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中国人习惯过两个"新年",公历元旦节和农历春节。元旦节,其实在古代也是春节的代词,春节才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春节"只是民国初年,为了给新历初始日"腾地方",才兴起的叫法。不管怎么称呼什么,两个节日,在民间都俗称"过年",只不过有新旧之别。
按照国家节假日规定,元旦是阳历新年,只有一天假期,象征性地放假,是企业单位年末收尾做总结打扫卫生的时候。其纪念意义和热闹程度,与春节阴历新年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在民国初年,元旦的意义远远大于旧历春节,是新生的民国 *** 最重要的节日,也是给当时的民众启迪心智、破除旧习的重要活动之一。辛亥之后,新 *** 大力推行西法阳历,强行废除旧式阴历,着实下了不少功夫。
民国成立之后,新旧两个新年并存
自古至今,破旧立新最困难,最大的障碍就在思维模式变更。从辛亥起(1911),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912年被确定为民国元年。作为首任大总统(临时),孙中山向全国宣告,"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这就是民国元旦节的来历。
虽然政体、国体变更了,清帝国倒台了,但是民间数千年的生活习惯还没有那么简单粗暴的改变过来。比如说,民国大力推行新式礼仪,明令废除清朝实行的叩首、作揖、请安、拱手等旧式礼节,代之以鞠躬、脱帽、握手之礼,但是有民众见到孙中山,还是要跪下磕头,口称"皇上""万岁",孙中山对他解释也不通,搞得哭笑不得,才知道改变民智任重道远。
民国十八年(1929),在孙中山的故乡广东,有这样一份公告,是地方 *** 发布的《告民众书》,其中提到,民国成立十七年了,一直使用阳历,但在民间还是新旧双历并存,实际上是"表现出我国民众没有除旧换新的决心"。文告的中心意思,还是希望通过实行国历(新历),达到"绝灭帝王思想,破除迷信恶习,促进革新事业"的效果。
民间不接受元旦新年,百姓仍以春节为大
之所以会有这样一份公告的出台,也是有背景原因的。
实际上,从民国四年(1915)开始,广东省即开始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按照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倡导,从 *** 上下到教育机构,首先变更节日,不再过阴历新年。地方规定,新历元旦放假三天,当天会有地方行政长官(省长市长)对民众新年致辞,组织学生 *** 庆贺,临街商铺都要张挂春联彩灯,营造全民喜庆气象。作为旧历的新年,被搁置一旁,正月里照常上班,不再安排任何休假。
民国国历元旦,既是新年"元旦节",又是"中华民国成立纪念日",社会各界达官显贵、名流贤达都要聚集在一处,共同庆祝,机关、学校也会按例放假3日,国家希望通过这个方式,以上带下,形成风气,因此节日最初只限于机关团体的庆祝。但是"以食为天"的百姓,对这个不方便使用的新历并不买账,既然元旦代表新历第一天,旧历过年不能再叫"元旦",老百姓就自发把旧年过年称为"春节",面对老百姓的固执行为,新成立的 *** 还有什么办法么?
从民国二十年(1931)开始,地方 *** 发现表率效果并不好,老百姓我行我素,对这种既不方便又不实用的节日不感兴趣,于是从 *** 开始竭力推行国历,强迫民众改变行为习惯,禁止旧历"元旦",以传统方式方式过国历"元旦",同时查禁关于旧历新年的黄历售卖。
宣传新历不遗余力,各种活动丰富多彩
新历当然有它的好处,阳历一年十二个月,闰年年份和每月天数固定,不像阴历逢闰年有十三个月,大月和小月经常变化,新历在计时方面比较简单便利,可以与国际接轨。但是它也有水土不服的弊端,比如在乡民推算节气和农事方面,就失去了阴历的指导作用。
地方 *** 极力宣传阳历取代阴历,无非是面对一个除旧布新的时代,采取了"矫枉过正"的方式,通过强制性推广让新观念深入人心,让民众从内心真正过渡到新社会。旧历年作为封建帝制时代的代表,被废除也是有彻底告别旧体制的重要意义。
*** 则在元旦这一天检阅旧年情况,打算新年计划,标准的"辞旧迎新"。那时候的活动,并没有吸引人气、搞活经济的想法,而是纯粹的推行新思想。在元旦这一天,除了机关学校,所有的商铺买卖家,也都要都张贴春联,张灯结彩,停业3日以示庆祝, *** 还要组织各种娱乐活动营造气氛。
地方 *** 会在这一天举行民众大会,行政长官向市民行礼,发表新年演说,带着大家喊口号,进行街面巡行,各沿街店铺悬挂国旗,民众们相互寄送贺年片,互致敬礼。比如胶澳时代的青岛,不同的机关团体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社会名流遗老遗少们会开展聚会,地方商界则以 *** 的方式庆贺,教育界则会请知名人士进行演说。
除了集体活动,民间还有各种文娱赛事助兴,比如篮球、足球等活动,晚上还有戏剧、猜谜、歌乐、杂技、电影等各项游艺助兴由于 *** 的不懈努力,城乡居民这才逐渐接受"元旦"节,国历的概念也才渐人人心。
元旦不忘爱国教育,归还青岛废除二十一条写进春联
春联原本是旧历年张贴的东西,也被民国 *** 挪到了新年伊始,在元旦日所贴的春联中,赋予了很多新思想,特别是一些爱国人士所贴的春联,能够反映当时的民心所向和时代特征。
如在民国十一年(1922),山东、河南、广东、福建、湖北、九江、天津等几大商界社团,联合发布元旦倡议,除了希望社会全体都遵循新历,还请各商号准备春联张贴,"上书太平洋会议、力争外交、否认有直接交涉,反对四国协定、无条件归还青岛,弃废二十一条、本号良心救国,不买卖劣货等字条,贴于门首,以表商界决心爱国之诚意"。内容则与当时的时事密切相关,展示民众心声,成为爱国的宣传阵地。
(原创作品,版权属于头条号"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欢迎注名转发,不接受搬运式抄袭。文章相关图文资料,均来自互联网公共资源,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