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复肥江湖二十年!,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复肥江湖二十年!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复肥江湖二十年!

↑以上图片为广告,与正文无关↑

1998年11月19日, *** 总理签发《国务院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自此中国大地上粮食十二年连续增收,化肥的贡献功不可没。

我国从“依赖进口”到“世界最大化肥生产国”,从“单一产品”到“引领国际技术先锋”。无数的心灵激荡,无数的梦想憧憬,无数的成就辉煌,无数的英雄逝去,壮怀着农资人的的心胸,起伏着农资人的的事业。

在这个跌宕起伏、大开大合20年的历程中,经历着成熟与痛苦,艰难与梦想,拼搏与进取,回首往事,带给我们启迪,带给我们思索,带给我们不竭的动力。

一、创新与突破

1998年,中国的化肥会议在浙江省宁波召开,当年宁波还是改革开发的前沿,还百废待兴,还不是亚洲最大的深海港。在这次磷复肥展会上,红日化工携20万吨硫酸钾的巨大产能和技术实力,让所有国内的农资流通体系和销售商们,看到了国内品牌崛起的希望。

当年,能够与红日集团携手合作,意味着市场的地位和光荣,也意味着在旺季时货物的供应会好一点。在全国部分改制的农资流通体系中,能够合作就是能力;20世纪末的农资市场,农资店如果销售化肥,店里有两种货,一定有一包叫红日,还有一包是其他,就是这么牛!

同是1998年,国内复合肥的缺口还有1200万吨,国内没有那么多的外汇去购买肥料支持农业生产,红日化工的技术突破和引领作用,让国内的企业已经拨开迷雾。在2010年时任中国磷复肥理事长的武希彦评价红日说:“在研发三元复合肥上,首开先河,从这一点看,如何评价红日的贡献都不为过”。

是年,国内的复合肥产能还不足250万吨,这一年也被称之为——中国复合肥元年。而这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和这两个人息息相关,让我们记住这两个伟大工程师的名字,他们改变了中国的复合肥行业——王延艾、李继进!他们两个人在1993年联合发明的氯化钾低温转化硫酸钾三元复合肥工艺,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同时极大的降低了产品成本,改变了中国三元复合肥完全进口的历史,国内的三元复合肥开始蓬勃成长,国内的企业看到赶超国外企业的机遇。

红日的大旗在浙江宁波高高飘扬的同时,这场创新更是带动了行业蠢蠢欲动数个雄心。这一年,金正大刚刚创业,只有零岁;史丹利还只有四岁;新都化工六岁了;新洋丰改制后也是六岁;而广东沿海的芭田才建厂九年。

2003年,史丹利(当时还是华丰化肥厂)建起了中国国内的第一座氯基高塔,树立起氯基高塔时代,同时也启动了史丹利勇于创新、敢争天下的熊熊斗志。第一代最高含量54%新型复合肥,第一家拥有农化飞机的化肥企业……而这些都来源于年仅26岁的高进华的敢打敢拼。54%含量的复合肥全国都叫18-18-18,或者3个18,只有史丹利的叫三胺。就像一个广告做的一样:不是所有牛奶叫特仑苏,只有史丹利3个18才叫三胺;这一产品成为国内复合肥第一大单品,并且遥遥领先。

芭田的横空出世打响了进军高端肥料市场的第一枪,一举突破高端肥料进口肥一枝独秀的局面,同时竖起了广东军团的大旗。作为广东军团的代表企业,芭田硝硫基产品是向新八国联军(国内企业对进口企业的简称)打起的绝地反击战,品质更优,价格更低是我们国内品牌市场进攻的有力武器。芭田乌拉山高塔熔融喷浆造粒技术是芭田对国内企业的技术输出,带动了大批企业对高端市场开始进攻,开始和进口产品打起了真正的战争。

刘春雄老师一直喜欢说:在国内,国内品牌的竞争是高价打败低价,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竞争是低价打败高价。

在企业创新的路上,不得不提金正大,虽然在这个高手林立的化工行业里年龄最小,可奋起直追的突破让行业刮目相看。2002年开始与改制前中国邮政合作,运用娴熟的合作使销售渠道上比其余企业多了一条排他的通天大道,同时2006年缓控释肥的上市和推广,不仅打破了国外企业的技术封锁,同时也垫定了金正大成就复肥之王的荣耀。2015年电商元年的农商一号,2018年的亲土一号,都是金正大作为行业领袖敢于突破和创新的明证。

创新引领未来,在化肥行业,国内的企业家们用大无畏的精神打造起中国农业的强大力量,在这期间,空间与规模成为另一种形式的竞争。

二、 空间与规模

我国的化肥行业,和国内其他原料行业所走的路不一样。在化肥的三大原料里,我国氮肥行业起步早,且发展快。自1978年之后,我国主要的缺乏是氮肥,国内开始大规模建立的小型氮肥工厂,对粮食产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

在20世纪末,国内注重元素平衡,而我国一直钾肥资源比较缺乏;同时高品质磷肥的制作工艺也比较落后,导致国内磷肥和钾肥一直依赖于进口;在磷肥技术取得技术突破之后,高品质的磷矿开发也得到巨大的进步,由进口转为外销。2002年,第一次出现了历史的转折,我国由磷肥进口国转为出口国,湖北新洋丰集团就是在这个机遇中成长且壮大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我国的钾肥行业取得巨大突破,盐湖股份有限公司100万吨氯化钾设备的投产成功,打破了国外四大军团俄罗斯、加拿大,德国和以色列的垄断,开始逐渐能够满足国内的需求,同时在钾肥的大合同上有谈判权和话语权,并且依托国内原料的足额供应,使国内的复合肥行业开始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这一时期,企业更多的是展开了产能规模的竞争。在1998年国内的三元复合肥的缺口还有1200万吨,缺口和市场需要双增长,2002年国内产能增加了四倍,达到750万吨的情况下,依然有1000万吨的缺口,产能扩张成为各个企业最主要的突破口。

98年红日20万吨,在当时占到国内销售量的4%,已经成为国内较大的规模的企业,而在2006年国内设计产能超过100万吨的企业已经达到了14家,国内最大产能湖北洋丰股份有限公司,产能已经扩张到260万吨;山东华丰化肥有限公司(史丹利)已经达到了200万吨;山东的金正大,当时才只有160万吨,鄂中、鲁西,中阿(撒可富)、施可丰,中东、金沂蒙、司尔特,鲁北、保利、西洋、新都化工都超过了100万吨的巨大产能,在这个时间的的红日阿康公司,只有80万吨,已经远远落后下来,不止落后于湖北企业,同时在山东临沂的地位,也落后于金正大、史丹利和金沂蒙。

2010年,国内产能达到100万吨的企业已经达到了21家,超过200万吨的企业就有12家;湖北的新洋丰,更是增长到了400万吨,成为国内真正的巨无霸产能企业。2004年到2007年,湖北洋丰成为国内复合肥行业牛气哄哄的产销双王,这些产能的增长第一是市场规模的抢占。而2009年《关于化肥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在当时影响了大企业的思维,铁路运输优势逐渐的取消,30%运输差价的不再补贴,前瞻性强的企业家们,把生产基地异地建设成为主流方向。也为国内企业产能扩张助推了一把,我国成为世界化肥产销量最大的国家。

产能是银币的正面,而开机率则是银币的另一面,这才是真正体现着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的扩张能力。2006年时,产能虽然超过100万吨的企业是十四家,但产量过100万吨,只有八家,产能开机的路越来越艰辛。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化肥行业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对当时行业内人士和企业巨头破了一盆冷水,国内蓬勃发展的产能和销量出现了首次的增长率下滑和开机率严重不足出现了落差。

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国务院推出的国六条更是对化肥行业的发展打了一支强心针!并且2008年的4万亿救助计划,金融资源看好化工行业的高利润和资金消化能力,对复肥行业也进行资金的倾斜,整个行业的产能又开始迅速的扩张。同时,各个企业都开始注重人员对市场的服务作用,2012年中期,史丹利销售人员数量700人,金正大1200人,新都化工400人,芭田500人等等。销售员工的数量持续增加使用也说明企业开始加大对服务终端的投入,现代营销的影子逐渐走入化肥行业。

2015年,国内还没有出现过这么壮观的行业现象,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中,城市风景贴片广告最高达到11家,而在复合肥行业,最多的贴片企业达到17家;虽然没有酒类那么惹眼,但在工业品这一块,还没有那个行业有这么多的品牌在央视扎堆,这也说明,复肥行业还处在春秋时期,央企羸弱,诸侯横行。

最艰苦的时候正是体现企业信心的时候。2008年,洋丰、史丹利、金正大都顶住压力,对产能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充;而在这一段时间,最突出的企业,莫过于金正大集团,连续5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7%,画出了完美的增长曲线,无疑给化肥整个行业树立起信心。

但让我们感到可悲的是,国内的重复建设和资本的迅速扩张,迅速的超出了国内市场的消化能力。在2010年,国内的建成产能和计划开工产能已经超过了一万吨,而2010年国内的实际的复合肥的需求量只有5400万吨,行业的复合肥综合开机率,已经跌到了55%以下。

2016年,国内的整个复合肥产能,已经达到了2万吨,国内的市场需求,却首次出现下滑,由2015年的7224万吨,下滑到了6450万吨,行业的平均开机率,只有不足36%。化肥行业没有逃过重复建设的厄运,风小了,风向还变了!

三、英雄与裸泳

著名的股神巴菲特在说:当大海的潮水褪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

2015年2月17日,春节刚刚过去不久,第一场春雪比往年来的稍微早了一些。当时的农业部下文《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雪在下,雷声在天边隆隆作响,农药和肥料行业都觉得要起风了;时代变化之快不可想象,还没有到2020年,在2018年就已经实现了双零增长和双负增长同时出现,推动这个指标这么迅速的达成的,倒不是行业自觉,而是无法抗拒的力量。

2017年,整个氮肥行业,行业性亏损252个亿。氮肥行业,整体上是以国有企业为主,除了一个河南心连心;当年的中化集团,因为钾肥的大合同,一年巨损45.7个亿;中央巨额的亏损让国家痛定思痛,将化肥行业也推到供给侧改革的轨道上。行业的亏损倒不是特别严重的事情,但一件关乎全国国策的事情,成为压在化肥行业身上最重的稻草。

2016年,北京连续94天的长雾霾,让中央痛下决心,开始整治环境。当年马云在杭州呼吸着没有PM2.5的空气时说:“中央有 *** 的水, *** 的食物,没有 *** 的空气,这才是中央下决心治理雾霾的根本原因。”无论怎样,治理雾霾首当其冲的是烟尘和空气的重污染行业,所有的化肥行业的人,都感受到深深的寒意。

潮水开始退去,裸泳一个一个开始出现。

在这一轮环境治理的大潮中,红日阿康(现在叫红日,俄罗斯已经不再合资),以1美元委身卖给了世纪阳光。2018年,红日阿康的临沂基地因为环保问题,不再开机生产,全部品牌在江苏东海基地生产,如日中天的红日阿康,让人留下无数的回忆和叹息。

山东省的临沭县是中国的化肥之都,金正大、史丹利、金沂蒙都在这里,在化肥产业最辉煌时,只一个临沭县就有近243家化肥企业。而在2018年,全年开机生产的企业不足60家;在2019年冬储时,开工企业不足8家;环保不达标,一票否决。

2018年,兖南化肥累计亏损37亿,江西六国累计负债9.05亿,四川蓥峰累计负债5.5亿,大化集团9家企业破产。这些响当当的品牌,都在国内复合肥100强里面曾经出现过的名字,报出了资不抵债,破产倒闭,以及进行拍卖的种种官方文件。

2018年是化肥行业倒闭元年,这话真不错。但这些都只是一个一个响雷,还不是一颗原子弹的爆炸当量。

宜化集团资不抵债,被勒令退市。

宜化集团,湖北宜化集团,曾经中国的明星企业,中国石化行业最具影响力十大代表企业之一。你不用想他有多牛,你就看看他的朋友圈,才明白他真的非常牛。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集团都是他的小伙伴;而且,他是中国国家重点监控的520家大型企业之一,总资产达到400亿元,庞大的宜化有266家法人主体,包含78家生产型公司,30家矿产型公司和38家投资性公司,以及两家上市公司湖北宜化和双环科技。2012年销售收入在中国企业500强,排名161位,中国制造业500强排名第72位;中国最大的化肥制造商,年产500万吨尿素、200万吨氯化铵、100万吨磷酸二铵、100万吨NPK 、50万吨磷酸一铵、50万吨碳铵、30万吨硝铵。

宜化的离开是化肥行业的损失,更让现在还在经营的企业扪心自问,我们该何去何从?而辉煌一时的史丹利集团,最高峰在2015年达到企业最高点82亿元,在2016年起,市场部分出现下滑现象,2017年依旧没有改变。对于市场的份额提升,真正的原因是行业竞争加剧后,企业文化的强势导致市场份额丢失严重,强势文化和狼性文化不可一日而语,所有成功与失败都来源于内部,所有的成功经验在一天会转化为企业前进的动力。

2018年行业倒闭潮虽然风起云涌,但2018年是复肥上 *** 业氮肥收益较好的一年,拥有原料优势的企业收益率都给股市交了一份良好的业绩单。像鲁西集团拿到了37亿的利润,氮肥企业82%的企业扭亏为盈。

同时更让行业高兴的事,2018年复肥前10名的企业总销售量达到3670万吨,首次突破行业50%占有率。行业的整合却是在集中,虽然慢,但还在前进。2018年磷复肥NPK销量前十名是金正大、新洋丰、施可丰、史丹利、云图控股、江苏中东、江西开门子、河南心连心、湖北鄂中、湖北三宁。

从地域构成上看,湖北和山东传统的两大军团还占据主导地位。但江西、江苏、河南、成都均有一家企业入围,就如笔者所言,复肥还在诸侯争霸时期,走向国内电器或者乳品这一类两强垄断的市场格局还需要一段时间。在这段时期,内强管理,外联渠道,战略清晰,定位准确,品质稳定,文化支撑的企业必会持续前进。

复肥江湖,一路走好;二十年载,风雨兼程!

(来源:农资谈,作者/赵越起)

长按二维码 关注看更多

在这里

挖掘行业深度

传递行业价值

更多复肥江湖二十年!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