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乡亲礼在青海乡下又称随礼、添礼或搭礼,是流传于河湟地区数百年的习俗和传统。大凡在婚嫁、丧葬、满月、贺房等重大应干(红白事)上,由庄圆庄舍的乡亲们自发、主动地搭个礼,一来凑凑热闹,二来长长精神,你来我往,是乡亲们团结、友爱、祥和的集中体现。
如果别人家寻应干(红白事),你装个不知道,也不搭礼,事到你的头上,人家也不来,别人会笑话你这个人平时不活套,死板,大小也是个礼尚往来。
东家,说白了就是遇到红白事等重大事情时,相互帮忙的,鱼帮水,水帮鱼,是个变工,大多从外姓人中产生,须主人家事先邀请。
邀东乡下俗称邀东家,大凡在应干前十天左右进行,主人事先从头天给所邀之东家留(通知)一下,说明来意,第二天东家们如约而至。热情的主妇炒上几个菜,主人升酒礼毕后,大家一边吃喝,一边畅谈划拳行令,酒量大的喝个一醉方休。
起东,就是到了应干(事情)预定的日子,主人家必须从头天下午逐个通知一下,这是一种礼节。起了东就跟自家人一样,大伙首先选出一位大东,亦称老东(是整个应干上负全责的人)。大东的人选必须要精明强干,能说会道,有组织力、号召力的劲巴人方可胜任。然后由大东物色人选,根据各自的特长依次选出记帐先生、库管、帮灶、接客、旗牌(敬酒)、沏茶等,分工明确,赏罚分明,然后写出执事单,张榜公布。
接着大东跟主人家商量、盘点所差应用之物。如桌张板橙、锅碗瓢盆等,大东会按排东家从自家拿来。
家有千担粮,有一时之不便。有时主人家因经济困难,钱财上不来时,东家们主动地或多或少地帮忙解决,以解燃眉之急。
七、八十年代,物质匮乏,寻应干一般记有碗帐,记帐先生可根据东家拿来的碗碟的大小、尺寸、品牌、颜色、新旧程度一一记载,以防谢东拣碗时不能乱套。
邀东家一般根据自己的家内大小而定,多则二十几人,少则七、八人不等。青海人忠厚、仁义,大多数东家都是从祖上一辈辈流传下来的,可谓世故之交,随便不能更改断交。
乡亲礼略别于东家礼、党家礼(家族)和亲戚礼。东家礼则与乡亲礼不同,不同时期始终高于乡亲礼。就吃宴席而言,东家须吃两桌,即两次,一桌称东家礼席,多由家里的女人随礼而至;一桌称谢东席,待应干差不多完结后,东家们围坐数桌,由主人亲自让菜敬酒,以表谢意。
內地人的份子钱与青海人的乡亲礼性质上大同小异。份子钱好像是有点攀比、摊派、AA制形式;乡亲礼则不同,它没有局限性、约束性,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随便从心所欲,量力而行。乡下人质朴,不在乎随礼多少,人来就好,正真所谓礼轻仁义重,仁义值千金。
记得七十年代,庄子里谁家寻应干,乡亲礼的标准五毛至一块。搭礼之人通常站在巷口等漏巴(等人),带给出进当东家之人,并再三叮嘱写给谁的名字,以免造成误差。然后各忙各的,等待邀请吃席。
那时生活困难,条件好一点的摆个十大碗,次一点的吃个熬饭或米饭即可,大多也不穷究,不介意。不过熬饭、米饭一般不添乡亲礼。
所谓十大碗,其实也很简单,多数以洋芋片、大头菜、酸莱、粉条垫碗,上面稀里嘎达地摆上几块肥肉、丸子,反正拉数凑数地凑够十碗。每桌八人,因生活困难,肚子里没油水,一顿席下来,清汤寡水,所剩无几。
难怪入席前,惟恐大伙吃不饱,每个桌上东家事先端来馓子、油饼,碗筷,让大家先来一大碗糟酒(一种稀熬饭)泡馓子,垫好底地。
八十年代初,农村生活、经济稍有所改善,乡亲礼的标准提高到两至三元,东家礼五元,熬饭,米饭再上不去章台了,家家户户依旧做十大碗,但莱品较多,比以前旺什(丰富)多了。
到九十年代,农村的十大碗逐步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八盘,菜品花样繁多,所需肉品不仅是单一的猪肉,而且牛羊肉,鱼虾等上了平常百姓的餐桌,烟酒也鸟枪换炮,上了档次,由七十年代的战斗,春耕和蚌埠,江津换成带把的芒果,花好和互大,金塔等赶时髦的中档烟酒。随之,乡亲礼也水涨船高,提高到十至十五元。用乡亲们的话说,即使添给十五元的乡亲礼也吃不下人家的一桌席。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里不论寻个大小应干(举办大小事情)随便就能摆上几桌,什么凉菜、热菜、海鲜、各种硬菜、各种果品应有尽有,烟酒档次更上一层楼。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转变,有时还到城镇大餐里待客消费,跟城里人没啥区别。
随之而来,乡亲礼的走动也不断提高,最低标准得一百元,关系好一点的起码得二百元,再不提上两瓶酒显得皮薄(少)。
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乡亲礼,邀东家这一传统习俗一致沿袭,未之更改,抛弃,且走的越来越近乎,越来越亲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