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76岁83岁什么说法(人们说的73岁,84岁是什么意思),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76岁83岁什么说法(人们说的73岁,84岁是什么意思)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76岁83岁什么说法(人们说的73岁,84岁是什么意思)

鉏正标讲述,文东整理拍摄

文东纪实影像自媒体纪实栏目

大家好,我叫鉏正标,今年72岁,安徽蚌埠人,是后羿的子孙。看到我的姓氏,是不是有很多人都不认识?在字典中“鉏”读chú,而且没有别的读音,但在我们这里都读chí。我们的姓氏不仅“怪僻”,而且还经历了一次“错误”演变,以至于全村及周边的鉏姓人家里的财产曾一度都由女人掌管。为此,我和1000多名村民集体改姓。

鉏正标

我出生于1947年,勉强算得上是建国后的第一代农人。干了半辈子村干部,对我们村也算是相当了解的。我们这个村庄叫鉏圩子,自然是因为我们鉏姓人家而得名的。古稀之年的我,今天就想来跟大家说一说我们这里“鉏姓”的故事。可能有些平凡,但我觉得通过我的讲述也许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农村特征。

鉏正标父亲和孙子孙女

我们这辈农人,小时候的生活是艰苦的,吃不饱穿不暖,十来岁就开始挣工分。我的父辈都是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人读书的都不多。即便是读了,也就是读个小学。在当时的情况下,生活的主要动力还是温饱,所以对于文化根本没人研究。那时候能穷到什么程度呢,男同志和男孩子们几乎一年四季只在天冷的时候才穿鞋子,天气稍暖和一些就开始光膀子、赤脚了。在生产队时期,一年四季都有工作。除了农忙以外,就是挖沟打塘、修路、拾粪。我们这里及周边地区,和我同龄的农村人都经历过那段艰苦时光。

鉏正标爱人

当然,穷苦年代也有穷苦年代的过法。我是在20多岁的时候结婚的,没有结婚照,没有定情信物,甚至连彩礼都没有,就是经人介绍,摆个酒席,两个人就到一起过日子了。我们那个年代不兴谈恋爱的,所以也不知道啥叫爱情,只知道这就是跟你生活一辈子的人。也许在现在人看来,当时的婚姻观念是愚昧的,可我们也一路风雨无阻的过了四五十年。

鉏正标爱人往昔照片

结婚后,老婆给我生了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闺女。为了养活他们,我那会可没少累。好在,很快到了1980年,市场开放了,土地分产到户了,温饱问题渐渐得到了解决。而且孩子们也有了系统学习的机会,不仅能上中学,还能考大学,人们的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发展。

鉏正标

回想生产队时期和改革开放后,那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生产队那会,人们几乎天天围着土地转,恨不得把田里所有的土嘎达都揉碎了再下种子。就那样,一亩地能收上一百多斤粮食就算是高产了。而改革开放以后,有了好种子和化肥,渐渐地亩产从几百斤飙升到上千斤。可以说,现在一家人的收成能赶上那时候一个生产队的产出。

鉏正标

在我小的时候,上学读书,老师给我们写的姓是“钅且”,就是金字旁放个且,大家都读作chí。当时那种情况下,老师教啥我们就学啥,而且本地老百姓都那么称呼咱们的这个姓,也没人觉得对不对、错没错,反正教书先生说是就是了。我们周边人,无论是谁只要写我们的姓都写成“钅且”。这个字是怎么来的呢,那就要追溯到1951年了。

鉏正标粉笔手书

1951年文字改革,根据“述而不作”的原则推行简化字。当时我们本地的教书先生就依照偏旁简化,把鉏的“金”字旁改写成了“钅”,因此而出现了“钅且”,咋一看这个字并没有什么毛病,但事实上只在我们本地通用。也可以说“钅且”是个错字,在那时顺理成章,如果放在今天绝不可能发生。这个字给我们后来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主要还是当时的人文环境落后所导致的。

鉏正标一代身份证

1982年,我因识点字,被推荐为村干部,这一干就是30多年。也因当了村干部,我才有机会揭开我们的姓氏之谜。1988年, *** 开始要求村民办理身份证。当时我们村的这项工作就是由我来负责的,考虑到是证件,那得书写工整,于是我就委托了村小学里的老师来写,写得依旧是“钅且”。上图这就是我的一代身份证,当时我们这个姓氏的都写得这个字。因为一开始不影响生活,村里人也没深入研究过我们的姓氏问题,或者说那几十年来就没人想过要研究。刚开始我们的身份证还管用,但是随着发展,我们鉏姓人就遇到了问题,而且越来越多。到了本世纪初,银行等各部门渐渐采用了电脑录入,而“金字旁放个且”(钅且)这个字电脑打不出来,于是才有了改姓这件事。

鉏正标

以前手写证件和存折还能用的时候没啥乱子,到了2004年前后,二代身份证启用后,问题就尤为突出了。施行电脑录入以后,由于打不出“钅且”字,我们鉏姓人就入不了户口。没有有效的身份证件,办不了银行卡,办不了学籍等等问题就依次发生了,并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由于入不了“有效户口”,当时许多家庭无奈只能将孩子随了母姓,房子和存折也都落到了女人的名下,这也就有了为啥那些年女人掌管财产的事情了。就连出去打工,老板发工资我们都得要现金。有时候,在外面还会被人认为是“坏人”。坐飞机、坐火车更是不行。

鉏正标

于是,我就展开了研究。到处打听询问,才最终揭开了这个谜团,是我们这个姓当年在文字简化的时候并未被收录,而且一直保持着原样。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便想着追根溯源。查阅了诸多资料发现,我们属于罕见姓氏,在全国各地分布并不多见。

鉏正标

我们鉏姓人口主要集中在安徽蚌埠、蒙城,和浙江嘉兴。据史料,鉏姓源于妘姓,出自夏王朝中期有穷鉏氏国著名神箭手羿,又称"夷羿",属于以居邑名称或氏族称谓为氏。也就是说,我们是后羿的子孙。既然对生活造成了阻碍,那就得想办法解决。直到2012年夏天,我们村的一个高中生毕业了,办不了 *** ,这个事情才有了转机。当时那个孩子的母亲着急,就求助了媒体,才让我们的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2013年我们鉏圩子村加上周边村子的鉏姓人,当时有一千多人,都集体“改了姓”,当时还惊动了北京等地的多家媒体纷纷报道。

鉏正标和部分家人及亲戚

对于我们姓氏“被写错”这件事看似是愚昧的,连祖宗的姓都能弄错,并还理所应当的错了那么多年,其实很符合那个年代的农村特征。用现在的眼光看待当时的事情,就是发展了。我们那个年代,将爱情从一开始就当成了亲情,并彼此珍惜着。而在现在人的眼中,爱情的样子似乎应该是自由的、奔放的,甚至是随心所欲的,这也是时代观念的发展演变。

鉏正标爱人和邻居

现在我儿孙满堂,我就觉得挺知足的。活了70多年,我见证了物质与文明的高速发展。从土坯房到瓦房,再到楼房,甚至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到城里买了住宅,汽车更不在话下了,就连大学生满村子都是。现在的人有着有优越的物质条件,良好的教育环境,发达的通讯设备。相较我们那个年代,根本就不是一个天地。

以上是鉏正标分享的关于他们村“鉏姓”人一段有趣的故事。故事虽然很平凡,但它反映了建国后农村人文环境的高速发展历程。人们从“愚昧”到“开化”,从贫穷到富有,恰恰应证了建国70年来我们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时代的美丽变迁。# *** 我的故事#

更多76岁83岁什么说法(人们说的73岁,84岁是什么意思)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