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牡丹,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牡丹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牡丹

唯有牡丹真国色

——赏析《牡丹的拒绝》

世人多沉溺于牡丹艳丽雍容的华美“国色”,张抗抗的这篇散文《牡丹的拒绝》却另辟蹊径,转为赞颂牡丹孤高不驯、华美不羁的“真国色”,赞扬它那不慕荣利的高贵执著的生命追求,也点醒世人,不要一昧追求荣华美色,应有能体味真正气节的品味。文章主题鲜明,辞藻华美,行文隽永,意蕴深长,使读者沉浸于对生命的审视和思考。

文章前两段即点出世人爱牡丹,赞牡丹,赏牡丹皆因其秀韵多姿、雍容华贵,直接引出下文洛阳牡丹花会游人如织盛景,进而作者在会上见牡丹闭苞不开心生感慨,发出对牡丹清高不羁的赞赏,对生命不屈的敬重。

第五段引用欧阳修的诗“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增添文章诗意美,突出洛阳牡丹之盛,更引出牡丹被贬的传说。传说中的牡丹不惧强权,不畏贬谪,不媚俗,不奉承,任凭流俗激荡,也安之若素。更为牡丹的清高孤傲增添几分神话色彩。

下一部分则细致描写了洛阳牡丹花会的景象。摩肩擦踵,人头攒动的客人来自天南海北,景象之盛令人叹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牡丹的冷淡回应。紧接着,第九段进行气象的铺垫,天气寒凉、阴雨连绵,暗示牡丹的失约。相反,第十段写同期的百花香草,或发叶抽枝,或争芳斗艳,甚至落英缤纷,与牡丹园的寂寥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牡丹园安静萧索,牡丹不屑谄媚。

第十一段则注入了寻常人片面定式的感 *** 彩,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思维,自以为牡丹会盛情绽放,自以为牡丹会不耐寂寞,自以为牡丹会贪恋虚荣。可正正相反,牡丹紧闭花苞,不屑于这参拜与瞻仰,高傲地抬起头,木然地回应。这种出人意料的反差感才能使游人惊讶,大大突出牡丹的清冷孤高。

第十四段发出疑问,问牡丹为何拒绝荣誉与赞颂。这个问句一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游人的顶礼膜拜,牡丹的冷漠木然,引起下文作者对这种反应现象的思考,使全文浑然一体。二来,这个问句起到强调作用,与下文呼应,形成一个设问,突出牡丹生命之高贵。三来则引起读者思考,思考牡丹这样做的意义。

第十五段从两方面解释牡丹的拒绝。一方面是现实客观因素——寒流侵袭;另一方面则结合贬谪传说将其人格化,以孤傲为由解释。而作者则着重对第二个方面的解释,阐释牡丹的拒绝,人格化它的清冷。

从第十六段到十七段则是大段的虚写,作者想象牡丹盛放的辉煌与灿烂。比喻夸张,行文恣意,遣词恢弘,句式瑰丽。写尽牡丹“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的鲜明耀眼,饱含对牡丹深切的赞美,更衬托出牡丹的骨气与傲气,更感叹世人只知欣赏它的雍容华贵,而不知体味它卓尔不群的神韵。

第十八段则是牡丹之死。人们膜拜它的富贵,也应该崇拜它凋谢时的绚烂。生命的每一寸光阴都应该被铭记,即便衰老颓败,也要有腔调,也要鲜艳夺目。

这是牡丹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牡丹的拒绝,或来于缠绵阴雨,或来于清冷孤高,或来于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这种拒绝,使牡丹为人所叹服,所敬仰。

最后一段作者抒怀内心,感慨牡丹应因高贵的筋骨而被赞赏,而不该仅因富贵的外表被称颂。我们应有这种感悟灵性与骨气的品味,去体味真正美的气节,去感悟真正美的“真国色”。

更多牡丹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