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历史是厚重的,英雄是壮烈的,壮烈的英雄在厚重的历史上为我们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真正本色。本文介绍我国古代最突出的十位将领,重现金戈战马的沙场豪情,展现中华英雄的铮铮铁骨,体味他们驰骋疆场的悲壮和在民族危亡、硝烟战火中一往无前的豪气……
兵家至圣孙武孙武,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主要军事成就: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齐国内乱,孙武南下到了吴国,在那里,他潜心钻研兵法,著成兵法十三篇。经吴国谋臣伍子胥推荐,孙武带上他的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在回答吴王的提问时,孙武议论惊世骇俗,见解独特深邃,引起了一心图霸的吴王深刻共鸣,连声称赞孙武的见解,并以宫女180名让孙武操演阵法,当面试验了孙武的军事才能,于是任命孙武以客卿身份为将军。公元前506(周敬王十四年),吴楚大战开始,孙武指挥吴国军队以三万之师,千里远袭,深入大国,五战五捷,直捣楚都,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为吴国立下了卓著战功。
冷血将军吴起吴起,战国初期卓越的军事家、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一说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一说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人。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诸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在楚国时,曾主持“吴起变法”。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主要成就:周威烈王十四年(前412年),齐国进攻鲁国,吴起奉命率军开赴前线,先向对方“示之以弱”,用以麻痹齐军将士,骄其志,懈其备,然后出其不意突然向齐军发起猛攻。齐军仓促应战,一触即溃,伤亡过半,鲁军大获全胜。
周威烈王十七年(公元前409年),率领魏国军队攻取秦国河西地区的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元里(今澄城南),并增修此二城。次年,再次攻打秦国,地直打秦国腹地郑(今华县),迫使秦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御工事加以防守。这样加上前412年被公子击占领的繁庞(今陕西省韩城市东南),魏国全部占领了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并在此设立西河郡,任西河郡守。这一时期他“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别是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当时,秦惠公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的阴晋。吴起亲自率领其中没有立过军功的五万人,外加战车五百辆、骑兵三千大败秦军,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大诸侯国。
吴起投奔楚国后,帮助楚悼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楚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强大起来的楚国,向南攻打百越,将楚国疆域扩展到洞庭湖、苍梧郡一带。公元前381年,楚国出兵援助赵国,与魏军大战于州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以西)。楚军穿越梁门(位于大梁西北的关塞),驻军林中(位于梁门以北),饮马于黄河,切断魏国河内郡与首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的联系。赵国借助楚国的攻势,火攻棘蒲(今河北省魏县南),攻克黄城(今山东省冠县南),楚、赵两国大败魏军。
一代战神白起白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是继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白起的父亲是吴起的铁杆粉丝,希望白起长大以后能够像吴起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就给自己的儿子起名为起。
主要成就:白起征战沙场三十余载,指挥过许多重要战役,平生大小70余战,未尝败绩。伊阙之战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先例,奠定了自己被后世尊为一代名将的基础。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
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对敌人发起毁灭性的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全歼敌人。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
兵仙神帅韩信韩信,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是我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主要成就: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于是,刘邦立韩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
一代智将王翦王翦,战国时期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是秦国杰出的军事家,也是继白起之后,秦国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材。王翦一生征战无数,战必胜、攻必取,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谋,在当时杀戮无度的战国时代显得极为难能可贵。其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得他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
主要成就: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王翦最著名的代表作就是用六十万大军对楚国的大战,这一战成了三十六计中“以逸待劳”这一计的典型战役。以逸待劳讲究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已,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
常胜将军卫青卫青,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中国古代三大骑兵战天才之一,西汉武帝时的大司马大将军。卫青是打破自汉初以来匈奴不败的神话第一人,曾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卫青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屡建奇功的常胜将军。
主要成就:1、龙城大捷。元光六年(前129年)被封车骑将军,首次带兵出征。汉军一共四路出兵,三路溃败无功,只有卫青一路胜利,奇袭了匈奴圣地龙城,俘虏700人,取得胜利。
2、收复河朔。元朔二年(前127年)武帝派遣卫青、李息率兵出击匈奴,自云中出兵,西经高阙,再向西直到符离(今甘肃北部),收复了河套以南原秦王朝的辖地(通称“新秦中”),并在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带设置了朔方郡和五原郡,朔方郡治朔方县(今内蒙古杭锦旗北)。朔方郡,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旗东,离包头大约200公里。
3、奇袭高阙。元朔五年(前124年)奇袭高阙,包围右贤王,俘虏小王十余人、男女1.5万余人,牲畜达千百万头。卫青官拜大将军,汉军所有将领归其统辖。
4、二出定襄。元朔六年(前123年)二出定襄,斩获万余人。
5、漠北大战。元狩四年(前119年)两路出兵,远涉漠北,和单于兵相遇,卫青以武钢车结阵,以弱胜强击败单于主力。
无敌战神霍去病 霍去病,河东郡(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名将、军事家,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战神,他留下有一句至今让人热血沸腾的千古名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武帝时期,是中国军制史上由车骑并用向以骑兵为作战主体这一重大转折得以完成的重要阶段。大规模使用骑兵集团,快速机动,长途奔袭,是汉军前期战胜匈奴的主要原因之一。霍去病革新观念,能够灵活用兵,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完成了由骑兵完全取代车兵,进而成为汉代军队的主力兵种的大转型。
主要成就:1、横空出世。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十七岁的霍去病主动请缨,被武帝任命为骠姚校尉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霍去病率八百骑兵,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数百里寻找敌人踪迹,斩敌2028人,杀匈奴单于祖父,俘虏单于的国相及叔父罗姑比,勇冠全军,以一千六百户受封冠军侯。
2、收复河西。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任命十九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浑邪王、休屠王部,歼敌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为打通了西域道路奠定基础。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3、 封狼居胥。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时年22岁)各率骑兵5万,“步兵转折踵军数十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沙漠别称或曰即今俄罗斯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被汉军在漠南荡涤,匈奴单于逃到漠北,“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他和卫青发起的对匈奴的进攻性战争,改变了汉朝长此在对匈奴战争中的守势状态,一举打败匈奴。从而长久地保障了西汉北方长城一带,也就是在漠南地区的边境安全,此战为汉朝进击 匈奴最远的一次。
一代军神李靖李靖,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唐初第一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李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为唐王朝的建立及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
李靖不仅善于用兵,长于谋略,他治军、作战又积累了一套成功的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军事思想和理论。他著有《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兵书,大都已经失传,后人编辑了《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武经七书》,是古代兵学的代表着作。
主要成就:1、击灭东突厥。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李靖率领三千精锐骑兵突袭屯兵于定襄的颉利可汗部。唐军的神速出乎颉利预料,兵将相顾,无不大惊失色。以至于“一日数惊”。李靖一举攻入城内,俘获了隋齐王杨暕之子杨政道及原炀帝萧皇后,颉利可汗仓皇逃往碛口(今内蒙二连浩特西南)。
颉利撤退中又在白道(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西北)遭到李绩截击伤亡惨重,逃到铁山一带驻扎下来。自知无力再战的颉利,转而向唐朝请降。李世民意识到这是颉利的缓兵之计,决定将计就计,派出使者与突厥谈判,放松敌人戒备。李靖揣摩到李世民的意图,为了把握歼敌时机,不经上奏,与会合后的李勣共同制定作战计划。李绩率军在碛口(今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西南)设伏,切断颉利北窜道路。李靖率领一万精骑,直捣突厥大营。遭到突然袭击的突厥军乱成一团,如同惊弓之鸟的颉利可汗慌忙骑马逃窜。此战歼敌万余人,俘虏突厥男女十余万,缴获牲畜几十万头。斩杀义成公主(颉利之妻)活捉可汗之子叠罗施。颉利逃遁至碛口被早已埋伏在此的李勣伏击,几乎全军覆没,颉利只带几名亲随逃脱,但不久就被唐军活捉。东突厥汗国至此宣告灭亡。
2、远征吐谷浑。公元635(贞观九年),吐谷浑进犯凉州,李靖主动请缨挂帅,亲自远征吐谷浑。李靖率军直抵吐谷浑的伏俟城,狡诈的伏允可汗闻讯,一面往西败退,一面令人把野草烧光,以断绝唐军马草。此时,众将皆提出“草已烧,春草未生,马无食,大军不可深入,不如暂驻鄯州,待草生马肥时再图进取。”唯行军总管侯君集认为“敌主力未损,暂驻鄯州,必反扑。且敌西逃,军心涣散,士气低弱,战斗力不强,一举击之必获全胜。此天赐良机,若迟疑,悔之晚矣。”李靖李靖完全赞同侯君集的建议,率军越过积石山,深入敌境几千里,沿途数十战,连战告捷,一直打到吐谷浑西陲且末(今新疆且末)。歼灭和收降敌军二十万。伏允可汗为部下所杀。其长子大宁王慕容顺杀死天柱王,率众降唐。李靖率军经过了两个月的浴血奋战,攻灭了吐谷浑,并向京师告捷。唐朝为了控制吐谷浑旧境,封慕容顺为西平郡王、趉故吕乌甘豆可汗,并留下李大亮协助防守。唐朝西部的河西走廊从此畅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不败战神李牧 李牧,赵国柏仁(今河北邢台人,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军事家,“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是战国末期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军抗衡的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作战中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绩,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上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
主要成就:1、大破匈奴。战国时代,列国的诸侯在中原战场上打得正欢之日,也是中国北地百姓饱受匈奴人肆虐之时,匈奴骑手在北方千里边塞上如入无人之境。公元前244年春天,匈奴人再次大举南下,李牧指挥赵军以步兵集团居中阻击,充分发挥战车弩兵集团远程射杀的优势;骑兵军团从两翼实施包抄合围。训练有素的赵军仿佛一下子把10万匈奴骑兵装进了口袋。两翼包抄的一万三千名赵军骑兵轻松的撕开看似不可战胜的骑兵军阵。经过一天的会战,最后演变成一场令匈奴人绝望的追歼屠杀战。十万匈奴骑兵全军覆没,匈奴单于仅带了十几名随从幸运 *** 。令匈奴人在此后的数十年里不敢再接近赵国边境一步。
2、连却秦军。公元前234年,秦大将桓齮(又称樊于期)攻取赵的平阳(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东南),武城(今山东省武城西)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杀赵军十万。公元前233年,桓齮又乘胜进击,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里),进攻赵的后方,直向邯郸进军,形势危急。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反击秦军。大破秦军于宜安(今河北高城县西南),桓齮兵败 *** 。才有了秦王政以千金悬赏桓齮项上人头的故事。此次大胜给秦国以沉重打击,赵国也获得了解喘息之机。
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派秦军入侵,秦军兵分两路攻赵,以一部兵力由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上,准备渡漳水向邯郸进迫,袭扰赵都邯郸,自率主力由上党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企图拊邯郸之背。将赵拦腰截断,进到番吾(现河北省平山县南),因李牧率军抗击,邯郸之南有漳水及赵长城为依托,秦军难以迅速突破。李牧遂决心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他部署司马尚在邯郸南据守长城一线,自率主力北进,反击远程来犯的秦军。两军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军猛攻,秦军受阻大败。李牧即回师邯郸,与司马尚合军攻击南路秦军。秦南路军知北路军已被击退后,料难获胜,稍一接触,即撤军退走。
“万里长城”徐达徐达,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徐达出身农家,为人谨慎,善于治军,参加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以来,戎马一生,大败陈友谅、消灭张士诚、推翻元朝统治,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堪称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主要成就: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徐达挥师由山东向河南进军,攻占汴梁。4月,自虎牢关(河南荥阳西北)西进,在塔儿湾(河南偃帅县境)一举击溃托音特穆尔所率元军5万,迫使元梁土阿鲁温于洛阳投降。随后,徐达、常遇春分兵攻占嵩(河南嵩县)、许(河南许昌)、陈(河南淮阳)、汝(河南临汝)诸州。亡潼关(陕西潼关东北)守将李思齐、张思道闻风齐关四逃。徐达等派兵进驻潼关,并西进占领华州(陕西华县)。
5月,朱元璋抵汴梁督战,与渚将商讨下一步作战计划。徐达根据元廷外援已绝的军事形势,建议乘势直取元都,朱元璋表示同意。7月,徐达率军自中滦(河南封丘西南)渡黄河,攻占卫辉(河南汲县)、彰德(河南安阳)、磁州(河北磁县),转向临清,会合山东各路明军,沿运河继续北进,在河西务(天津武清)、通州(北京通县)击败元军万余人,进逼大都。元顺帝听到消息,在至正二十八年二十七日的夜里率领妻儿及妃嫔、侍从偷偷地开了大都的建德门,向着居庸关的方向逃去,逃往“上都”。8月2日,明军占领大都,元统治被推翻。元王朝至此彻底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