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龙在哪个朝代出现的(古代龙的样子),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龙在哪个朝代出现的(古代龙的样子)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龙在哪个朝代出现的(古代龙的样子)

来源:洛阳网 2021.11.23 08:41

核心提示:

在文字记载出现以前,上古史是与神话传说纠缠在一起的: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女娲补天……溯源华夏文明,这也是一座座绕不过去的“高山”。

在文字记载出现以前,上古史是与神话传说纠缠在一起的: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女娲补天……溯源华夏文明,这也是一座座绕不过去的“高山”。

对上古史的解读,见仁见智。作为“最早的中国”,洛阳与这些神话有着怎样的渊源?

苍龙星象与龙

  龙是什么?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龙,麟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尽管许慎讲得很详细,但对今人来说,想把这个问号拉直并不容易。人们常说“神龙见首不见尾”,毕竟,真正见过龙的人又在哪里?

神话传说中的龙,我们无缘得见。不过,人们从未停下探究的脚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龙的原型是原始历法中的苍龙星象,而非一种变幻莫测的神异动物。

上古时期,华夏先民曾长期使用龙星纪时制度,通过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划分四季,指导农时。在这种原始历法中,天上的群星被划为四象二十八宿,其中,角、亢、氐(dī)、房、心、尾、箕七宿就组成了东方苍龙星象。

自春至夏,苍龙七宿依次上升,横亘于东南方的夜空,形成一条巨龙。巨龙中的心宿又称大火星,它在春天的黄昏从东方升起,夏天高悬于南方夜空,秋天向西方坠落,冬天隐入北方不见。由于它从初升到隐没正好对应一个农时周期,因此最受古人关注。

大火星作为农时标志的星宿,古人也称其为大辰。如《尔雅·释天》中说:“大火谓之大辰。”随着时间推移,与心宿相邻的房宿、尾宿等也被视为大辰,后来大辰又包括了整个苍龙星象。

  龙星周天运行,依次经过东、南、西、北四方,正与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时对应。这种写在天上的“历书”,今天人们也许难以读懂,但对古人来说,读懂这些是必备技能,就和穿衣吃饭一样普通。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学者,他在《日知录》中就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无论农夫还是戍卒,都知道“七月流火”“三星在天”,就连儿童唱的歌谣,其中也少不了“龙尾伏辰”之类的常识。

明白了龙星的运行规律,再看《说文解字》中对龙的解释,也许你会恍然大悟:“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龙,不是龙星又是什么呢?

在《中国天文考古学》一书中,学者冯时也认为,甲骨文中的“龙”字,就是将苍龙七宿连起来的模样。龙的原型来自苍龙星象,这是又一例证。

伏羲八卦与龙

  传说中,龙入地则为蛇,蛇升天则成龙。伏羲人首蛇身,且以龙星纪年,可见他与龙有着不解之缘。

作为人文始祖,伏羲的重要功绩之一就是创制八卦。相传他在位时,有龙马从今孟津境内的黄河中“负图而出”,他依河图而画八卦,后来才有了《周易》。

  今天,人们熟悉《周易·乾》中的“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等说法,但较早关注乾卦与龙星周天运行之间关系的,是民国学者闻一多。

史料记载,伏羲始作八卦时,“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他仰观天象,具体观测的是什么呢?应该是苍龙星象。因此,在闻一多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乾卦中“龙”的本义,指的就是天上的苍龙星象。

比如,九二“见龙在田”,就是春分后的黄昏,龙角从东方地平线升起,“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也由此而来;九四“或跃在渊”,就是春夏之交的黄昏,苍龙整体从东南方腾跃而上;九五“飞龙在天”,就是夏至时的黄昏,苍龙高悬于南方夜空;上九“亢龙有悔”,就是夏秋之交的黄昏,苍龙向西方并开始下行;初九“潜龙勿用”,则是到了冬日黄昏,苍龙已在北方隐没不见。

  伏羲与龙关系密切,他与女娲蛇尾交缠的形象,也与后来常见的交龙颇为相似。

在《伏羲考》一书中,闻一多认为古人常使用的交龙形象,可能就源自伏羲与女娲的故事。

他说,所谓交龙,即二龙相交。《周礼》中有“交龙为旂(qí)”的记载,《释名》中解释说:“旂,倚也,画作两龙相依倚。”今天,人们也把旂当作旗。无论周天子还是诸侯的旗,上面都画有交龙,一首向上,一首向下,用来代表日月,也作为彰显地位的标志。

在《史记·封禅书》中,司马迁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三代即夏、商、周,那么在周之前,夏、商两代也用龙旗吗?答案是肯定的。

夏王朝与龙

  夏、商、周三代的龙旗,有的画有交龙,有的则绘有龙星。如《礼记》中记载,天子郊祀祭天时,旗上“龙章而设日月,以象天也”,这里的龙章即龙星图案。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王朝与龙的关系十分密切。比如,在神话传说中,夏王朝的奠基人大禹就有龙的属性,和黄帝一样都是“黄龙体”。战国时期,屈原在《天问》中写道:“应龙何画?河海何历?”东 *** 王逸在注释中说,相传大禹治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其实,这神龙指的就是大禹自己。

  夏启是大禹之子,《山海经》中说他“乘两龙”,可见不是等闲之辈。夏帝孔甲在位时,甚至还有驯龙和吃龙肉的记载,并留下了“刘累御龙”的典故。

当然,除了这些虚实难辨的记载,人们要了解夏王朝和龙,还离不开夏都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

这件绿松石龙形器被誉为“超级国宝”,出土时龙头朝西北,龙尾向东南,腰间有铜铃,铜铃表面有红色印痕。它被墓主人拥在怀中,这也使人想起了象征地位的龙旗。《诗经·周颂》中称:“龙旗阳阳,和铃央央。”绿松石龙形器究竟在向世人传递什么信息?

古人云:“禹建寅,宗伏羲。”伏羲人首蛇身,绿松石龙形器也符合这个特征。更有学者发现,这是一条卷尾龙,与苍龙七宿连线后的形状相同,也就是说,它代表着某一时段的苍龙星象。

“神都俗人”杨官朋专注于上古史研究,自然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他认真推算后提出,这件绿松石龙形器代表的是“飞龙在天”,即夏至前后的苍龙星象。换句话说,墓主人将其拥在怀中,说不定就是表示“有夏”。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仿照华胥生伏羲的故事,将自己比作龙种,从此人间帝王便成了“真龙天子”。后来,龙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它高贵、勇敢且充满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全体“龙的传人”的骄傲。(首席记者 张广英)

更多龙在哪个朝代出现的(古代龙的样子)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