼《与侄千之书》

因为想要对你进行劝告而寄出了这封信,希望你能够发愤图强,做到追求真理爱惜自己。

2. 却有主张,勿悠悠碌碌随人忙。——摘自《约斋铭》

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主张,而不要为了去追求名利,而使得劳碌,随波逐流。

关于“家风”的诗句有哪些?

1、虞美人·归心正似三春草》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归心正似三春草。试著莱衣小。

橘怀几日向翁开。

怀祖已瞋文度、不归来。

禅心已断人间爱。

只有平交在。

笑论瓜葛一枰同。

看取灵光新赋、有家风。

2、《西江月·见处莫教认著》

年代: 宋 作者: 向子諲 见处莫教认著,无心慎勿沈空。本无背面与初终。说了还同说梦。欲识芗林居士,真成渔父家风。收丝垂钓月明中。总是神通妙用。 3、《声声慢·开元盛日》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开元盛日,天上栽花,月殿桂影重重。十里芬芳,一枝金粟玲珑。

管弦凝碧池上,记当时、风月愁侬。

翠华远,但江南草木,烟锁深宫。

只为天姿冷淡,被西风酝酿,彻骨香浓。

枉学丹蕉,叶展偷染妖红。

道人取次装束,是自家、香底家风。又怕是,为凄凉、长在醉中。 4、《念奴娇·道人元是》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道人元是,道家风、来作烟霞中物。

翠幰裁犀遮不定,红透玲珑油壁。

借得春工,惹将秋露,薰做江梅雪。我评花谱,便应推此为杰。

憔悴何处芳枝,十郎手种,看明年花发。

坐对空香 *** ,不怕西风起灭。别驾风流,多情更要,簪满姮娥发。

等闲折尽,玉斧重倩修月。 5、《虞美人·贰车领却生朝客》

年代: 宋 作者: 无名氏 贰车领却生朝客。

风月都全得。

山城小试已馨香。真个相家风烈、不寻常。寿春一语和戎了。阴德知多少。

年年三月近双旬。把酒祝君恩宠、一番新。 6、《青玉案·征鞍不见邯郸路》

年代: 宋 作者: 无名氏 征鞍不见邯郸路。

莫便匆匆去,秋风萧条何以度。明窗小酌,暗灯清话,最好留连处。

相逢各自伤迟暮,犹把新诗诵奇句。盐絮家风人所许。如今憔悴,但馀衰泪,一似黄梅雨。 7、《满庭芳·清净家风》

年代: 宋 作者: 无名氏 清净家风,如常合道,本来面目休迷。

行住坐卧,何处不相随。

达理头头解脱,明心无作无为。

君还悟,丝毫放过,画饼不充饥。

古今贤达者,仗无情慧剑,斩断昏迷。

把三尸赶退,六贼分离。

云散天心独露,吐红霞、烹炼须弥。

真功至,长生活计,能有几人知。 8、《满庭芳·恬淡家风》

年代: 宋 作者: 无名氏 恬淡家风,寂寥活计,无为无作无言。

行住坐卧,莫放马猿颠。

性有调和柔弱,触来无火无烟。

通真理,无情无欲,无罪亦无愆。

诸公休外觅,天真一点,元在心间。

被黑云遮障,不计余年。好用清风吹散,云收处、露出青天。森罗见,一轮明月,光耀照无边。 9、《偈颂二百零五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正觉 孤筇长作水云游,底事而今嗾下休。 一点破幽明历历,十分合体冷湫湫。 暗中须透金针穴,转处还藏玉线头。 劫外家风兹日辨,渠侬真与我侬俦。 10、《偈颂二百零五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正觉 几许欢心几许愁,好看野老两眉头。 家风平贴清如镜,水瘦山空一样秋。 手段通变,身心自由, 不怕风涛雪拥舟。海上三山颓一掣, 六鳌连落上金钩。华岳连天秀, 黄河辊底流。

家风影响社会的古诗?

1.孟子:养身莫善于寡欲。

2.刘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德惟贤,能服于人。

3.李世民: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

4.颜之推: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亲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

5.范仲淹: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勤读圣贤书,尊师如尊亲;礼仪勿疏狂,逊让敦慕邻。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字纸莫乱废,须保五毂恩;做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处世行八德,修身奉主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善根。

关于家风的名言名句和分析?

明代. 徐渭言:家有一心,有钱买金;家有二心,无钱买针。

庶出的徐渭自小缺少父母疼爱,不到十岁便与亲生父母分离,虽生活在自己家中,但常有寄人篱下之感。正因如此,徐渭对家庭有着自己的看法与感悟。

幸福的家庭从来都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家庭就像一个小社会,上下一心,才能其利断金。

苏轼家风最重要的两条是什么?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苏轼的词豪放,苏轼其人豁达乐观又不乏柔情。苏轼的家风源于苏杲、苏序的“扶危济困”,继承了苏洵的“诗书传家”“志存高远”,在传承父辈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展现了读书正业、孝慈仁爱、为政以德之风。

为人子,志向远大,爱国爱民

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高树红消梨,小池白芙蕖。常呼赤脚婢,雨中撷园蔬”,这首诗便是苏轼对家的描绘。

父亲苏洵常常游学在外,家庭教育的责任主要落在了母亲程氏的肩上。她知书明理,善学善教,常常利用古文古人教导孩子。有一次,她教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名士,学问气节皆受敬重。读后苏轼问:“如果我做范滂这样的人,母亲答应吗?”程氏夫人回答:“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年少的苏轼就立下远大志向,为理想而奋斗。

苏轼的母亲天性善良,悲天悯人。苏家庭院中有很多鸟雀来筑巢,程氏夫人不让家人捕鸟取卵,天长日久,来苏家的鸟儿就越来越多,而且都不怕人。苏轼就常常和小伙伴们围在鸟边,给它们喂食。

苏轼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的影响也至关重要。苏洵对孩子十分严格,苏轼小时候贪玩,父亲在家时对功课都有具体的安排,并会严厉催促,这就让苏轼从小就饱读诗书。父亲常常游历名山大川,回到家中便会给苏轼和苏辙两兄弟讲述旅途见闻,这也让苏轼从小便见识不凡,胸怀天下。

苏轼走上仕途后,虽几遭贬斥,但都关心民生,勤勉尽责。在凤翔任职期间,他发现某差役让民受苦后,他便写信给宰相反映情况;到杭州上任后,苏轼疏浚两河,整治六井,全面治理西湖,造福一方百姓……

虽人生几经坎坷,但苏轼舍身为国、亲民爱民之心从未改变。这些与其从小的家风家教,显然是分不开的。

为人兄,亦师亦友,呵护备至

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苏轼与弟弟苏辙的感情被后人称为“史上最深兄弟情”,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几乎贯穿他们的一生。

苏轼、苏辙的兄弟情谊,是在从小一起读书、一起成长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在故乡时,他们俩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日日刻苦攻读;学成之后又跟随父亲出川,双双高中进士,一直到入仕之后才不得不分开。

多年后,当知道苏辙生活中遇到不顺时,苏轼作诗多首安慰弟弟。在“乌台诗案”苏轼罹祸下狱后,苏辙呈上奏折《为兄轼下狱上书》,愿免除自身官职为兄赎罪。二人回朝任职相聚京师时,两家相距不远,苏辙总是到哥哥家里对饮闲聊。在苏辙位高权重、苏轼要回乡时,苏轼在伤感之下再为弟弟写下《感旧诗》。

苏辙在为兄长所作的墓志铭中提到:“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兄友弟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在这一点上,苏轼和苏辙二人可谓典范。

为人夫,情深义重,至死不渝

苏轼的发妻王弗性情温柔,谨言慎行,二人的婚姻美满恩爱。王弗初到苏家时,并未说自己读书识字,只是在做完家务后,常常来到书房静静地陪伴苏轼。有一次苏轼背书时卡壳了,十分着急,这时王弗轻轻一笑,背了一两句提示他,令苏轼大吃一惊,刮目相看。

王弗知道苏轼性格耿直,特别留意他在外行事,每当有人来拜访苏轼,她便与苏轼一起分辨人情是非。王弗对待公婆亦十分孝顺,就像侍奉自己的双亲一样,深得苏洵和程氏夫人的喜爱。王弗在27岁时因病去世,苏轼悲痛万分,十年后还写下一首凄婉的词作怀念亡妻,情真意切,字字带泪。

苏轼始终过着淡雅简朴的生活,即便是回到荣华富贵的官场时也未改变,并且为人大方,乐于助人。他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勤俭持家,安贫乐道,不购买奢华的服饰,不贪恋物质的享受,在这一点上二人是相互影响、高度契合的。苏轼每每拿家里的钱物帮助别人时,王闰之从未表示不满。

苏轼历经坎坷,往往是刚贬到一地没待上几年,又迁移到另一地,生活上的艰难可想而知,但王闰之一直陪伴,无怨无悔,对前妻的孩子也如同己出。苏轼对这一点特别感激,夸她“母仪甚敦”。王闰之与苏轼同甘共苦、相濡以沫25年,在46岁时离开人间。苏轼对她的思念挥之不去,久而弥坚。

为人父,乐于陪伴,关爱如山

苏轼一生起伏不定,几经荣辱,他的三个儿子也跟随父亲经历沉浮。他们虽然难能安定为学,但他们在优良的家风中耳濡目染,从幼年到成年时时接受着父亲的教导,个个勤奋好学,知书达理,孝顺仁爱。

苏轼并不像苏洵一样严格,他可谓慈父。在孩子们小的时候,他喜欢与他们一起嬉玩,稍有好一点的表现,便予以称赞鼓励。全家一起闲坐聊天时,苏轼来了兴致便会与儿子一起作诗,并毫无顾忌地公开夸赞诗写得好。被贬黄州时,苏轼带着家人早起种田,夜间织布,过起农家生活,“虽劳苦却亦有味”。苏轼新垦的荒地就在黄州东门之外,将其取名“东坡”,其号“东坡居士”就来源于此。重视家庭生活、乐于陪伴家人,是苏轼这一历史人物的鲜明特质。

苏轼对孩子们的关爱不仅体现在陪伴上,更体现在教育其做人上。长子苏迈携家眷赴德兴任县尉时,苏轼送给他一方砚台,并作铭文教他为官之道:“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在苏轼年逾60再遭贬斥、苏迈要顶立门户时,苏轼写给苏迈一封书信:“慎言语,节饮食,晏寝早起,务安其形骸为善也。”俗语说,子不教,父之过。苏轼作为父亲,对孩子们的教导从没有停止过,也造就了孩子们优良的品格。

苏迈幼年便随父沉浮,侍奉父亲游历各地。在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时,时年21岁的苏迈徒步相随,陪伴父亲斡旋于险难之中。苏轼被投入监狱后,其饮食供应和生活所需皆由苏迈操持。在黄州凄苦的生活中,苏迈也未废家学,常常与父亲像小时候那样作诗联句,以此为乐。

次子苏迨幼年努力求学,后曾跟随父亲外任地方、入职京师,直至苏轼去世,始终与苏迈同进同退,相互扶持。三子苏过曾陪同父亲一路南行。在惠州时,为了适应当地气候和习惯,苏过负责父亲的饮食器用,学习做地炉取暖,在艰苦的生活中能安之若素,并在诗画方面着力。

由于历史和自身的原因,苏轼的后代无法扬名于朝,只能耕读传家。但人们均相信,虽然湮没于乱世,但受到父亲、受到家庭的影响,他们的内心亦是丰盈富足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诗词名篇泽被后世,其展现的价值观念、心路历程,无不与他的家庭、家风密不可分。纵然到今天,苏轼的爱国爱民、超然达观,还会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

一句代表劳动家风的名言名句?

苏轼 虞美人 归心正似三春草。拭著莱衣小。橘怀几日向翁开。怀祖已瞋文度、不归来。禅心已断人间爱。只有平交在。笑论瓜葛一枰同。看取灵光新赋、有家风。

宋 释正觉 偈颂二百零五首 孤筇长作水云游,底事而今嗾下休。一点破幽明历历,十分合体冷湫湫。暗中须透金针穴,转处还藏玉线头。劫外家风兹日辨,渠侬真与我侬俦。

忠厚传家久完整诗句七言联?

王氏虽然在为官过程中经历过一些波折,但是秉持着忠厚的品性,依旧能代代为官,而且出过宰相,家风家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后辈当中更是人才辈出,都能宽厚待人、友爱笃实。

王氏因宽厚、仁义、忠诚、善良传家,让子子孙孙在老槐树的隐蔽下修善修德。

更多苏轼诗词 家风(苏轼诗词赏析视频)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