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说起礼射,想必有不少弓友的第一印象是一群少男少女,身着汉服一类的古服,在或悠扬或雄壮的曲调中表演行射。或循规蹈矩,或行伍列射,颇有一种穿越时空之感。
很长时间以来,礼射似乎贴上了汉服、礼制的刻板标签。但在笔者看来,礼射作为古中国最早的一种规范化的活动之一,从最初的仪式行为开始,其所传递出的观念,甚至早已流淌在当代人的生活之中。
本期,笔者就以“礼射”为话题,谈下笔者对“礼射”的立场。本文纯属笔者个人暴论,如有笔者表达有误或不赞同的地方欢迎各位弓友在评论区提出自己的看法,笔者虚心接受!
1
正所谓“先问是什么,再说为什么。”
秉承着这一观点,笔者翻遍了整个互联网,综合了下互联网上对礼射的定义。
有观点认为,礼射即文人之射,观德之射。是将礼的内涵融入到射箭运动当中并表现出来,礼为核心,射为基础。射箭本为竞技活动,双方激烈争奋,但礼射赋予其正心正己,谦让互敬,修身修德的功能,外修自身体魄、内修精神品格。
另有观点认为,礼射又为射礼,是指源于周代礼制而发展出一套构建在射箭之上的礼仪体系,通过以射箭为核心的各种形式展示个人修为,以此教化世人。
此外,还有观点认为,礼射是一套整全的贯穿礼乐精神于其中的系统化的教育体系,以儒家精神为精神内核,强调从最简单的单人练习到最复杂乡射礼(或大射礼)。从最基础的读经(尤其是礼记射义篇)正心,到入门的基础徒手训练,再到中阶的系统射型培养,最后到高阶的以射养心。
代表作有《礼记·射义》、《仪礼·乡射礼》、《三礼》等儒学著作。
其中“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一段可以说是大家对礼射最直观的了解了。
可见,不论是以上何种观点,其对礼射的立场都存在几个共同点:礼仪规范、德育修心以及尊儒。
以上是目前中文互联网上对礼射的定义。接下来,笔者从个人角度出发,谈谈个人的观点。
2
多年前,弓友冬郎曾有一段对礼的解释,笔者颇为认同:
《说文解字》有云:礼,履也。
孔子说:博之以文,约之以礼。又云:克己复礼。
孟子云:恭敬之心,礼也。
儒家所谓礼,就是“法”之外的规则,故而有“礼法”之说。
《大戴礼记》有云: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即礼是对人的约束,而法是对约束无效后的惩罚。
礼因何而起呢?荀子解释的好:“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因为人人都有欲望,欲壑难填。而欲望又不能以法律去制约,故而要用礼去约束。
综上所述,其实用今天的话说,礼,就是规则,衍生为对规则的履行和尊重。同理,用以上孔孟荀三位儒家圣人对礼的观点来看待射箭,就能理解得通了。
人类发明弓箭,不仅是为了获取食物,更能防身自保。当使用弓箭的技术积累到一定量级,必然产生相关的比试活动。而争强好胜是人性本能,如果没有保证比试公平公正的规则,那么总有射者为争胜而采取赖皮手段,进而扩大比试之间的竞争烈度,直至将烈度拉至物理层面上的最终标准——射死对方。
只追求技艺的最高,而忽视礼法的约束。必然会影响社会秩序,引发各式各样的人间悲剧。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甘蝇、飞卫、纪昌”这些射手故事中,都有提及他们“搭箭弑师”的事迹。
所以,在人类的社会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需要一种既能在不伤害他人生命安全,又能有限度保护他人的尊严,还能公平合理,可直观量化参与者高低水平的活动。
射箭恰恰是那个遥远年代中,可以满足达到上述要求的活动,又能端正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秩序,更有强健士人体魄,崇尚武德的功用。由此方能被贵族士人青睐,并逐渐衍生出一系列的射礼仪式,教化良俗。
如此这般,才有现在我们所提及的礼射——合礼之射。在这里,礼射中的礼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3
由此,笔者就对前些年至今,对礼射存在一些观点,从笔者的角度,作个人的想法和判断,仅供参考。
1.刻意区分文、武分支、甚至强调礼射只讲姿势不求准
笔者早年关注过一些团体组织,往往在活动宣传中喜欢以“文武之射”以区分古代射箭,将文射冠以重礼节、姿势等文化性质的观点,并将武射冠以重精确、射速等实战意义的观点。
更有团体在此区分上,提炼出所谓文射“对于射手的仪容、着装是否得体、以及射箭中对音乐节拍的掌握等,多个方面进行练习考察。”以此强调文射中的礼节、文化的高雅性。甚至将“射不主皮”过度解读,认为孔子所倡导的射艺只讲姿势不求准。
虽然如今持此观点的人已不多,但偶有见识,仍会成为弓友们茶席笑谈。
彼时笔者初闻此区分时,便深觉不可取。为何?射箭,身体力行,搭箭拉弓,撒弦命中,这是根本。服饰礼仪,作揖饮酒,这是附加属性。命中是可以直观量化的指标,而礼节合规是不可量化的指标,孰高孰低,高下立判。
商作册般青铜鼋照片更何况首创射礼的周代,周王以射礼考察诸侯,若诸侯射不中,轻则削地,重则去国。有士族因射中最多而获赏赐,晋升地位。周代作为射礼首创时代,当今礼射的源头,对射箭评判标准都非常清晰,哪里来得只讲姿态不求准?
笔者《中华传统射艺文献辑录》一书收录《颜氏家训》有载:江南谓世之常射,以为“兵射”,冠冕儒生多不习此。别有“博射”,弱弓长箭,施於准的,揖让升降,以行礼焉,防御寇难,了无所益,乱离之后,此术遂亡。
2.“礼射”的刻板印象——穿汉服的表演?
也有一些弓友在经过一系列“礼射”表演后,形成刻板印象,认为现在所谓的礼射,只是一群男女身穿汉服,手持传统弓箭,或三五人或一队列,在或悠扬或雄壮的曲调中,进退射箭表演。
如以汉服表演倒推认为这是礼射,确实可以成立。若是正推且孤立地认为礼射只应该是类似汉服一类的表演,这就偏颇了。
为何?上文笔者已经说了,实际上一切不以最终肉身消灭的手段,而以一定规则要求射者按规进行的射箭活动,均为礼射,古代的大射礼、乡射礼如此,后世科举试射如此,甚至现代的射箭比赛亦如此,当可以量化的结果分出成绩高下,这正是礼射的不灭,生生不息的传承。
当今所谓的礼射表演,仅仅只是礼射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今人对古代射箭情景的美好想象。礼射要传达的概念早已渗透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平易近人地展现在现代人的生活中,礼射变了容貌,但本质始终存在。
4
想必经过笔者以上的一通唠叨,肯定会有暴躁老哥拍案而起,呵斥笔者把礼射贬得一文不值。
诶,先别急。
正所谓“存在即合理”,现今社会所认知的礼射活动一样拥有闪光点,为传统弓运动带来正面价值。
首先,如果说当代强调竞技精准的射箭比赛保证了射箭运动的下限,那么突出文化氛围的礼射活动则能影响到射箭运动的上限。
这些年都在讲“文化自信”,曾经的传统文化正以新兴的形式及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具体到射箭运动中,则是近十几年发芽成长而出的传统射艺。
传统射艺的发展,是必然离不开科学射箭运动这根“骨”,但同样需要符合其气质神韵的“肉”。礼射正是可以为传统射艺提供“肉”的形式之一,通过古代典籍、儒家“六艺”、先人事迹等内容的再演绎,确实能丰富传统射艺的立体感,进而拉高射箭运动的附加价值,甚至为射箭运动亮起“绿灯”。
只不过,如何展现传统文化氛围下的礼射样貌,是多元并茂,还是一声独大?这不仅是参与者们的审美趣味,也是相关文创产业演化的结果。
其次,礼射活动确实能对大众塑造有文化涵养、道德约束的射箭正面形象。近年国内对可发射类物品的管制不可谓不严格,包括弓箭在内的射击类运动中,也出现过相关误伤事件。
虽说这些事件多为偶发,但每次见诸媒体,多少都会让不明真相的路人对射箭运动贴上“危险”的标签,甚至有时弓箭明明不在管制范畴之类,却也因其“危险”属性而非禁止携带,徒增不必要的麻烦。
如何让更多的路人知道现在的射箭运动不具有危险性,甚至不让某些有心的媒体带节奏?已有的宣传方式在很长的时间里证明并未有足够效果,而偏重文化属性的礼射形式的注入,确实塑造射箭运动有文化、有约束的正面形象。对于射箭运动起到了树立正面形象之所在。
最后,礼射活动也能增加射箭运动的多元性,让射箭爱好者多出了除竞技运动之外的游戏选择。以竞技反曲为主的现代射箭运动,由于其较高的竞技性和目的性,未必能让参与者较长时间保持兴趣。而礼射活动能丰富射箭运动的种类,增加参与者的娱乐空间,不失为一种新选择。
以上,就是笔者的针对礼射的想法了。
其实礼射活动可以展现给射箭爱好者们的空间还足够广阔,远远不是笔者所谈及的这些,更不应该只是当下有些爱好者们脑中的刻板印象。
但礼射应该走向何处,这也是个挺大的话题,相信也有不少比笔者更了解的弓友能说出自己的想法,也欢迎弓友们留言评论,相互碰撞。
往期回顾
油瓶射怪:【弓道书籍】译读稻垣源四郎《日置流印西派步射弓道教本》第2章:射法的基本(四)0 赞同 · 0 评论文章油瓶射怪:【弓道书籍】译读稻垣源四郎《日置流印西派步射弓道教本》第2章:射法的基本(三)1 赞同 · 0 评论文章1 赞同 · 0 评论文章油瓶射怪:浅谈弓矢之为何射箭射不准?1 赞同 · 0 评论文章1 赞同 · 0 评论文章3 赞同 · 0 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