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皇陵成为景点,最成功的莫过于北京的“明十三陵”,它既是世界文化遗产,又是5A景区,成为去北京旅游时人们必去之地;同时由于在古代,丧葬制度等级严格,皇帝处于金字塔的顶端,在墓址的风水、建造规模上都有特定的要求,普通人游览也满足了好奇之心。而在河南,像“明十三陵”这样集中建造的陵园有六处,其中四处有比较重大的风水意义。它们是哪些朝代的哪些帝王?藏着怎样的风水密码?
毛亨 | 文
豫记微信号:yjhltxdjm
从三皇五帝开始,河南往往是历代王朝的必争之地和主要的建都之地,历代帝王生前在此指点江山,死后葬在这片风水宝地。就目前保存和发掘出来的看,除了单独的帝陵之外,河南有六大皇陵区:殷代王陵区、东周帝王陵寝、东汉皇帝陵墓区、北魏君王陵墓区、后周皇陵、北宋七帝八陵。这其中,除了殷代王陵区和后周皇陵区外,它们多数建立在豫西洛阳邙山周围,每一处都隐藏着丰富的风水文化。
北宋皇陵:面嵩山、背洛水
公元960年元月,刚升任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不久的赵匡胤,在距离后周京城汴梁北部的陈桥驿发动兵变,将士拥立他为帝,大军随即回师京城,后周恭帝禅位,北宋开始。通过“陈桥兵变”,赵匡胤的人生完成重大逆袭,贵为天子。
当上皇帝不久的赵匡胤,念念不忘的一件事,就是对自己逝去的先祖进行追封,以分享他的荣光和尊贵。他从自己的高祖到自己去世仅四五年的父亲,一一追封帝号、庙号,并将先前他们的墓地在规模上用皇帝的等级升格,也逐一建成了帝陵。
在对和自己感情深厚的父亲赵弘殷的陵墓上,赵匡胤颇费了一番心思。赵弘殷去世于956年七月,以一个地方节度使的级别安葬,那时还是后周政权时期。仅仅不到四年,天下就换了朝代。对此,赵匡胤除了以帝陵的级别来安葬自己的父亲外,他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要选一处风水宝地,给自己的父亲迁坟。
古代帝王大都迷信“堪舆学说”,赵匡胤也不例外。最终赵匡胤选择的这个宝地,就是距离他的出生地洛阳不远的巩义,这个地方完全符合赵家选葬的山水风脉条件,座北面南,东南穹窿、西北低垂,左有绵延百里的青龙山环绕,右有白虎滩相衬,南有嵩岳少室,北有洛水黄河,整个地势,是一块具备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嵩山)、北玄武(黄河)、南山北水,山高水来,福贵不断,柏林如织。
公元963 年,赵匡胤终于把自己的父亲赵弘殷迁葬过去,其墓地就是现在可以看到的永安陵。自赵匡胤之后,北宋的皇帝,除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死于五国城外,均葬在巩义,通称“七帝八陵”,分布在如今巩义市的西村、芝田、市区、回郭镇一带,分别是:永安陵,葬赵匡胤的父亲赵宏殷;永昌陵,葬太祖赵匡胤;永熙陵,葬太宗赵光义;永定陵,葬真宗赵恒;永昭陵,葬仁宗赵祯;永厚陵,葬英宗赵曙;永裕陵,葬神宗赵顼;永泰陵,葬哲宗赵煦。
唐恭陵
秦汉皇陵一般采取人工夯筑的封土高坟;唐皇陵依山为陵,多利用天然山丘,建筑在山岭顶峰之下,居高临下。而宋陵在地形选择上与别代迥异,历代帝陵或居高临下,或依山面河,而宋陵则相反,它面嵩山而背洛水,各陵地形南高北低置陵台于地势最低处。
原来,在宋代盛行与汉代图宅术有关的“五音姓利”风水术,该风水术把姓氏按五行分归五音,再按音选定吉利方位。宋代皇帝姓赵,属于“角”音,利于壬丙方位,必须“东南地穹,西北地垂”。因此宋代各陵地形皆东南高而西北低。
东周皇陵:周公认定的好风水
邙山是洛阳北面的天然屏障,也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为崤山的支脉,豫西邙山周围这片风水宝地,赵匡胤并不是第一个看上它的皇帝。邙山东西绵亘190余公里,海拔250米左右,俗谚说:“生在苏杭,死葬北邙”,它是古代帝王理想中的埋骨处所。
在赵匡胤的北宋看上它并将皇陵建在附近之前,东周、东汉和北魏的皇帝们也都看上了这个地方。只是和赵匡胤不同的是,洛阳只是他的一个陪都,而对东周、东汉和北魏来说是的的确确的首都,一个朝代的政治经济中心。
东周是第一个建都洛阳的朝代,当年周公营建洛邑,认为洛阳居“天下之中”最宜建都。《尚书》曰:周公摄政的第五年就来到了洛阳,他详细考察了洛阳的地理环境,周公认为,洛阳居天下之中,洛阳的地理位置呈现出了绝佳之状态,周公于是就诏令营建了洛邑诚,而周公就成为了洛阳城的首位规划者。
洛阳周公庙
风水学的两大要素是“围合”和“盆地”,这也是衡量风水好坏的两个标准。“围合”就是指山之合围,“盆地”就是指中央平地。风水的理想模型,就是由山水围合起来形成盆地,这叫“易守难攻,又有出口”,洛阳,就是恰恰处在这样一个理想的位置之上。
洛阳四面环山,形成围合局面:西南部是莽莽苍苍的秦岭,延伸到洛阳境内后,连接伏牛山和熊耳山以及外方山,从西和南两面解开胸襟,把洛阳揽到怀中,既挡住了西北的尘沙,又提供了丰富的矿产和森林资源;秦岭的另一条支脉崤山向东延伸时,地表覆盖着厚厚的黄土,慷慨地把土壤送到洛阳城边,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肥沃的耕地。
而洛阳水系环绕,也形成围合水网:洛阳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东南次低,其间大小河流呈扇形均匀辐射,像撒开的水网,形成多个河汭地貌,土地肥沃,水源多多,适合人类居住,极易形成聚落。
东周王朝,历二十五代国王,死后均葬于洛阳,从现有史料看,东周王陵可分为周山、王城、金村三个陵区。周山陵区,位于东周王城西南5公里处,现有土冢四个,其中东部三个相依,俗称“三山”,据传为周敬王、周悼王、周定王的陵墓,“三山”之西的孤冢,高大雄伟,据推测为周灵王的陵墓。
王城陵区,位于东周王城东北部,20世纪50年代,曾在此探出四座规格很高的东周墓,从考古发掘看,应为东周时期的一个王陵区;金村陵区,位于汉魏故城北端,20世纪60年代,在此挖掘出一座大型墓葬,据历史记载,该墓被认为是周景王的陵墓。
刘秀陵墓:头枕黄河,足蹬邙山
公元25年,刘秀称帝,是为汉光武皇帝,同年定洛阳为都城。东汉时期的洛阳,为天下名都,洛阳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工商业都市。
东汉王朝,经历了12帝,共196年。除汉献帝被曹操挟持到许昌外,均葬在洛阳。据历史记载,其中的光武皇帝葬于原陵,孝安皇帝葬于忝陵,灵帝葬于文陵,这三座陵墓和汉明帝显节陵(又称大汉冢),汉章帝敬陵(又称二汉冢),汉和帝慎陵(又称三汉冢)都葬于邙山岭上。
其中的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陵墓,位于河南省孟津县白鹤镇铁榭村,这个地方在黄河岸边。一般历代皇帝选择寝葬所,皆是“背山面河”,以开阔通变之地形,象征其襟怀博达,驾驭万物之志,东汉刘秀之后的皇帝选择陵墓的时候也都在邙山之巅,唯刘秀陵墓坐落在黄河之滩,为二千年封建社会史上之孤例,至今还是一个谜。
和历代皇陵一反常规的光武帝陵,这样的安排,同样是出于独特的风水上的考虑,也就是头枕黄河,足蹬邙山,陵园中郁郁葱葱的柏树苍翠的颜色,又给人一种头戴皇冠、身穿龙袍的印象。
刘秀作为皇帝,生前崇尚节俭,死后力主薄葬,陪葬品多是些瓦罐之类的器物;再加上刘秀墓位于黄河滩,地下几米就是流沙结构。这使得,刘秀陵墓是古代帝王陵墓中少有的没有盗挖的一个。
北魏皇陵:邙山龙脉线上
而到了公元493年,北魏占领中原,统一北方,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魏孝文帝提倡学汉文、说汉话、穿汉服,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被破坏了洛阳,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以自己为表率,要求子孙葬于洛阳。
在北魏建都洛阳的41年间,历经魏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孝庄帝、长广王、节闵帝、安定王、孝武帝8个帝王,他们死后也均葬在洛阳周边邙山上。
孝文帝长陵
中国是特别讲究龙文化的国家,宋人在《堪舆杂著》中写道,洛阳龙脉发自中岳嵩山,过石峡而北去,脱变作冈龙入首后分一支,结北邙山托于后,山虽不高但蜿蜒而长顿,起首阳山远映下首,至巩县而止于黄河之中,嵩山抽中干而起皇陵山,分出一支而至黑石山为水口,中扩为堂局,而四山紧拱,前峰秀峙,伊洛缠涧,汇于前龙之右界水也。
一般认为,天山是高昂的龙首,西昆仑、中昆仑、东昆仑、巴颜喀拉山、秦岭是蜿蜒的龙身,而洛阳依附的伏牛山是龙尾。龙尾低垂处,正是中原大地的起始处,往东是平原和大海,好似巨龙深情回顾千里沃野。
据考古发现,在现今洛阳市一带发现了长陵、景陵、定陵、静陵四座北魏皇帝陵墓。长陵,即高祖孝文帝陵,位置在洛阳市北郊官庄村东南,陵地有圆形墓冢,高35米左右,周长190米;景陵,是世宗宣武帝陵,坐落在市北约7公里的邙山冢头村东,是一圆丘形墓冢;定陵,是肃宗孝明帝陵,在市东北郊西山岭头村;静陵,即敬宗孝庄帝陵,据考古,可能在邙山上寨村南。
北魏皇陵正好处在这条龙脉线上。
(图片来源网络)
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记”,投稿请发邮件至
yujimedia@163.com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