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舒伯特是艺术歌曲之王还是歌曲之王(列举舒伯特六首艺术歌曲),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舒伯特是艺术歌曲之王还是歌曲之王(列举舒伯特六首艺术歌曲)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舒伯特是艺术歌曲之王还是歌曲之王(列举舒伯特六首艺术歌曲)

奥地利,是音乐史上产生奇迹的地方,舒伯特是继交响乐之父海顿、神童莫扎特等伟大音乐家之后,又出现的一颗灿烂新星。

Collin9 次咨询5.02493 次赞同去咨询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 1797.1.31-1828.11.19)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德奥艺术歌曲的奠基者。舒伯特出生于维也纳郊外的教师家庭。自幼随父兄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少年时即显示出他在音乐创作上的特殊才能。舒伯特的一生是在贫困中度过的,早年担任父亲学校里的教师,辞职后一直没有固定的工作,经常靠朋友接济。艰难的生活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然而,舒伯特却为人类留下了许多的不朽名作。

舒伯特的音乐作品多撷取大自然的流水、云朵、植物等谱写,是清纯之美的极致抒情。

细腻幽香玫瑰花一样的静夜,繁星倒影于心无法描摹,如波涟漪,小夜曲惟有夜莺般不倦地歌唱。舒伯特海量的作品跟31岁短暂的人生 极其不相称,长夜当哭的人生悲歌,却有大量清澈美妙的喜悦旋律,爱因此缓缓绽放,永不凋零!

舒伯特时代的维也纳,是欧洲音乐首府,当时流行的是交响乐、奏鸣曲、弦乐四重奏,歌剧则是意大利人罗西尼、贝里尼、多尼采蒂的天下。

舒伯特的很多歌曲都是在他离世后才出版,一生清贫如洗,找出版商出版作品,经常遭到拒绝。

1825年,他写出了不朽的名曲《魔王》,但是一直过了五年,出版商才勉强答应为他出版这首歌曲,其条件是不付给他稿费。舒伯特的音乐充满精神信息,交响结构、舞蹈节奏、和声色彩、调式交融而瞬息万变,任何对声音的想象追求只不过是传递他特别敏感的内心世界与精神意念的手段。作品中还偶然能听到小鸟在枝头上跳跃所引起的欢乐颤动、潺潺流水那叫人不寒而栗的回声,欢乐舞动虽然明快勃发,却绝非海顿的同类。

作为伟大音乐传统的继承人,舒伯特不仅掌握了莫扎特、海顿、罗西尼和他尤其崇敬的贝多芬的古典音乐风格,

还掌握了由阿尔卑斯山区乡村的岳得尔调(Yodels)和他的故乡维也纳的舞蹈长期培育形成的民间音乐风格,于是可以看到他作品无情地刺穿那层稀薄的、过于浮华颓废的维也纳舞蹈油彩。1827年初版的一本类似旅行指南的书中这样写道:“欧洲没有哪个城市像维也纳这样拥有如此众多的优秀演奏家和高明的音乐鉴赏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业余音乐爱好者。”那个年代的维也纳中产阶层,几乎每个人都涉猎诗歌、音乐和绘画创作。因为有着这样的背景,舒伯特才会在中产阶级望族青年中享有盛名,并一直受到那些堪称维也纳文化名流的朋友们的拥戴。

当天才横溢的舒伯特遇上浪漫之情满溢的诗,结果是伟大的艺术歌曲诞生。

他的创作灵感来于他的朋友圈,当中不少是诗人、哲学家、画家以及音乐家等文化人,舒伯特很多歌曲都是即兴为他们写的。尽管饱受贫病的折磨,朋友真挚的友谊却带来莫大的慰藉;而舒伯特的音乐,也温暖着每个人。舒伯特的歌曲跟我们现在的生活也走得很近,经常会听到他的作品,比如大自然意趣盎然之境,星星、小溪流、磨坊、游鱼等自然景观,其中寄托着沉思与真意。少年与小溪谈话倾吐心事,见不到自己情牵的少女,只有在想像中在小溪里看到她的倒影,我很想亲近喜欢的人,但这是不可能的。只有希望自己变成蝴蝶,那么就可以亲近自己喜欢的花儿,采蜜一事天经地义,花儿啊!又怎会反抗呢?

舒伯特歌唱性的风格,被标记为一种特有的“透明的阴影感”,他的艺术歌里有德意志的灵魂,深邃而浪漫,柔软而温存。

《夜与梦》康德式的浪漫情怀自上而下降在人身上,再静静渗入心内。纵使人会为白昼的来临而欢呼,但一转身便期盼夜梦再来临。《流浪者》描写了一个流浪者在荒山里盲目寻找他那永远无法找到的幸福的情形,“只要你不在那处,那处便有欢乐”是浪漫主义时期特有的那种找不到寻不见的浪漫痛苦之情。《冬之旅》是德国艺术歌曲文献中最重要的连篇套曲,其在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声乐与钢琴的相互补充、音乐优美与深度兼顾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顶峰。歌曲展现一位恋爱失败,对生活失去希望的青年漫无目的的冬季旅行。他唱出旅途中的心情,每一曲都充满失恋的悲痛。据说,舒伯特在创作《冬之旅》时情绪十分沮丧,他承认这部作品比他的其他作品有更多的悲剧性抒情自白。他的一番清愁,逝在雪落之夜。陆游《枕上作》诗:犹有少年风味在,吴笺著句写清愁。舒伯特《冬之旅》第五首,“椴树”被张冠李戴为“菩提树”,多年来一直错把die Linden翻译成菩提树,比如柏林著名的大街Unter der Linden就被译成菩提树下大街。其实Linden是椴树,Unter den Linden意为“椴树下”,也有可能是由日语转译,椴树在日语中也被称作菩提树,但或许翻译成“菩提树”更显静谧的意境美? 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刻画一个年轻少年的初恋情事,满腹的愁绪徘徊在溪畔,伴着溪水流逝。据说天鹅之死前会唱出最动人的歌,维也纳的音乐出版家哈斯林格在舒伯特逝世后不久发现了他未曾问世的作品,认为他去世前半年所写的十四首歌,当属动人的绝笔,于是将它们汇编成集,以“天鹅之歌”命名出版。此曲第四首就是著名的《小夜曲》,采用德国诗人莱尔斯塔勃的诗篇 谱写成,“我的歌声穿过深夜,向你轻轻飘去,在这幽静的小树林里,爱人我等待你……”在钢琴上奏出的六弦琴音响的导引和烘托下,响起了一个青年向他心爱的姑娘所做的深情倾诉。舒伯特很多曲子是即兴的,由朋友记谱,有次不知情弹奏一曲后,他不禁热泪盈眶地说道:“我不知道它是这么美。”这曲子就是舒伯特《小夜曲》。在听了帕尔曼小提琴版的《小夜曲》以及基辛、霍洛维茨演奏的天真纯洁、带有轻快活泼的民间舞曲风格的《音乐瞬间》第三首时,唯美的旋律,他如何能这么清纯而柔肠寸断而深情至极呢!都只为风月情浓!我也感慨上心头泪湿衣襟,后痛彻一番。钢琴作品《流浪者幻想曲》、《即兴曲》、《音乐瞬间》如其艺术歌曲的特质,他的器乐旋律都有着天然的歌唱线条,流云映照、溪水环流的音乐瞬间美如陌上花开,缓缓不知归。

八首即兴曲是舒伯特钢琴创作中较为重要的作品,

表达了内心深处最为细腻的思想与情感,流水般清澈,一层一层往上攀爬的级进,自言自语的抒情,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这巍峨的悲哀直逼人间,几多无奈与惆怅,既优美又凄戚,充满浪漫主义最动人的气质。

德国钢琴家肯普夫说过:需要等到60岁时才有能力演绎舒伯特。

舒伯特怀着敬仰之心在旋律创造取之不尽的贝多芬奏鸣曲源泉之中撷取精华,掌握应有的创作秩序。罗马尼亚钢琴家李帕蒂1950年9月16日在法国贝桑松音乐节他最后一场音乐会上演奏的舒伯特的两首即兴曲,下半场是肖邦圆舞曲,他最终昏倒在台上,两个月后逝世于12月2日,年仅33岁。《“流浪者”幻想曲》曲如其名,成熟驾驭之中游离出游荡彷徨的气质。

舒伯特的创作散发着其艺术歌曲中体现出来的浪漫主义特征,纵情歌唱,对于舒伯特音乐作品绝妙的抒情性,李斯特称他为“前所未有的最富诗意的音乐家”。

他的室内乐作品注入了自己的精神特性,带有真正的舒伯特印记。

舒伯特《弦乐五重奏D.956》是双大提琴引出的超越眷恋生命之歌,是舒伯特所有室内乐的巅峰之作,也是一部旷世绝后的弦乐重奏。伯恩斯坦生前希望能在自己的葬礼上演奏这首作品,后来他确实用上这首曲了。献给同时代小提琴家Josef Slavik的两部室内乐作品《C大调幻想曲》(D934)和《b小调辉煌回旋曲》(D895)是作曲家灵感持续爆发中绽放的绚丽火花,令人惊叹的灵感、色彩的衬托与和声的梦幻变换于音乐结构的细微处无不精彩绝伦。

舒伯特思维慎密,天才横溢,他深谙巴赫对位法,深入骨髓。对于巴赫,一般人在玩音,唯有舒伯特在玩调性,这就是深刻的巴赫内涵。

舒伯特在其去世的1828年创作的三首伟大的钢琴奏鸣曲c小调(D.958)、A大调(D.959)、降B大调 (D.960)具有强大的内在凝聚力,具有深刻的晚期艺术价值。其中《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被认为是舒伯特的生命遗嘱,是贝多芬之后钢琴奏鸣曲最完美的作品,也是舒伯特钢琴奏鸣曲中最卓越的杰作。《阿佩乔尼奏鸣曲》忧郁悲悯与欢愉叹息交织着歌唱,维也纳著名的吉他制作家斯塔法突发奇想,做出了一把六根弦的大提琴,后称“阿佩乔尼”或“吉他形大提琴”,舒伯特为之惊喜而作此曲,古典主义的优雅和浪漫主义的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每一个爱乐者都不应错过的作品。大多数人也只有因为这首曲子才知道曾经存在过的早已湮灭的这种乐器。这是一首唯美之作,几乎所有的大提琴演奏家都为它录过音。

舒伯特说过:“我的作品是我的知识和痛苦的结晶”。

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对舒伯特《D大调奏鸣曲》有这样的撰述:“既然曲子本身不完美,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著名钢琴家向它挑战呢?”“因为完美地演奏弗朗茨·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是世界上难度最大的作业之一。”“舒伯特么,让我来说,乃是向万事万物的存在状态挑战而又败北的音乐。这是浪漫主义的本质。在这个意义上,舒伯特的音乐是浪漫主义的精华。”

他的九部交响曲中,最杰出的是《b小调第八(未完成)交响曲》和《C大调第九(伟大)交响曲》,

这两部作品使舒伯特作为交响乐作曲家在音乐史上放射着灿烂的光辉。遗憾的是,舒伯特生前从未听过自己这两部伟大作品的演奏。《死神与少女》弦乐四重奏写于1824年,当时舒伯特已经身患重疾,如此无奈也就心有戚戚焉!人不见,水空流,明听弦乐暗看蜡炬成灰。少女要死神远离她,因为生命可恋,死神则安慰她说他是少女的朋友,只要她鼓起勇气走前一步,就会安躺在他的怀抱。舒伯特的这部作品与奥地利画家席勒(Egon chiele)的这幅《死神与少女》画作联系在一起,黑暗狰狞的死神温柔拥抱着无辜的生命,是否死亡,也只是更温柔的梦境,装进了所有的重逢?莎士比亚对死亡的形容是枝头的霜,把花冻落;树旁的斧,把根砍断;突然熄灭了的火把;竟日奔忙后的睡眠。席勒只活到28岁,他的画作,也给人一种巨大才华的超 *** 燃烧的感觉。心怀悲怜怅惘地想起《词品》中的南宋画僧牧溪,也就是法常和尚的《渔家傲》,生命的本质,人世的留离,无常的现实令人无法捉摸,我们有恋执,有恐惧,更有着本能的之于五蕴色心所成“我”的执取。由词所感,苍凉豪迈袭来,“此事楞严尝露布,梅花雪月交光处。一笑寥寥空万古,风瓯语,迥然银汉横天宇。蝶梦南华方栩栩,珽珽谁跨丰干虎。而今忘却来时路,江山暮,天涯目送飞鸿去。”大乘,觉醒有情,不惑于生死,自然也就无惧。梅花、雪、月都是纯白之色,三者交光互映是澄明的极境。在风铃铁马声中,却感悟到璀璨银河横亘天宇。这词是词人修行到极致的感悟,超脱了生死,留下的只是亘古的澄明。云何处浊世,不污如莲华?云何处烦恼,烦恼不能染,如医疗众病,不为病所污?1828年舒伯特患了伤寒,此病是饮用维也纳郊区的劣质水源而得的,那段时间里,他也没有停止过创作。这位多产的作曲家在患病后不久,11月19日因伤寒与世长辞,年仅31岁,却给人类留下了一千多部动人的音乐作品:600多首艺术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即兴曲8首,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亲友们按照舒伯特临终时的嘱托,把他安葬在贝多芬墓的近旁。在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字句:“死亡把丰富的宝藏,和更加美丽的希望埋葬在这里了。”

他为不少诗人的作品写了大量歌曲,如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弗里德里希·席勒、海因里希·海涅、威尔赫姆·穆勒等,把音乐与诗歌紧密结合在一起。

他的歌曲既有抒情曲、叙事曲、充满战斗性的爱国歌曲,也有民间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魔王》、《鳟鱼》、《菩提树》、《美丽的磨坊少女》、《野玫瑰》、《流浪狗》(2首)、《普罗米修斯》、《致音乐》、《迷娘之歌》、《纺车旁的格雷欣》、《牧童的哀歌》、《战斗中的祈祷》、《剑之歌》、《战士之歌》等,主要有3部歌曲集:《美丽的磨坊少女》、《冬之旅》和《天鹅之歌》。舒伯特的交响曲中较重要有第四、第五、第八、第九交响曲,第八交响曲是一部浪漫主义抒情交响曲,因只写了两个乐章而被称为《未完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气势磅礴,充满英勇豪迈,被称为《伟大交响曲》。他的作品还有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钢琴五重奏《鳟鱼》、C大调弦乐五重奏、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乐的瞬间》、降E大调即兴曲、A大调奏鸣曲和配剧音乐《罗莎蒙德》等。舒伯特以抒情的旋律闻名,而且总是能够自然流露、浑然天成。

我们总是对他作品的种类和数量之丰富感到惊讶,但见之于乐谱的作品无疑只是他心田流过的乐思的一小部分,舒伯特短暂的一生充满了痛苦和凄凉,尤其是死后作品的流芳百世,更加反衬了这位音乐天才生前的贫病与困窘。

舒伯特跟前辈莫扎特一样,是自由音乐家的楷模,以演奏和出版作品为生,是从社会底层最早走出的音乐家之一,正因为如此,没有保障而生活贫困。“这音乐就是青春本身,只有青春才能那么美丽,自由无羁”我们从他的音乐中感受到了这种美和自由无羁。初冬,坐在 *** 上,享受午后的阳光与绿意,玫瑰花茶、果子、歌剧或者一本书籍,再听听《水上吟》无忧无虑的旋律,天边的晚霞染红了水流,细碎的流金和着诗人歌声吟颂着;那首《野玫瑰》歌声中, *** 的少年受了伤,娇艳的玫瑰被摘下,男孩说我要采摘你,荒地上的野玫瑰。玫瑰说:我要刺你,使你常会想起我,不敢轻举妄为。现在,我们在《海角七号》主题曲中范逸臣&中孝介以及赵传的《男孩看见野玫瑰》中听到类似的模仿。心底也会涌起SPINDLER的《lovely roses》旋律,短小无限吟唱着的美好。是否还去门口看玫瑰的花枝?嫣红已经如落日余晖进入暮霭,残云在天际形同羊群失散,在心田里只种爱的玫瑰。舒伯特用他的纯真诠释清丽之歌曲,这痴,一片泼墨的诗意浇泼,覆盖天与地。隐约听见花叶簌簌飘落的声音,植物对自然的承诺,是一种妥贴的温柔,轻盈而绵绵。一片大好江山在脚下隐现,种些青色的玫瑰吧,在庭院里,种下无数朵,奇迹一定会来临。1797年1月31日,舒伯特出生于维也纳近郊的里希田塔尔。他父亲弗朗茨·西奥多·弗洛瑞安(Franz Theodor Florian)是一个莫拉维亚农夫的儿子,是一个教区学校的校长。他的母亲伊利莎白·维兹(Elizabeth Vietz)在结婚前是一个女仆。舒伯特连他在内共有15名兄弟姊妹,不过这15人当中,有10名在出生后不久就病死。他们的父亲是一位知名的教师,同时也是一位业余音乐家,将自己的音乐知识都传授给了儿子。从五岁开始,舒伯特就随父亲开始学习,六岁时开始进入学校上课,他的音乐的启蒙也从那时开始。父亲教导他小提琴的基础,当他七岁时,师从霍尔泽教堂的乐队长-- 迈克尔·霍尔泽,学习音乐。可是霍尔泽根本教不了他,要教的内容他早就会了。所以上课的内容变成了聊天,或者经常就是霍尔泽目瞪口呆地看着舒伯特,吃惊的说不出话来。小舒伯特从一名学徒工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那个学徒工曾带他去临近的一个钢琴仓库,给他以比他贫穷的家庭所能给予的更好的乐器练习机会。他的早年教育更显不足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在那个年代,一个作曲家如果自己不是一个在公众面前的出色的演奏家,那他成名的机会几乎微乎其微。这样看来,他童年的音乐启蒙教育是不够他踏上音乐家之路的。1808年8月,他考进了皇家神学寄宿学校,并在皇家教堂童声合唱团里唱歌。在那里舒伯特开始接触了莫扎特的序曲和交响曲。正是大量不断的接触各种各样的曲谱,以及经常去歌剧院听歌剧,舒伯特开始为他的后来的音乐造诣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他的天赋引起了当时顶级作曲家安东尼奥·萨列里的注意,萨列里决定教授他作曲和音乐理论。舒伯特早期的室内乐很有特点,后来人们知道他家在周日和节假日经常演练弦乐四重奏,他的两个兄弟拉小提琴,他父亲大提琴,舒伯特自己拉中提琴。这正是他后来为之谱曲的业余合唱的雏形。他在寄宿学校后来的时光里,又陆续写了很多室内乐,几首歌曲,一些钢琴曲片断,一首Kyrie (D.31)和Salve Regina (D.27),一首风琴octet(D.72/72a) - 据说是悼念他1812年去世的母亲。一首cantata (D.110), words and music, for his fathers name-day in 1813, 和他的毕业作品 - 生命(life),他的第一首交响曲(D.82)。在1813年底他离开了寄宿学校,同时为了避免服役便去了他父亲的学校作为底班的教师。此时他的父亲也与一位来自近郊 Gumpendorf 丝绸商人的女儿Anna Kleyenboeck再婚。其后的两年里年轻的舒伯特忍受着繁杂的工作,他倒也游刃有余。尤其是萨列里一直对他单独教授作曲。可以说萨列里是教他时间最长也是对他最有影响的老师。因为萨列里是头一个将Biedermeier(指1815-1848)风格溶入维也纳教堂音乐的作曲家,所以舒伯特早期作品有他老师的教堂音乐的特点就不足为奇了。另外萨列里用多种语言写了大量歌曲,这也对舒伯特早期大量出产歌曲给出了解释。他的第一部歌剧-- Des Teufels Lustschloss (D.84) -- 和F大调第一部弥撒曲(D.105) -- 都作于1814年, 同年他还写了三部弦乐四重奏,第一首交响曲no.2 in B-flat major (D.125)和17首歌曲,其中包括经典的Der Taucher(D.77/111) 和 Gretchen am Spinnrade (D.118, published as Op.2)。但这些和1815年的作品数量比,就逊色了。在1815年,尽管有教课的工作,还要找萨列里上课,以及生活的很多杂事,他的产量高得让人难以置信。降B大调第二交响曲(D.125) 完成了,紧接着第三号D大调(D.200)。他又写了两首弥萨曲,第一首仅用了六天。三首歌剧Der vierjährige Posten (D.190), Fernando (D.220) 和Claudine von Villabella (D.239)-- 另外两首, Adrast (D.137) 和 Die Freunde von Salamanka (D.326), 没有完成。另外还有一部弦乐四重奏,四部奏鸣曲,及零散的钢琴曲,以及146 首歌曲。有些歌曲还很长。他光10月15日写了8首歌,10月19日7首。1814年12月舒伯特结识了诗人Johann Mayrhofer: 由于舒伯特的性格,他们的友谊很快发展至亲密无间。他俩的脾气不一样,舒伯特率直,开放,阳光,Mayrhofer忧郁,沉默寡言,将人生看作对人的忍耐力的考验。他们的友谊,对舒伯特后来的帮助是多方面。1823 年舒伯特完成了第一个为Wilhelm Müller的诗歌创作的歌曲集“快乐的磨坊女”(Die schöne Müllerin), D. 795, . 这部作品以及后来的“冬季之旅“(Winterreise) D. 911, 被广泛地认为是舒伯特歌曲作品的巅峰之作。1824年舒伯特写了壮丽的Octet in F (D.803), "A Sketch for a Grand Symphony"; 当年夏天他重返?eliezovce, 在那里他被匈牙利的当地语言特色深深吸引,而写成了Divertissement a lHongroise (D.818)和String Quartet in A minor (D.804)。舒伯特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伯爵夫人,他当时的学生Caroline Esterhazy。无论后人如何评价这段罗曼史,在历史上都无从查证。前几年的事业的低潮在1825年终于有了转折。舒伯特的作品源源不断被出版,经济上的压力有所缓和。舒伯特当年夏天在上奥地利度过愉快的假期,被当地人狂热追捧。正是在这次旅行中舒伯特创作了歌曲集"Songs from Sir Walter Scott",其中包含了著名的“Ellens dritter Gesang”, D.839, 也就是当代人们熟悉的“Ave Maria”。从1826年到1828年舒伯特除了在1827年去过一次格拉茨,一直呆在维也纳。回忆这三年的时光,好像除了作曲外鲜有故事发生。1826年他把一部交响曲献给音乐家之友协会而拿到了报酬。在1828年春天他第一次也是一生仅有的一次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好评如潮。但他那些作品就象一部自传。“死亡与少女” (D.810)写于1825-1826冬天,并于1826年1月25日首演。这年晚些时候“Rondeau brilliant”问世。1827年舒伯特完成歌曲集“冬天之旅” (D.911), 以及两首钢琴三重奏(B flat, D.898; and E flat, D.929)。

1828年,对于舒伯特来说,既是结束,也是开始。这一年中产生的所有重要作品,都体现出了艺术家本人对于死亡——不仅是肉体生命的终结,也意味着一切希望破灭和面临精神生活最深刻的危机——的态度。

旧风格的词汇依然存在,但现在被赋予了全新的所指。古典主义的乐观精神和自主意识完全消失了,代之以无法抑制的神秘与伤感。

在绝对的死亡宿命已经无法逃避之后,在舒伯特尽情地通过音乐表现了死亡景象之后,他的最晚期作品呈现出相当奇特而动人的情形:越来越多高度原创性的音乐形象以一种即兴般的冲动涌现出来。这些形象,犹如夏多布里昂的《墓中回忆录》一样,成为他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的正式告白。 在他的创作旺盛时期,他的健康恶化。自从1822年起,舒伯特就在和梅毒作斗争. 尽管有人提出其它的病因,最终的病症很可能是伤寒症;他晚期的病状与汞中毒的病状相似,而汞恰恰是19世纪早期被用来治疗梅毒的药物;无论如何,没有足够的证据来作出确定的诊断。

他于1828年11月19日死于维也纳,哥哥费迪南德的公寓里,卒年31岁。根据他的要求,死后被葬在其崇拜了一生的偶像贝多芬的墓边。

1888年,舒伯特以及贝多芬的坟墓被迁到了维也纳中央公墓,与小约翰·施特劳斯以及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墓为邻。1872年,弗兰克·舒伯特的纪念碑在维也纳的中央公园被建立起来。 舒伯特思路敏捷,有人形容他的歌曲是“流出来”的。曾有这么一件事:一天,舒伯特与朋友到维也纳郊外散步,走进一家小酒馆,见到桌上有一本莎士比亚的诗集,便拿起来朗读。忽然他问道:“很好的旋律出来了,没有五线纸怎么办?”朋友们立即将桌上的菜单翻过来划了五条线递给他。这时舒伯特仿佛听不到周围的喧闹,一口气写成了一首歌曲,便是著名的《听!听!云雀》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接时期。他的交响乐风格继承的是古典主义的传统,但他的艺术歌曲和钢琴作品却完全是浪漫主义的。他绝妙的抒情性使李斯特称他为“前所未有的最富诗意的音乐家”。舒伯特在传统的室内乐中注入了自己的精神特性。他的室内乐作品都带有真正的舒柏特的印记,它们也是维也纳古典主义的最后一批作品。而在“即兴曲”和“音乐瞬间”中,舒柏特使钢琴唱出了新的抒情风格。它们的随想性、自发性和意料不到的魅力都成了浪漫主义的要素。舒伯特最广为流传的是他的六百多首歌曲。这些歌曲都是从诗的内心情感中直接产生出来的,没有人能胜过他那洋溢的才华和清新的情感。钢琴伴奏也产生了特殊的效果:用一两个小节描绘出潺潺小溪,街头艺人破旧的手摇风琴,或是“天堂门前”的云雀。谈到舒柏特的歌曲,可以引用舒曼对《C大调交响曲》的评论:“这种音乐把我们引入一种境地,使我们忘却了以前曾有过的东西。”

舒伯特将艺术歌曲的形式充分挖掘,使它成为极富表现力的完美形式,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以及施特劳斯和 *** ,包括瓦格纳的歌曲,都是沿着舒伯特所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行。

舒伯特的600多首歌曲中,歌词选自歌德的诗有67首、席勒的诗41首。并且所选择的诗词内容广泛,有热爱大自然的《致春天》,有赞美艺术和爱情的《致音乐》,有表达内心苦闷、悲凄孤独的情景《幻影》,还有虔诚地祈祷上苍《圣母颂》。歌曲形式通常分为三类:分节歌、通体歌、变化分节歌。分节歌是传统的德国常用艺术形式,也是奥地利民歌最普遍的形式,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不太典型,早期的《野玫瑰》属于这种类型。通体歌的类型,是指没有重复性的长大的音乐材料,紧随歌词从头至尾一管到底的形式,最典型的可举《魔王》。变化分节歌是舒伯特最常用的,当时德奥作曲家意识到舒伯特的成就远远超出了这些经验。另外,舒伯特将“声乐套曲”的形式大大向前推进。舒伯特用最小巧的歌曲形式抒发出最深沉的情感体验,表现手段如同结构原则那样服从于诗词的多样性,旋律有时像民歌般简单朴素,有时更像诗词的朗诵,和声具有 *** 或细腻的表现力,不同调的音或 *** 彼此混用,突出诗句情绪的骤然变化。钢琴伴奏的织体,在他的歌曲里起到非比寻常的作用,它不仅烘托情景和气氛,并与声乐部融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歌曲旋律永远散发着亲切、单纯、敏感的气息,容易激动又稍带些忧郁感伤的色调,他对和声调性的大胆使用,赋予节奏型织体以表情的意味,追求音色细腻的差别。《圣母颂》 ,是他在1825年根据英国诗人瓦尔特·司各特的叙事长诗《湖边夫人》中的《爱伦之歌》谱写而成。

歌曲抒发了叙事诗主人少女爱伦祈求圣母饶恕其父罪行的纯真感情。歌曲采用分节歌形式,曲调柔美委婉、纯净朴实,音乐表情细腻丰满,表现了作者对真善美的向往。由于这首歌曲的艺术魅力,后人将其改编成器乐曲演奏,又以小提琴独奏及弦乐演奏主旋律、竖琴伴奏的谱本流传较广。歌曲开始的前奏,采用了六连音的分解 *** 造成一种感情上的起伏。歌曲旋律优美、舒展、动人,感情委婉、真挚、感人至深,歌曲里的临时变化音、装饰音和三连音运用得特别巧妙,恰到好处,使歌曲新颖不俗,独具魅力。当歌曲唱到第八小节,出现了感情的 *** ,然后逐渐平静下来,轻声呼唤圣母的名字。最后,全曲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小夜曲》舒伯特于1828年他逝世前数月完成这首小夜曲。

原为作者声乐套曲《天鹅之歌》的第四首,由维也纳音乐出版家哈斯林格题名,意借天鹅临死才放喉歌唱之说,暗示这一套曲为作者绝笔。《小夜曲》是作者根据诗人莱尔斯塔勃的诗所作,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曲。这首《小夜曲》由于旋律优美、动听,也被改编成器乐曲演奏,广受人们喜爱。歌曲结构为二部曲式,大小调交替发展。第一段d小调旋律轻盈婉转,情绪柔和明朗,模仿吉它的伴奏,表现了一位青年向心爱的姑娘倾诉爱慕之情。第一段歌词是对四周幽静环境的描绘。接着是8小节抒情而安谧的间奏。第二段中部转D大调,运用了变化音,调性的变化使感情变得激动,形成全曲 *** 。尾声的旋律和节奏加入了新的因素。随着以D大调为主,带有大小调综合倾向的结束句由强渐弱,表现了爱情的歌声在优美恬静的夜色中渐渐远去。《摇篮曲》 从它写出来那天起,直到今天还被世界各国的母亲们和歌唱家们传唱着。如舒伯特创作这首动人的歌曲时,还有这样一段故事:那时的舒伯特生活很贫苦。有一天晚上,他没有吃饭,饿着肚子在街上徘徊,希望能碰见一个熟人,借点钱好充饥。但好久也没有碰到熟人。这时他走到一家豪华的酒店门前,他走了进去,在一张桌子前坐下,他忽然发现饭桌上有一张旧报纸,舒伯特就拿起翻看着。他见上面有一首小诗:“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双手轻轻摇着你,……”这首朴素、动人的诗,打动了作曲家的心灵,他眼前出现了慈爱的母亲的形象。是呀,在那宁静的夜晚,母亲轻轻地拍着孩子,哼唱着摇篮曲,银色的月光透过窗子照在母子的身上,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呀……,舒伯特再也抑制不住自己,于是,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拿出一支铅笔,一面哼唱着,一面急速地谱写着。舒伯特写好后,把歌曲交给了饭店的老板,老板虽然不懂音乐,但觉得这首曲子那么好听,那么优美,便给了舒伯特一盆土豆烧牛肉。舒伯特在贫困中,以美好的心灵为母亲和孩子们写下了这首甜美的歌曲,这首《摇篮曲》很快在世界各地传唱开了,而它的作者舒伯特却在贫困中死去了……摇篮曲不仅仅是音乐方面的一种重要的音乐形式,而且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手段。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在母亲的怀抱中听母亲哼唱着摇篮曲长大。母亲通过摇篮曲,把人生的哲理,未来的希望以及母亲的爱,深深地埋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灵里。这些哲理和希望如同种子,随着孩子的成长,在他们的心灵中开花、结果,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母亲们,不要忽视一首短短的摇篮曲,它会影响你的孩子——祖国未来花朵的一生。交响曲作品作于1822年,时值舒伯特25岁,但直到43年后乐谱才被发现,并于1865年首次公演。本交响曲唯有第一、第二两乐章拥有完整的曲谱,第三乐章只有九小节改编为管弦乐曲,其它部分仍停留在钢琴曲谱的形态,第四乐章则连草稿都没有。但第一、第二两个乐章无论在形式上或感情处理上,都能搭配得天衣无缝,整个内容至此已表达得十分完整,再加任何诙谐曲乐章或终乐章,均有画蛇添足的感觉。所以,此曲在形式上虽然未完成,但实际上是完整无缺的,并因此而显得结构新颖,这恐怕是作者始料不及的。此曲不仅是舒伯特交响曲中最杰出的作品,也是浪漫音乐的一部绝世佳作。它抒发了作者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忧伤情绪充满了整个乐曲。透明清纯、优美丰富的旋律,不加装饰和声和音色,这种作曲手法非常新鲜,这是此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的重要原因。本曲未完成而终,这为它增添了许多穿凿附会的谣言传说,甚至有人将它杜撰成故事,拍成电影。如此一来,此曲更是家喻户晓。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b小调,3/4拍,比较简单的奏鸣曲形式。曲初由低音弦奏出富有暗示性的旋律(片段1),名指挥家温加纳形容为"好像是来自地底世界的声音"。这段旋律,在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中都担任重要的角色。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E大调,3/8拍。整个乐章行如流水,布局和发展都舒缓自然。这一乐章的主题十分出名,是一个旋律优美的典雅主题(片段2),由第一小提琴呈现,把听众带入了一个宁静而充满幻想的意境。“伟大”交响曲 舒伯特于1825年开始写作《第九交响曲》,并在1828年3月完稿。他原本希望此曲能由维也纳的“音乐之友协会”(Gesellschaft der Musikfreunde)演出,但是该协会认为作品太长也太难。同一年稍晚,舒伯特去世后,此曲手稿留给舒伯特的兄长费尔迪南(Ferdinand),直到1839年才在舒曼的安排协助下,由莱比锡布业大厅管弦乐团首演此作品。虽然发表稍迟,然而舒伯特的《第九交响曲》却是十九世纪最重要的乐曲之一,不仅对舒曼本人有强烈影响,亦对勃拉姆斯略起作用,并以其设计构思之广——如舒曼所说是“像天堂一般长”——大胆地为布鲁克纳与 *** 指出了一条明路。在未完成的《第八交响曲》中,率先使用的许多风格与形式上的处理方式,都再度出现于此曲中。但是两首交响曲最关键的创作观念并不相同;在第九中,舒伯特克制了延长旋律的冲动,而改以简洁有力、可塑性极高的主题,作为各乐章里的基调。全曲四个乐章的管弦乐独特色彩,精致得令人惊叹。如同《未完成交响曲》,舒伯特将温暖、灿烂的木管及铜管色彩铺陈于弦乐之上,使此曲固守在浪漫派的音域中。此外,他运用这些乐器的独奏能力也同样重要——双法国号温柔地齐奏出乐曲开端高贵的鼓号曲;双簧管亦是抒情地和着弦乐的伴奏,像远处的一支小号,吹奏出行板乐章的第一主题。该曲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节奏活力充沛,以及两组特殊的基本节奏——附点四分音符后接八分音符,以及三连音——在乐曲的进行中逐渐加强。这两种节奏,加上由法国号最先吹出的一个持续的四音符装饰音,变成终乐章的构成要素,正因为节奏素材的力道十足,庞大漫长的终乐章才能够像炮弹一般推进。舒伯特晚期作品中的诗意与想象,在此曲达到巅峰,行板乐章里至少有一个值得一提:再现部来临时,舒伯特以长号、木管及弦乐(均为最弱音)奏出圣咏般的模式,两支法国号轻柔地反复吹奏着高音G。法国号音符间的音程中,弦乐释放出沉静而缓慢变化的和声——首先是大提琴与低音大提琴,接着是中提琴和小提琴,渐渐增强,最后弦乐与法国号一起奏出乐章本调a小调。这个片段充分地展现了作曲家的天赋——后来更不只一次地回响在舒曼与勃拉姆斯的音乐中。五重奏

舒伯特这首A大调五重奏与通常的钢琴五重奏不同,不是那种钢琴加弦乐四重奏的标准形式,而是钢琴与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这样四件弦乐器的组合,亦即比标准形式少了第二小提琴,而以低音提琴取代。再者,这首曲子有五个乐章,这一点也与众不同。因为第四乐章是采用舒伯特本人的歌曲《鳟鱼》的旋律而作主题与变奏,所以此曲俗称《鳟鱼五重奏》。毫无疑问,这绝对是舒伯特最美妙动听的室内乐佳作,甚至也是钢琴室内乐这个门类的一顶桂冠。整个基调是浪漫而愉快的,情怀坦荡,自由自在,而且始终充满了歌唱性。第四乐章不用说了,歌曲《鳟鱼》的旋律你应该是很熟悉的,或许还会唱呢。即使是有点激动不安的第三乐章,也是歌唱性很强,还偷空来两句温柔的,带点安抚性的。A大调通常都比较爽朗,而舒伯特此曲又特别流畅。在钢琴与弦乐器,以及大小各提琴之间的轮番歌唱中,年轻的舒伯特想必是自己也深深陶醉进去了。此曲乃舒伯特与其好友、男中音歌唱家佛格尔在北奥地利旅行时,受到博文加纳热情款待,因此而受博文加纳委托而作,首演于博文加纳府邸。其5个乐章为:1.活泼的快板,A大调,古典奏鸣曲式。开头以钢琴弹奏三连音音型,起连接全曲的作用。先是第一主题的呈示与发展,然后经过部形成E大调,钢琴弹出第二主题,小提琴反复后进入呈示部小结尾。发展部在以附点4分音符及8分音符进行的新节奏伴奏下,小提琴以C大调奏第一主题,展开幻想追逐。再现部第一主题发展音型以D大调由钢琴再现,通过短小的尾奏而结束。2.行板,F大调,由3个抒情的旋律组成。第一旋律为F大调,第二旋律为升F小调,第三旋律为D大调。然后第一旋律以降A大调,第二旋律为A小调,第三旋律为F大调重现,为巴赫、莫扎特的传统。3.谐谑曲,急极,A大调,复合三段体。以弦乐与钢琴对答,再构成赋格。4.小行板,D大调,主题与6段变奏。主题为歌曲《鳟鱼》,先以第一小提琴奏主题,弦乐陪衬。第一变奏把旋律分配给钢琴,弦乐琶音为衬托。第二变奏中提琴主奏,小提琴衬托,旋律移到低音提琴,钢琴奏复杂的快速经过句。第四变奏转调到三连音节奏,第五变奏也有转调,第六变奏和结尾使用原歌曲伴奏中钢琴的波浪音型。5.快板,A大调,不完全的奏鸣曲式,其中流露着匈牙利色彩。

他,所有最出色的作曲家中最早去世的,32岁不到就演完生命的闹剧,比莫扎特还年轻。所有人都称他为“歌曲之王”,这是一个十分错误的正确说法。无疑,他是世界历史最伟大、独一无二的歌曲作曲家,即使加上流行音乐,这个结论也是绝对成立的。他17岁所写的东西,例如“魔王”,就成了全世界写歌曲的人的噩梦,至今无人超越。

有了他,艺术歌曲才成为能和交响乐、室内乐平起平坐的音乐形式。一首好的艺术歌曲,绝对比一首垃圾交响乐有着更大的价值,就像王维的二十个字,比绝大多数人的长篇都有价值得多。

但他绝对不只是一个歌曲作曲家,在他完成所有创造的年龄,贝多芬连“英雄”的影子都没看到,不要说“命运”“田园”“合唱”了。而他,留下了贝多芬之后最好的弦乐四重奏、最好的钢琴奏鸣曲、最好的交响乐,还有一部历史上最好的C大调五重奏,像“鳟鱼”之类的,只能算他一般化的作品了。他,在生命的最后三个月,完成了一部半的交响乐,三部钢琴奏鸣曲、还有最伟大的C大调五重奏,当然还包括一部声乐套曲以及弥撒等,其他人三生都不可能达到的高度,他,三个月就完成了。而前面,他还留下了1000多部的作品,都是最优秀的作品。

舒曼,德国历史上最好作曲家之一,曾动情地说,他只对星星呼唤这个人的名字,而一百多年后,依然听到星星动情地呼唤,呼唤着他的名字:Franz Schubert。-

后人笔下的舒伯特通常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天才,他的作品未能得到广大观众的重视。确实,舒伯特的伟大作品 – 如交响乐 – 并未产生重要的影响,歌剧也没有突破。造成这个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自己并未如莫扎特和贝多芬那样积极主动地设法在公众场合展现自己。直到1827年才在朋友们的劝说下开了个人音乐会,而且取得巨大成功。另一方面舒伯特却又名声在外。特别是Vogl作为歌唱家不遗余力地演唱他的作品。在他去世前,出版商们已经对他的作品感兴趣。在他生前已经有大约100首作品被出版 – 这个数字与他的总共600首歌曲比起来只是很小一部分,但和当时的许多其它作曲家相比,已经很多了。在舒伯特去世后数年里Diabelli有出版了许多歌曲,当然到他的交响乐,弥撒曲和歌剧都陆续出版,又经过了若干年。

舒曼有一次在维也纳拜访了他的哥哥费迪南。费迪南给他看了几首舒伯特的遗作。舒曼当即看中了Große Sinfonie in C-Dur并决定让它重见天日。1839年3月21号这部作品在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的指挥下在莱比锡首演。作品未完成的交响曲终于在1865年在Johann von Herbeck指挥下首演。尽管英年早逝,舒伯特对当时音乐的许多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与贝多芬一起被音乐界称为德语国家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他不但继承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传统,并在其基础上开创了歌曲音乐的先河,从而奠定了他浪漫主义音乐鼻祖的地位,并为后来的作曲家如门德尔松和舒曼,以及再后来的Hugo Wolf和Skrjabin所发扬光大。在十九世纪他以艺术歌曲的创始人闻名于世,而在二十世纪他在器乐的贡献也逐渐被人们认可。可惜在歌剧上的影响有限,主要是因为歌词的晦涩难懂和乏味,从而使作品的水准大打折扣。当代经常有以舒伯特圈子为名的纪念音乐会举行。最著名的当属于1976年在Hohenems创立的舒伯特圈子,自2001年起每年夏天在 Schwarzenberg和Hohenems举行为数众多的歌曲和室内乐音乐会。1928年舒伯特逝世100周年为舒伯特年,在奥地利各地举行了很多纪念活动。无数的纪念碑,纪念树在城市和乡村被树立起来。上面大多数刻着“纪念德语歌曲之王弗朗茨·舒伯特”。舒伯特的作品“德语弥撒”是至今在奥地利地区流传最为广泛的弥撒曲。

资料参考:

奥地利舒伯特https://mp.weixin.qq.com/s/GtJMaUYDR9AfRsfRJLLlxg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系列(早期代表)【一】奥地利舒伯特 舒伯特 | 悲戚匆匆冬之旅

更多舒伯特是艺术歌曲之王还是歌曲之王(列举舒伯特六首艺术歌曲)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