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谢邀
我不是专业人士,不能很专业的给您分析。
路人随评:
第一、同级别比较:
金庸写的武侠毕竟还是属于通俗文艺,肯定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强行拔高去跟一些艺术精品直接比,那是找茬不是谈文艺。金庸能稳坐新派武侠小说第一把交椅,他的小说无论人物塑造还是情节文笔肯定是毋庸置疑的比较好。但是树大招风,金庸的小说也似乎遭到了更多的苛求和质疑,许多所谓指责批评的缺点和不足放在其他同时代的武侠小说家身上可能更严重。只不过他是最知名的金庸,板子先打在他身上而已。
第二、时代的需求:
我觉得金庸的武侠可能还是要结合那个时代背景,结合当时人们急需的精神需求来分析(包括琼瑶那些所谓追求真爱的小说曾经流行也是有当时的需求愿意的)。这绝不仅仅是文笔能一言概括的。当年武侠和言情(后来还有日漫吧)流行到了什么程度,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反映了广大读者的文化需求迫切到什么程度。而对于现在的读者,多元化需求可能导致没有当年那种阅读需求的感觉了。
第三、自身的功底
我觉得金庸能在当年武侠流行如过江之鲫时成为个中翘楚,首先应得益于他本人深厚的国学功底。金庸出身望族,家族中文人众多,在这种熏陶下,他自己也很好学。金庸的阅读量有多大,可以在他对小说与历史的结合中略知一二,与此对比,古龙由于家族条件远不如金庸,可能从小就缺乏相关的教育氛围,写作绝大部份靠灵气,可想而知若是古龙也有金庸从小积淀的文学功底,想必作品能更上层楼。有些读者可能对此不以为然,那是因为对历史的研究近几十年又有了长足发展,踩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享受着国家规范教育制度和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而不自知。金庸生于1924年,想来是不可能与我们现在这些可以享受成熟的国家教育制度带来的便利。而且因为近十几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信息也非常发达,可能现在的很多人无法想象一个人没有电脑、手机以及不能上网,资料全凭自己脑海里掌握的知识和图书馆的资料查阅来进行写作的感受吧。有时候我一直在想,如果没有电脑,没有网络,现在很多所谓大神级作者,能像当年的金庸日更小说并保持比较稳定的质量么?
第四、认真的精神:
我很少见过一位与金庸同级别或同级别的作家如此力图写出不同类型的故事和人物。大多数人其实还是把写小说当成吃饭的工具。能写一本卖一本就行,如果自己目前挺受读者欢迎的就赶紧趁热度多写几本。主角换个名字,剧情稍微改动,不又是一本吗?卖出去它不是收入吗?但是金庸显然是一位对自己极有要求的作家,他封笔于写完鹿鼎记,大约1972年,也是作家写作的壮年黄金阶段。留下大量时间和精力去修订自己写过的那些小说,而且公认的是从报纸连载版到三联版有了明显的提高。可想而知其中耗费的精力。当然,喜欢金庸小说的读者越多,可能批评(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的声音也越多,金庸到了2000年左右又开始修订自己的小说,称为世纪新修版。此时他已经快要80高龄。我觉得无论修改的如何,这样一位耄耋老人,还对自己的作品(工作)有如此要求,愿意坐下来修订一大堆都是百万字的小说,哪怕不是他亲自动笔,也是非常认真敬业的精神。有这种精神,做什么工作能做的差吗?所以对那些张嘴闭嘴就新修版垃圾的喷子,我是完全不屑一顾的。有些人就是生了张会到处批评人的嘴,自己也不知道做什么工作能达到金庸一半的认真精神。人家80岁了还愿意不断改进,平时也是很谦虚随和的一位知名小说家,那些只会喷金庸的人,有胆子把自己做的最成功最出色的一份事业拿出来跟金庸比一下吗?当然,只是想通过找知名人物的缺点和不足表现自己能耐的,估计也就剩一张嘴了吧。
第五、真实的人物
武功大多数虚构的,但是金庸笔下的人物足够真实,真实到让读者很容易对小说里某个人物或某个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而且金庸的武侠小说,整体来说三观还是很正的(喜欢揪人物成长过程的缺点和不足的估计看流浪地球主角也不爽,毕竟生了张爱批评人的嘴是闲不住的)我喜欢看的还有金庸的前言后记,体现了作者希望表达的意思,至于看不看得出来,那有时候除了作者的表达,还有读者自己的眼光和阅历。
武侠小说虽说是通俗作品,以大众化、娱乐性强为重点,但对广大读者终究是会发生影响的。我希望传达的主旨,是:爱护尊重自己的国家民族,也尊重别人的国家民族;和平友好,互相帮助;重视正义和是非,反对损人利己;注重信义,歌颂纯真的爱情和友谊;歌颂奋不顾身的为了正义而奋斗;轻视争权夺利、自私可鄙的思想和行为。武侠小说并不单是让读者在阅读时做“白日梦”而沉缅在伟大成功的幻想之中,而希望读者们在幻想之时,想像自己是个好人,要努力做各种各样的好事,想像自己要爱国家、爱社会、帮助别人得到幸福,由于做了好事、作出积极贡献,得到所爱之人的欣赏和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