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博山炉”,是指在熏炉镂空的顶盖上,雕刻有重峰、云气、瑞兽、灵禽、仙人、芝草等图样的山形熏炉。博山炉出现在汉代,是西汉时期人们熏香常用的香具,可用来熏衣、熏被、除臭、避秽。
但其实“博山炉”这个名称,是后人对汉朝这种独特造型熏炉的俗称,在汉朝时期,是没有人这样称呼的。这一点,可以从汉代的出土文物上看出来,其“自铭”上都只称“熏炉”,而不称“博山炉”。
那么,为何称这类造型独特的熏炉为“博山炉”呢?
博山炉的外形似一座险峻神秘的高山,雕刻有深邃峻岭的峰峦,千奇百怪的神兽异禽、灵芝仙草等。熏香时,香烟缥缈回旋,灵动神秘,似一团仙家云气笼罩在“博山炉”上空。所以,关于“博山炉”名字的由来,倒是可以根据汉代人们的升仙思想,来进行联想。
“博山”也可以理解为“博弈之山”,以下是两则有关“博弈之山”的神话故事:
《韩非子》记载,“赵主父令工施钩梯而缘播吾,刻疏人迹其上。广三尺长五尺而勒之曰:主父尝游于此。秦昭王令工施钩梯而上华山,以松柏之心为博、箭长八尺、棋长八寸,而勒之曰:昭王尝与天神博于此矣。故,曰博山。”
赵武灵王请工匠用钩梯登上播吾山,刻了一个宽三尺、长五尺的大脚印,然后在旁边写上:主父曾经游于此!秦昭王也不示弱,他命人用钩梯登上华山,用松柏之木造博弈用具,骰子长八尺,棋子长八寸,然后在巨石之上刻字:秦昭王曾同天神于此下棋!
《述异记》记载,“晋王质入山采樵,见二童子对弈,质置斧坐观。童子与质一物如枣核,食之不饥。局终,童子指示曰:汝柯烂矣。质归乡里,已及百岁。”
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的时候,看见两个童子在下棋。于是王质放下斧头,坐在旁边围观。童子给了王质一个枣核一般大小的食物,吃了之后不会感到饥饿。棋局结束之后,童子对他说:你的斧头已经烂了。王质回到乡里后,已头发花白。
从以上两则故事来看,博弈与神仙之间的关系颇为紧密。后人从博弈之山的神话故事里联想到长生不老的神仙,进而将这种外形似仙山的熏炉称为“博山炉”,也就不难理解了。
汉朝时,大量的番外香料进入中土,香文化开始繁荣,各式香具应运而生。推崇香文化的皇室贵族和文人雅士们,也产出了大量的诗词歌赋。
梁元帝的哥哥萧统,才华横溢、诗赋俱佳,曾写过一首《铜博山香炉赋》:
“有蕙带而岩隐,亦霓裳而升仙。写嵩山之巃嵸,象邓林之芉眠。于时青烟司寒,夕光翳景。翠帷已低,兰膏未屏。炎蒸内耀,苾芬外扬。似庆云之呈色,若景星之舒光。”
这首华丽的赋,将“博山炉”飘逸、灵动、超然的风姿展现了出来,文字间似有香味溢出,读来意犹未尽,有口齿留香之感。
西汉刘向《博山炉铭》曰:“嘉此王气,崭岩若山。上贯太华,承以铜盘。中有兰绮,朱火青烟”;六朝时《咏博山炉》诗曰:“上镂秦王子,驾鹤乘紫烟”;唐李白《杨叛儿》诗云:“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以上诗词记述的,都是博山炉熏香时香烟缭绕的迷人意境。
古人对香料的使用,在汉代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这种变化便体现在博山炉的使用上。虽然,在“博山炉”之前就有熏炉出现,但显然“博山炉”更受青睐,影响深远。从上述摘录的诗词中,也可以看出,博山炉在汉魏六朝时期的香文化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