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铁拳诞生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为了应对苏联的钢铁洪流,计划研发一款用于步兵携带进行反坦克使用的单兵武器,当时苏联配备的T-34坦克势如破竹,在德国军队中出现了T-34危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的德国陆军武器办公室(HWA)在1942年5月提出了作战小分队反坦克武器计划,这个计划的最终产物就是本期武器大讲堂的主角-德国铁拳反坦克火箭弹。
战争末期的单兵利器
德国铁拳反坦克火箭弹发展于1942年,当时德国陆军发现现有的步兵携行反装甲武器已无力对抗敌军装甲部队,尤其是在1941年6月执行入侵苏联战略后,这种无力的状况更加严重。
当时的苏联具有年产上万辆T-34坦克的实力,因此德国陆军深受苏联陆地钢铁洪流的困扰,急需一款能由步兵携带的轻型反坦克武器,于是很快的向本土军工厂发布了新型反坦克武器的需求。
在1942年11月要求HASAG开发一款发射破甲榴弹的无后座力炮,这家公司在现有的反坦克武器基础上进行研发,并很快的就提交了方案,而具体的研发过程和方案情况目前已经无法考究。
因为在1945年4月,美军即将攻入莱比锡的时候,雨果暨阿佛烈·施奈德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与他的妻子在总部大楼引爆炸弹自杀,该公司的部分档案因而被焚毁,所以这款铁拳系列反坦克火箭弹的研发纪录也大都损毁。
目前的纪录是早期该公司的武器研发部主任海因里希·兰格威勒博士率领其研发小组基于无后坐力炮原理研发出一款小型的版本,该版本名称叫做FP 42,FP是德语拳弹Faustpatrone的缩写,这个版本也有个外号叫做“小葛丽特”(Gretchen)。
当时进行测试的时候发现这种武器操作不便,瞄准更是困难,尤其是发射的时候尾焰会灼烧持握的手掌,因此必须得戴上手套操作,曾在1943年初送往东线进行实战测试,结果当时的前线士兵非常不认可这种新武器,当时在送往前线测试之前,设计师海因里希·兰格威勒博士已经在测试试验中发现不足,于是在1942年12月就提出了一些修改需求,这个需求是整个发射器的长度不可以超过1米、发射管上需要有瞄准表尺、发射按钮要放在瞄准表尺后方和战斗部加装折叠尾翼等改进需求。
在1943年初重新设计出一种射后即丢的无后座力破甲榴弹发射器,这个发射器就是后来服役的铁拳反坦克火箭的原型,被称为30式小型拳弹(Faustpatrone Klein 30),后续也优化出不少版本,在名称上统称为拳弹(Faustpatrone)。
在经过测试优化之后的1943年7月,经过军方的测试评估,开始正式进入量产阶段,量产的版本被重新命名为30式铁拳(Panzerfaust 30),服役后正式定型为铁拳系列(Panzerfaust),这便是铁拳反坦克火箭弹的发展历程。
量产服役的铁拳反坦克火箭弹在1943年8月送达东线进行实战测试,当时的士兵们发现铁拳的构造简单轻巧,威力却大到足以击毁苏联的重型坦克,因此没过多久就受到基层士兵的赞赏。
该发射器整体由低等钢材制成的身管、瞄准表尺、发射装置、保险和战斗部组成,因为服役之后又进行了升级,陆续升级出了不同射程的版本,例如射程达到60米的铁拳60、射程达到100米的铁拳100、射程达到150米的铁拳150和还未量产的铁拳250,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原理,我们以铁拳最初始的版本铁拳30为例进行详解尺寸。
铁拳30发射器部分长度为809毫米,管内直径为33mm,在两端都开口,基本上与之前我们介绍的现代RPG和AT4反坦克火箭筒的无后坐力炮原理差不多。
同时为了防止尾焰灼伤后方的人员,一般会在身管的尾部上方用红色德语:Achtung! Feuerstrahl(注意!火焰喷气!)标注警告字样。
在尾喷口会在出厂的时候使用一个硬纸制成的盖子盖住封口,不过一般运到战场上的时候士兵都会把它拆掉,不拆掉也没关系,在发射的时候这个防尘盖会被尾喷的气流炸掉。
发射管内部装填有黑色的发射药,其中铁拳30版本的推进剂装药量为54g、铁拳60为134g、铁拳100则为190g,不同的发射药装药量能带来不同的射程。
在发射管的前部焊接有一个距离表尺,这个标尺是采用钢片冲压成形的,以射程60米的铁拳60表尺为例,上面开有是哪个不同大小的觇孔,并在下方分别标注距离数字,从上到下分别对应的是80米、60米和30米。
其开孔并不是一个小圆孔,而是一个方形的开孔搭配下方的一个凹点,其实在这个凹点才是瞄准点,上方的方框是为了观察目标使用的。
从瞄准的设计可以看出铁拳反坦克火箭筒并未设计准星,瞄准的时候是通过观景窗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方框观察目标,然后将战斗部的弹头抬高,通过弹头的上缘和凹点对准进行瞄准目标。
标尺一般情况下是朝向前方收起,使用保险针固定住,在拉出保险针之后就可以弹起瞄准了,不过此时还无法射击,因为标尺后部的按压式扳机设计了一个额外的保险,这个保险叫做射击安全栓。
在标尺没有打开的情况下这个安全栓是推不动的,只有在标尺打开的情况下,这个安全栓才可以向前推到定位点,这个时候扳机才可以按压击发,相当于是二次保险的意思,这些基本上就是发射系统的组成了。
在战斗部的设计上,整体分成头部罩、固定环及爆炸主体、内部装药、引信、点火器、定向尾翼、木棒和尾部罩。
在战斗部表面漆装有说明书,包括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和瞄准方式都有说明,方便在战场上没有经验的士兵快速上手使用。
其内部的装药根据不同的型号有不同的量,其中铁拳30、60和100的装药量为800克50%TNT:50%RDX混合药、铁拳150的则为900g,战斗部的装药采用倒锥形的方式安装,也就是常说的锥空装药,这种装药方式会在弹头前部留有中空的部分,我们在第598期介绍日本二战时期使用的自杀式反战车刺雷也讲过一样的设计,这里就不过多阐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看我们往期的视频。
在发射药的后部是引信和点火器的结构,一般在运输的时候,弹头内是没有装入引信的,只有在使用前才插入使用,弹头的尾部设计有四片定向尾翼,这个尾翼采用高弹性薄钢片制成,平时是收起来的,在发射之后,炮弹离开发射管口时尾翼就会自动撑开,可以让弹头实现旋转,从而稳定炮弹的飞行路线提升精度,其战斗部的破甲原理跟后来的日本反战车刺雷战斗部原理差不太多。
当时铁拳反坦克火箭弹的战斗部可以击穿倾斜30度140~220毫米厚度的轧压均质装甲,不同的型号有不同的初速速度和射程,其中铁拳30型战斗部初速度为30米/秒、有效射程30米、破甲深度为140mm轧压均质钢装甲。
铁拳60型初速度为45米/秒、有效射程60米、破甲深度为200mm,后来的铁拳100型初速度为60米/秒、有效射程100米、破甲深度为220 mm轧压均质钢装甲,在当时基本上可以对付大部分主流的坦克。
在发射的时候,需要以手臂夹在腋下发射或者是肩抗发射,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射手被尾焰烫伤或烧伤,而发射完毕之后,发射管就可以直接抛弃不用了,可以说铁拳反坦克火箭筒是世界上第一款单次使用的反装甲武器。
当时研发出来之后,广泛地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当时的德军士兵经常躲藏在灌木丛或者是沟壕中袭击经过的坦克装甲车辆,二战中击毁了数百辆苏联的T-34系列坦克,而美军的谢尔曼坦克更是不计其数。
根据目前的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初始的小型铁拳30量产超过150万挺,其他的型号量产660万挺,铁拳150也有接近10万挺被生产出来,因此二战中的铁拳系列反坦克火箭筒产量超过了800万,深刻的影响战后反坦克火箭筒的发展。
其制造工艺大都是钢板冲压成型,模块化的结构非常易于生产,整体的造价也非常低廉,因此能在德国大量生产并让德军步兵有能力与敌方装甲部队近距交战,但是也存在射程低、精度差和具有巨大的尾焰容易暴露的问题。
而其设计方案和技术材料后来被秘密地送到当时的日本,日本在此基础上研发出了自杀式的四式反战车刺雷,而战后的各国也纷纷升级研发出各自的反坦克火箭筒,也算是一款影响深远的反坦克武器开山之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