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乡射之礼是什么样的典礼(乡射之礼所以仁乡党也出自),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乡射之礼是什么样的典礼(乡射之礼所以仁乡党也出自)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乡射之礼是什么样的典礼(乡射之礼所以仁乡党也出自)

春秋时期,王权沦落、礼崩乐坏,官学衰败、私学 兴起,诸侯列国战乱不休。人们对待礼的态度不复如 前,射礼日趋衰落,而武射日渐兴起,人们对箭矢发射 的力度和精确度有了更高的追求。养由基、晋平公、齐 景公都以贯穿七甲而名扬天下。有鉴于此,孔子提出 “射不主皮” 的思想,旨在通过射礼活动对百姓进行 “礼”的教育,从而达到 “礼治”的目的,恢复天下大 一统的社会统治秩序。

“学在官府” 的垄断教育模式被打破,私学兴起。 孔子奉行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在自己的私学中大 力推行六艺,向很多寒门弟子传授礼、乐、射、御、 书、数等文化知识技能,使得原本只有贵族能学习的射 礼进入了平民的视野。私学的蓬勃发展使得射礼从上层 社会走入了下层社会。随后,由于投壶礼不受场地和器 材的限制,也很快进入百姓家庭,使得射礼文化迅速推 广到了民间,从最初的贵族优雅礼仪风范转向了平民礼仪,其很多仪节成为后世射礼的定式。乡射礼活动因而 一直延续至清朝末年。

据 《仪礼·乡射礼》中记载,乡射礼是每年春秋时 节由乡大夫举行的射礼活动。活动的主持人由当地德高 望重并且未获得官位的处士担任,称之为 “宾”。乡射 礼举行的地点叫做 “序”,是本地的州学。射位在堂上, 靶名为 “侯”,置于堂正南方三十丈远的地方。侯的左 前方有一曲圆形的皮制小屏,供报靶者藏身之用,称为 “乏”。弓、箭、算筹以及各种射具陈设在西堂。司射挑 选六名州学弟子,将其水平相近的两两搭配成三组,称 为 “三耦”,分别称为上耦、次耦、下耦,每耦有上射、 下射各一名。乡射礼的核心活动是射手之间的三轮比 射,称为 “三番射”。每番比射,每位射手都发矢四支。 射手袒露左臂,戴上扳指和护臂,腰上别三支箭,手上 持一支箭,准备比试。

乡射礼的三番射过程如下。

1、一番射

第一番射是习射,因而不计成绩。司射先给射手作 射仪的示范:先将左足踩到射位符号上,面朝西,再扭 头向南,注视靶心,志虑专一,再调整姿势,最后开弓 射完四支箭。示范完毕,上耦的两位射手上堂,按照司 射的指教,上射先射,下射后射,轮流将各自的四支箭

射完。每射中一箭,唱获人就高呼: “获。” 射完之后, 射手左手持弓把、右手拇指扣弦,互相揖让而下,接 着,次耦、下耦上堂,如法比射。三耦射毕,司射向司 马汇报,司马命弟子取箭并将箭放在一个放置箭矢的架 子上,确定数量无误后,三耦轮番取回自己的箭矢。

2、二番射

第二番射为正式竞射,要计算分数。宾、主人、大 夫也可参与竞射。首先由三耦依次竞射,没有射中并贯 穿靶的不算数。如射中,则释获人坐下释算,每射中一 矢即放一枝算筹在地以计数。上射的算筹放在右边;下 射的算筹放在左边。在三耦结束竞射之后,主人与宾组 成射耦,而大夫与士组成射耦,众宾也组成射耦,均袒 露左臂,拇指佩戴扳指,手臂着护臂,左手执弓,三 挟一,依次上堂比试,仪节与之前相同。射毕,释获人 先数上射之算筹,然后算下射算筹,释获者向宾报告。 如果右边胜,则说: “右贤于左。” 如左胜,则说: “左 贤于右。”如果左右射成平局,则执左右各一枝算筹报 告说: “左右均。”胜者一方皆袒左臂,戴上扳指和臂 衣,手持上弦之弓,表示能射。失败一方都要穿好衣 服,脱去扳指和臂衣,右手把解弦之弓仰放于左手上, 左手向上横弓握把,然后右手亦握弓把。然后,失败的 一方站着饮酒,向胜者作揖之后下堂。

3、三番射

第三番射是属于礼仪性质的礼乐射。三耦、宾、主 人、大夫、众宾先取回箭矢,司射宣布本番射的规则是 “不鼓不释”。意思就是要按照音乐的节奏而射中靶心的 箭才计分,否则不计分。三耦、宾主、大夫、众宾依次 按照音乐的节奏而射,射中的话释获者释获。司马命人 计数而司射向宾报告:胜方赢多少筹,或者双方射平。 最后,失败方饮酒。随后众耦依次取箭与弓一起交给有 司,三番射结束。司马命弟子撤去靶、箭架、算筹等, 射箭仪式到此结束。

乡射礼成为选贤进能、教化百姓、于士修身的一大 途径,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一 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才停止。随着热兵器时代的到来,光 绪二十年 (1894年)武举的废除标志着礼射活动的消亡。 中国的射箭运动从此彻底衰落,传统射箭活动几近消亡。

更多乡射之礼是什么样的典礼(乡射之礼所以仁乡党也出自)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