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偃师 贴吧(偃师贴吧贴),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偃师 贴吧(偃师贴吧贴)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偃师 贴吧(偃师贴吧贴)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采薇(主旋律伴奏) 音乐: HZ - 萍生.采薇(伴奏合集)

 永济与偃师同醉

一  抱愧偃师

应该说我与偃师有过一次短暂的交情。十多年前,我们几次去郑州开会,从永济自驾车去,一般是提前一天走,顺路可以看看沿线的学校和景点。第一次去时,经过渑池、义马、新安,也到了偃师,那是首次接触偃师。在前三个县市走进学校,看到较多让我眼睛一亮的信息,而在偃师所获不多,只是感觉到这个县名背后一定有故事,所以这次对偃师没有多少期待。自从与黄河金三角十县市作协联谊会召开以来,与偃师才有了新的往来。偃师籍作家、洛阳作协赵秘书长多次介绍他家乡的二里头博物馆、首阳山文化,使我燃起到此一游的热情。

洛水悠悠,荻花苍苍。缘于伯夷叔齐,缘于首阳山,2018年10月18日,我们永济一行四人应邀参加了河南省散文诗学会在偃师举办的第八届年会。三天的活动精彩纷呈,组织的严密,细节的把控,亮点的呈现,天衣无缝,有条不紊。在采风环节,不管是历史的厚重还是现代的创新,精彩铺天盖地,超出想象,让远道而来的客人目不暇接,也让我倍感震惊,又心生愧怍,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偃师的印象。偃师的博大精深如雄伟的首阳大厦一样,古老的首阳大地焕发着勃勃生机,正如主办方确定的主题那样,首阳谱新韵,老树发新花。

(位于偃师的首阳大厦)

二  在他乡寻找故乡

大地明丽,秋水长天。这次参加会议的都是河南籍作家,我们可以说是唯一的省外团队,因而受到大家的格外优待,标语“欢迎省内外诗人莅偃采风”中的“省内外”是有特别含义的。究其原因,我们永济也有个首阳山,加之与洛阳作协的往来之密切,赵主席和赵秘书长盛邀我们参会。我们也想借机看看偃师是怎样开发首阳山的,对永济来日的开发提供参考。      确实是这样,永济到偃师300公里,是两个人物伯夷叔齐和一座首阳山拉近了两地的距离。      偃师首阳山是邙山的一段。邙山又名北邙,位于洛阳城北郊,黄河南岸,为崤山支脉。东西绵亘190余公里,海拔250米左右。首阳山因“日之东升,光必先及”而得名,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生”而闻名。这里有着浓厚的文化积淀,有“九朝古都七在偃,五朝建在首阳山”之说。

(图为山西省永济市首阳火车站)

永济首阳山,又名雷首山,位于山西西南部,是中条山的起点,也是九曲黄河与莽莽中条相拥的地方。中条山因像条蚕一样卧在太行山与秦岭的中间而得名,蜿蜒170公里,是永济人民的父亲山。抗日战争中的中条山战役发生在这里。同时,首阳山地处黄河大拐弯的臂弯内侧,秦晋豫三省核心区。首阳村南的二贤祠毁于1938年的日本侵华时期,但伯夷叔齐两个大墓冢还算完好。附近有中国最早用火地的西侯度遗址,中国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的故里近在咫尺。

偃师与永济皆县级市。偃师市属洛阳市所辖,永济为运城市所管。我发现两地撤县设市时间相差不到一个月,偃师1993年12月15日,永济1994年1月12日。单从设市的历史来看,它们是一样的年轻,“市龄”28年,正值芳龄,但二者的“都龄”均在4000年以上。它们都是古老而年轻的城市。

偃师有个首阳山镇,2016年改为首阳山街道办事处,而首阳山镇是1993年由南蔡庄公社改来的,这是一个成功的改名范例,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使这里的名气直线攀升。永济则做得不大如意。早在明清永济就置有“二贤乡”,1963年改为首阳乡(公社)。由于辖区较小,于2002年并入毗邻的韩阳镇。好在首阳村仍在,一村两名,官名为长旺,别名为首阳。

(图为河南省偃师市首阳山站)

偃师首阳山火车站,是陇海铁路上的小站,建于1909年。永济的首阳火车站,是同蒲铁路上风情小站,建于1935年。虽然现在都成为无足轻重的四级小站,但其站名在保存历史文化信息方面,功劳巨大。它们是首阳的活化石,也是对首阳最好的纪念。

在古八景中,偃师有“首阳晴晓”,蒲州八景中有“首阳晴雪”。偃师位于黄河以南,境内有洛河、伊河,并在此交汇,永济在黄河以东,古称河东,境内有涑水河,而且涑水河也在境内与黄河拥抱。偃师和永济都是母亲河哺育的儿女,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或曰拥有中华文明“总直根”地位。如果说永济处于大河之曲,那么偃师就是中国的“两河流域”,酷似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王国。偃师因为发现了夏代的二里头遗址,证实了这里是夏的都城,而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所以偃师是名副其实“最早的中国”。宝鸡市打出了“看中国,来宝鸡”招牌,与这里的“品鉴偃师,感悟中国”异曲同工。

永济古称蒲坂,后称蒲州。据历史记载,在远古的三皇五帝时期,蒲坂是尧的旧都,舜的都城。尧后来迁到平阳,今天的临汾。有“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的说法。特别是司马迁《史记 · 五帝本纪》中“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的记载,意思是说,舜到“中国”(指该国的都城)即位,当上天子。根据“舜都蒲坂”推断,蒲坂就是司马迁文中的“中国”,所以说永济是“最早叫中国”的地方。现在运城市全力打造“古中国”根祖文化品牌,与偃师“最早的中国”不谋而合。

说起首阳山,我写过一篇《用两万字向首阳致敬》文化散文,纪念永济二贤伯夷叔齐。从那时起心怀一种浓浓的首阳情结,并把关注的目光撒向全国。当得知甘肃渭源县也有一座首阳山,2017年国庆节我“驾长车,踏破首阳山阙”,从渭河之尾,溯流而上,千里迢迢,来到渭河之源,朝圣首阳。可以说渭河有多长,我们单程的路就有多长。渭河,黄河最大的支流,位于黄土高原的东南地区,发源于甘肃渭源鸟鼠山,在陕西潼关注入黄河,全长818公里。渭河入黄处,我常去那里,山西一侧叫风陵渡。距离永济首阳村不足10公里。在甘肃那天,10月4日,刚下过小雨,气温骤降,雾霭氤氲。我们沿乡间公路,翻越山丘,寻寻觅觅,终于在一处偏僻幽静、茂林森森、溪水潺潺的山野,遇见神秘的首阳村,找到首阳山麓的夷齐古冢。当看到清圣祠内夷齐的坐态塑像,第一次目睹二贤清癯的“真容”,他乡遇故知,差一点泪如泉涌。那天正好是中秋节,我特地在供桌前,奉上月饼两块,虔诚三鞠躬,聊表敬意……

渭源“夷齐古冢”铭牌是这样介绍的:为纪念儒学先贤、商末周初孤竹国二王子伯夷叔齐抱节而殁的墓葬之地。二王子互让君位,弃国西行投明,却因文王驾归,与武王的道义观念相左,感叹道“今天下暗,周德衰,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不若避之,以洁吾行”,便离开周地,沿渭河西上,隐居首阳山。后天下宗周,两人耻食周粟,采薇而食,直至饿死。

(作者在甘肃渭源夷齐古冢)

松柏掩映,山环水抱,墓冢与山体融为一体。那写着“夷齐古冢”的山门牌坊、夷齐墓冢、夷齐墓碑和清圣祠,皆庄严肃穆。夷齐墓碑上有陕甘总督左宗棠亲笔所撰“百世之师”“有商逸民伯夷叔齐之墓”题字。建筑上共有“兄让弟弟让兄父命天伦千古重,圣称贤贤称圣顽廉懦吏百世师”等四副经典对联。清圣祠四围的彩绘壁画讲述夷齐的生平。县级文物保护碑和铭牌设置也很完备。就景区的开发来看,渭源目前做得较好,虽距渭源县城34公里,无围墙,游客不多,但还比较完整,祠内香火不断,当然也不收费,为3A景区。在荒凉的西部,有这么一处虔诚的圣地,我都不好意思评论首阳山的真伪。正如乾隆皇帝一首诗中所言:“岂争陇右还蒲左,天下清风尽首阳。”

永济首阳山二贤祠原来碑碣较多,如唐开元十三年梁升卿撰文的《古义士夷齐碑》,有韩愈撰写的《夷齐颂》碑,有颜真卿大字楷书的“首阳山古贤人之墓”碑等。伯夷叔齐墓现为省级文保单位,正在申报国家级。中国作协会员、莫言的 *** 艺术学院同学、首阳籍在外成功人士王创民,2016年发起成立永济首阳文化研究会,筚路蓝缕,百般辛苦,奔走呼号,编辑出版了30余万字的《首阳文化探源》一书,在当地掀起复兴和弘扬首阳传统文化的大潮,目前正在为二贤广场的开辟、二贤塑像的设立和二贤祠的复建继续努力。

(洛阳亲友陪同永济参会者参观偃师首阳山伯夷叔齐墓)听说邙山之巅有夷齐墓,会议结束后,我们由热心的洛阳亲友赵向颖、山西乡党乔仁卯等陪同,特别前往寻访拜谒。山巅高大的风电叶轮,像张开飞翔的翅膀,插空问天。冢前有1988年树立的墓碑,背后有“重立商夷齐墓碑序”碑文。偃师市区以北邙山,称作邙岭,现在辟为首阳山森林公园。夷齐墓南望嵩岳,北瞰黄河,坐北朝南,有亭翼然。虽然比较简陋,处于待深度开发状态,但其风水之好,以及拥有历史可信度毋庸置疑,与所说的“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相吻合。尤其是这里距周武王伐纣大会诸侯于孟津的会盟台遗址咫尺之遥。会盟台位于“商夷齐扣马地”的“扣马村”,有个大碑亭,亭下立有明嘉靖五年(1529)所刻《重修古夷齐祠碑记》。按照学术界的说法,全国首阳山有八处,各持一说,各有道理。偃师夷齐墓有比较完整的证据链,包括偃师名称的来历,也是与夷齐“叩马谏罚”有联系,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结束后,在县城东筑城“息偃戎师”,遂名偃师。如果说渭源、永济的首阳地理位置在本县边缘的话,偃师的首阳山镇地处经济发达的核心区域,或曰闹市,堪称热土。古老的首阳山在现代化的都市里焕发了青春。大唐集团首阳山电厂、首阳山中学、首阳山卫生院……穿越时空,首阳之花精彩绽放。包括这次组织的采风活动,让诗人拥抱首阳山。在我去过的三地来看,唯有偃师的首阳大厦最巍峨,与夷齐形象相媲美,与偃师的“华夏第一铜爵”“纸圣蔡伦”“诗圣杜甫墓”“书至颜鲁公墓”“大唐高僧玄奘”“张海书法艺术馆”等一大把“第一”相匹配,与商城博物馆里那一眼望不到头的一长廊碑刻,同样让人怦然心动。最令人纠结的是全国八处首阳山中,究竟哪个更靠谱?从各自提供的材料中看,谁都有铁证,谁都有记载,毋庸置喙,看起来每一家都是真的,而且谁都想否定另外几家,但似乎谁也驳不倒对方。怎么办呢?那天与陕西白水籍作家、《河南工人日报》副刊部主任奚同发聊起此事,他发表高见:“我们何尝不八家联合起来,或申遗或组成夷齐联盟,使得夷齐精神得到发扬光大?”是啊,何必唇枪舌剑,搞得你死我活?团结起来力量大。同时,八地相争,未必是个坏事。八家的力量,总比一家单打独斗势单力薄要好吧?真是思路一变天地宽。最终的目的还不是要将夷齐的仁义、和合、忠廉、志节、辞让等精神发扬光大,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夷齐清风在,天下何处非首阳,岂争疆域乎?”亦如明代诗人杨恩写的一首《夷齐祠》,诗云:“千载清风说首阳,首阳原不是周疆。荒冢野史流传误,始信忠名处处芳。”俗话说:“卖石灰见不得卖面的。”过去我一看到雷同的现象,或者和我们争抢名人资源时,比如全国至少有山东诸城和济南,山西洪洞和垣曲都在与永济争夺“舜都故里”,我总是心中生出无尽的烦恼,就好像南阳和襄阳争夺诸葛亮躬耕地,“谁为正来谁为偏”“谁是李逵,谁又是李鬼”一样。经过一段思考,若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我将彼疆此界的低层次争夺,变成一种以弘扬舜都德孝文化作为重点的挖掘传承工作。高境界,大胸怀,高瞻远瞩。对异地的同类资源由排斥变成亲近,这次偃师之行加深了我的这一思考。除了伯夷叔齐墓,令人称奇的是偃师也有一个普救寺,就在首阳山镇的石桥村,只是现已被毁,属有名无寺。据当地考证,《西厢记》的故事可能发生在这里。永济普救寺,始建于南北朝晚期,唐时兴盛,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蒲州大地震,寺毁塔圮,八年后再建,包括舍利塔。建国初直到80年代初,寺院遭遇破坏,好在那个塔还坚强地挺立着。1986年开始复建相关建筑,成今天的规模。(山西永济普救寺)

复建开放后的永济普救寺,有一天北京某游客向解说员表示怀疑:“你凭什么说这个普救寺就是张生莺莺的那个普救寺?”解说员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好在在寺院重建前清理根基时,发现了一块金代诗碑,上刻《普救寺莺莺故居》七律诗一首,为金大定年间河中府同知王仲通游普救寺时所作。这块碑碣成为崔张故事发生地的有力佐证。每当有人对此质疑时,我们就拿出这块碑和他说事。同时,根据我市三义庙收藏的《唐故郭君之碣》,早在唐初的开耀元年(681)就置有“河东县普救乡”了。

采风归来,当得知偃师永济都有首阳山、普救寺后,洛阳作协的才女李艳霞老师,信手拈来,撰联一副:“东普救西普救东西普救同一寺,晋首阳豫首阳晋豫首阳共一山。”还真体现那么一种两地彼此借鉴共同发展的愿望,也表达了我们的心声。

(偃师普救寺位于偃师首阳山镇石桥小学院内,

上图为普救寺遗址内遗存石碑)

根据商城博物馆《偃师文物古迹分布图》,和赵秘书长的多次推荐,在偃师山化乡汤泉村,另有一处圣地,就是颜真卿墓。这次我们虽然没能亲自踏访,但肯定是心之所往。因为颜真卿与永济也有一段不解之缘。那是“安史之乱”爆发第四年,即乾元元年(758),颜真卿出任蒲州刺史,三月来了十月走。虽任期不长,但在蒲州写下了彪炳千古的《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纪念为国捐躯的侄儿颜季明所写的祭文草稿。作为一曲悲壮的英雄挽歌,不仅文辞激愤,字字泣血,而且该书帖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第一为王羲之《兰亭集序》)《祭侄文稿》中两次提到“蒲州”,成为大师为永济留下的一份精神和艺术遗产。颜真卿一介书生,却是满门忠烈,国之干城,英雄的家庭,有血性的文人。

(图为偃师市山化镇汤泉村颜真卿陵园)

为了寻觅颜真卿在该文中两次提到的另一地名“土门”,我于2017年9月慕名前往河北鹿泉市,在那里找到萦怀已久的“土门关”,缅怀颜鲁公及其堂兄颜杲卿,与安史叛军殊死奋战的英雄往事。当时我也是心情激动,如遇故人。永济市现在正在筹建颜真卿纪念馆,我是双手赞成。以前我只知“颜平原”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书法家,还是效忠朝廷的忠烈之士,但却不知长眠在偃师。偃师当地叫做“颜鲁公坟”,现有明清石碑各一通。

也不知道是不是受颜鲁公遗风的熏陶,明末清初素有“神笔”称号的书法大家王铎,其墓地也选在偃师山化乡。特别是当代从偃师又走出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偃师又奇迹般地荣获“中国书法之乡”称号,真乃“颜公云礽(réng)”。永济因为颜真卿,与偃师多了一层关系,不过在书法方面,还得好好向偃师学习。偃师的许多高楼大厦、宾馆饭店、 *** 部门,随处可见张海先生的题字,我们年会活动胸牌“首阳新韵”也是先生专门为活动题写的。偃师人也珍惜这一资源,专门为他修了一座书法艺术馆,让人们尽情地欣赏先生的高水平艺术作品。

(位于偃师的张海书法艺术馆)

另外,我们永济市卿头镇董村,是唐贞元年间的宰相董晋故里。董晋,字混成,唐德宗时期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曾出使回纥,不辱使命,平息地方叛乱,为朝廷的股肱之臣。董村过去有匾额“唐明臣董混成故里”。最近在阅读永济文史的过程中,意外发现这位董宰相就葬在偃师市大口镇的董村,现在偃师董村成为全国董氏后人寻根问祖的圣地。

三  厚重偃师

三天的活动,那位美女张利佩,从头到尾,全程陪同,可谓首阳山忠实的代言人。是她提醒我,来偃师就是来看历史的,新韵是捎带。是的,走进偃师,就走进了历史的深邃和浩瀚。偃师人的底气来自夏商帝都,而夏都的依据就是二里头夏王朝遗址。主人安排我们参观二里头遗址博物馆的建筑工地和临时展室。沸腾的工地,精致的沙盘,重器的展示,具显王朝气象,让我们产生敬畏。“二里头”是遗址所在地的村名,意思是从这村出发,再走二里路就到头了,就见到洛河了,走“头”无路了,故名。其实二里头文化我早就听说,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本曾三次提到它。比如,“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考古学家陆续发现了二里头文化,其地域和距今年代正和史籍上记载的夏朝相符,河南偃师二里头的宫殿遗址面积相当大,有宫殿、庭院等建筑遗迹。”“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铜器,是在二里头遗址发现的,有刀、鱼钩、铃等小件器物和爵。”但相当长的时间里,感到二里头距离我们很遥远,今天突然间就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心潮澎湃,异常兴奋。

(位于偃师宾馆大院的“华夏第一王爵”雕塑)

我们到达偃师那天,天蓝得透彻,像吸了靛青的海绵。刚走进宾馆大院,迎面扑入眼帘的雕塑就是一尊爵的模样,形制玲珑。会议所发组织册的每一页上,也印着同一王爵图案。会议结束我去火车站送朋友时,蓦然发现站前广场的中央,在梯形台子上,赫然挺立着的还是那尊爵雕塑,形象完美,宛若鲁迅笔下身姿轻盈的“豆腐西施”,“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1975年在夏都斟鄩(今偃师二里头)出土一上古青铜爵,高22.5cm,流尾总长31.5cm,窄长流,细尖尾,近口沿处有两个钉形小柱,底部椭圆,三锥足细长,短柱束腰平底,腹部饰有5个乳钉,学术界以此把它命名为“乳钉纹平底爵”,是迄今为止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青铜礼器,其造型“如鸟斯革,如翚(huī)斯飞”,被国内外学者誉为“华夏第一王爵”。“乳钉纹铜爵”是一种标志身份和地位的酒器,也就是后人饮酒用的酒杯。它是中国“青铜时代”的滥觞,是偃师人民最自豪的器物,做成雕像则成为一方地标。正如位于山西曲沃的晋国博物馆,其镇馆之宝“鸟尊”,是西周诸侯国晋国的开国侯唐叔虞所铸,巧夺天工。三门峡虢国博物馆有我国目前最早的铁器,一件铜柄铁剑,为西周时铸造,标志着中国“铁器时代”的到来。偃师铜爵、曲沃鸟尊、三门峡铁剑都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出土文物。穿越三千载,醒来仍是少年……

(作者在偃师玄奘故里)

在偃师,除了夏都外,还有商都、东周、东汉、曹魏、隋唐。在一个县级市,同时拥有如此密集扎堆的古都遗址,在全国独一无二。除了古都文化外,还有灿若群星的名人故里和大师行踪。缑氏镇陈河村就是大唐高僧玄奘的故里。由于小说《西游记》的传播,玄奘成为国人耳熟能详的人物。玄奘为探求佛学,于贞观初年到达天竺。有人说他当时是拂逆圣意,“偷渡出境”的。在西天取经17年,有两件大事可传永恒:一是在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求学,二是参加在首都曲女城举行的全印度佛学辩论会,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关于玄奘的贡献,我想有三点:信念坚定克服困难的精神,对佛学研究达到的高度,对研究印度史料的保存。可用“读经、取经、译经”六字概括。回国后,玄奘不但翻译佛经,还撰写了12卷的《大唐西域记》。

我们永济文物古迹丰富,底蕴深厚,有鹳雀楼、普救寺、唐铁牛、五老峰、伍姓湖,舜帝、王维、柳宗元、杨贵妃,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刚刚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全国十佳魅力城市”,满满的文化自信。永济国土面积1221平方公里,人口44万,偃师仅有668平方公里,人口68万。偃师故事的密度之大可想而知。说它一步一典,也不为过。哪怕只是走马观花,也已经应接不暇,更别提其后面的深刻厚重,源远流长。这是一个没有穷尽的地方,不能回溯,回溯只会把自己变成一粒尘埃,飘散在历史的浩渺中去。偃师是一场千秋大梦,太多有意思的东西被封存了,一旦开封,会涌出多少传奇!

  偃师是一本巨著,需仰视,需精读,沐手熏香。在这里,首阳山,已经用满山的传奇把我灌醉。

行尽偃师皆是诗,万水千山总是情。偃师如此精彩,我们终将“卷土重来”……

作者简介:傅晋宏,山西省运城市作协理事,永济市作协秘书长。

(来源: 建安风)

推 荐 阅 读

偃师 准备好了!

偃师上CCTV了,被央视足足曝光20多分钟!

偃师通讯录!人手一份,赶紧收藏~

偃师公交最新、最全线路图/发车时间

偃师被这么多明星祝福!你造吗?大偃师真火了!

合作咨询 ● 18838838880 

更多偃师 贴吧(偃师贴吧贴)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