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7月29日,市档案馆举行红色军旅精品档案发布会,10件珍贵红色实物档案面向社会首次展出。
此次公布的红色军旅精品档案年代横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有反映抗战时期人民子弟兵英勇杀敌的神 *** 勋章,有解放战争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也有记录中朝传统友谊的抗美援朝老兵珍贵合影。
“这次发布的珍贵红色军旅档案,集中展现了德州大地上老一辈革命者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对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作用。”市档案馆馆长李纪三说。
近年来,市档案馆积极面向社会开展红色档案资料征集,推进档案开发利用,做大做强“德州记忆”红色档案品牌。目前,共征集各类档案资料、实物、照片4000余件。
附10件珍贵红色实物档案介绍
1、王德和:三级解放勋章
解放勋章是1955年2月12日设立,同年9月27日首次颁发。1957年第二次颁发,主要授予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表现优异无重大过失并立下战功的人员以及在解放战争时期直接领导 *** 部队起义的人员。
三级解放勋章主要授予当时我军的团营级干部以及直接领导 *** 部队起义的人员。
2、王德和:三级独立自由勋章
独立自由勋章是授予中国人民 *** 在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的有功人员。三级独立自由勋章授予当时的营级和连级及与其职务相当的干部。
3、王德和:神 *** 勋章
1941年9月,王德和参加了晋察冀边区秋季反“扫荡”的黑水坪、蛟潭庄等战斗。在黑水坪战斗中,为了节约子弹,很多战友把子弹给了营里的“神 *** ”王德和,在此战斗中,王德和扣动扳机,百发百中,歼灭鬼子30余人。战争结束后,组织向王德和颁发神 *** 勋章。
4、朱兰亭:渡江胜利纪念章
1949年渡江胜利纪念章,正面是波涛滚滚的长江、扬帆的战船以及英勇善战的 *** 战士持枪作战的图案,背面铸有“中国人民 *** 华东军区颁发,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字样。此纪念章由当时人民 *** 华东军区特别为渡江胜利而颁发。
5、张长增:抗美援朝纪念章
1951年10月23日至11月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讨论决定制作抗美援朝纪念章,颁发给所有参加抗美援朝的人员。此章为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仅有的全国性两枚纪念章之一,同时也是中国采用 *** 头像图案的徽章中,制作机构级别最高的。
6、张长增:抗美援朝军功奖章
朝鲜军功奖章,是朝鲜国家奖章。1949年6月13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发布政令设立。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之后,朝鲜为表彰在战争中立下卓越功勋的中国志愿军指战员亦颁发了此章。
7、朱希增:朝中友谊纪念章
1958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即将回国之际,朝鲜人民 *** 颁发了该纪念章,授予是时在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战员。
8、9、朱希增:朝鲜人民纪念与志愿军的友谊照片
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撤出朝鲜,此照片纪念朱希增等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友谊。
10、鞠广富:朝鲜战场上的书包和水壶
鞠广富,1953年2月入伍,6月便跟随着33师558团炮兵教导连进入了朝鲜战场。
“我的父亲当时是班长,这个书包是排长送给他的,父亲对这个书包很是珍惜,到现在也保存得很好。水壶是我父亲刚刚进入朝鲜时发放的,一直陪伴在父亲的身边,见证了他所经历的大大大小小的战争。”鞠广富老人的儿子鞠庆荣说。
抗日战争“神 *** ”王德和
王德和,1920年出生于陵县(现陵城区)郑家寨镇张挂村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1937年10月5日,日军从德州向陵县侵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目睹了日军暴行的王德和,心中萌生了革命的种子。1939年3月,19岁的王德和顺利通过党组织的考察,加入了革命队伍。
1941年9月,王德和参加了晋察冀边区秋季反“扫荡”的黑水坪、蛟潭庄等战斗。在黑水坪战斗中,敌我力量悬殊,但是王德和和战友们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与敌人浴血奋战,为了节约子弹,很多战友把子弹给了营里的“神 *** ”王德和。等敌人靠近后,王德和扣动扳机,百发百中,歼灭鬼子30余人。最后,他和战友们一起同敌人从凌晨一直战斗到下午一点钟,前后击退敌军八九次强攻,歼敌900多人,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由于表现优异、屡立战功、思想进步,1943年3月,王德和光荣加入中国 *** ,圆了他参军入伍时的梦想。后来,王德和又参加了渡江战役、解放上海等战役,一路打到福建清流,先后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7年3月,王德和去世。去世前,他曾留下遗嘱,他说:这一生令我感到最为自豪的事情,就是成为一名光荣的 *** 员,是党的培养,才有了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从1938年参军以后,王德和就一直没有回过家。1956年,王德和主动响应国家号召,投入国家建设,在清流县转业,任清流县武装部部长。1960年,王德和调入厦门永安石灰厂任书记,1963年调入厦门市物资局机电公司任经理。1970年调入厦门市重工局电器控制设备厂任书记。
王德和在各个岗位上,从来不给自己的亲属“开绿灯”,反而要求更加严格。子女在他厂里工作,从不特殊照顾安排好岗位,都是下车间当操作工。子女深知他的秉性,从不敢提出让他照顾一下。1968年,根据党中央指示,厂里要动员青年职工去农村接受教育和锻炼。当时,厂里一些青年人思想上有顾忌,觉得农村条件艰苦,不愿意下乡;有的认为领导的孩子肯定不会下农村去,存在等待观望心理,工作落实存在一定的阻力。作为厂长的王德和考虑,要做通职工的工作,自己必须身先士卒、做好示范。在召集厂领导班子开会时,他说,作为一名厂领导,我们要坚决服从党的决定,不能打折扣,更不能搞特殊化,如果我们的孩子不第一个报名,不去最艰苦的地方,怎么要求职工参与呢,这不是违背 *** 员的初心和原则了吗?随后他召开全厂职工动员大会,结合自身革命经历讲政策、说道理,并当场宣布他的儿子王兆安去农村,而且是当时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在他的感召下,全厂数十位青年踊跃报名去农村,支援农村建设,他的儿子更是在农村了待了10余年。
在电器控制设备厂任书记期间,王德和是“一把手”,手里有权。但是他深知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群众办事的,不论官职多大,都是人民群众的勤务员。在工作上,他对自己严格要求,从来没想过给自己和家人谋福利,坚决不搞特殊化。上世纪70年代初,厂里第一次建职工福利房,按照工龄、资历和 *** 政策,王德和可以分配一套200平方米的大房子。当时他全家老小挤在一套小房子里,知道这个消息后,都高兴不已,因为大儿子已到了结婚年龄,有了新房子,旧房子可以腾出来当婚房。过了一个多月,家里人依然等不到他说搬家的事,心急如焚。厂里分房的前夜,他开了一场特别的家庭会议。他说,咱们厂从成立到现在没盖过房,你们到很多工人家去看一看,他们租住在城郊低矮平房里,三代人挤在不足40平方米的小屋子里,上下班不方便,这么远的距离怎么让大家安心搞生产、搞社会主义建设呢?我作为厂长,如果自己住得好,同志们住得差,怎么树立 *** 员的形象呢?我已经把名额让给了其他职工。听到父亲的决定,大儿子一时难以接受,说 *** 员、领导干部就不要个人利益了吗?王德和说,作为一厂之主,就得把全厂职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不怎么对得起组织的信任。虽然大儿子一时难以接受,但是深知父亲的性格,也慢慢接受了这个现实。后来,厂里再次建福利房,王德和再次让出了自己的名额,他还是说:“我们有一套房子住就不错了,把房子留给更需要的职工吧。”他不仅自己不要房子,而且还动员女婿不参与分房,让他把名额让给更需要的职工。直到1989年去世,他依然住在上世纪50年代建的旧房子里,没有参与过组织分配房子。
清廉正直是王德和给人的最深印象,也是他的人生底色。作为国企的“一把手”,他掌握着很多经济资源,也有遭围猎的风险,但他始终坚守 *** 员的廉洁底线。有一次,厂里需要采购一批原料,有人就找到王德和,让他优先考虑,并且给他家里送了一些东西。王德和严厉拒绝,斥责了这种行为,同时教育子女要引以为戒,决不能损公肥私。在生活上,他严格要求子女,上世纪70年代初,厂里进口了一批设备,安装完成后,一批木制包装箱作为废品留在了现场。大儿子王兆武因为结婚,想拿一些去打家具,王德和不同意。他说,虽然是废品,但也是厂里的。我们宁可到外面去买,也不能拿厂里的东西。小女儿王玲上学时,学校要求课余时间捡废品上交,她实在捡不到废品,就到电控厂车间去捡了一些废弃铁屑。王德和看见了,严厉批评了小女儿,并主动向厂里交了钱。
据王德和的小儿子王兆安回忆,平时老人常跟子孙讲,战争年代烈士们连生命都献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没有过上一天。要珍惜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不能忘本,勤奋工作。要多想想自己作了多少贡献,少想享受到什么待遇。在牺牲的烈士们面前,你有资格去比功劳吗?所以,我们作出成绩都是应该的,党和 *** 给我们的已经够多了。无论是谁,都不应该向组织伸手要待遇讲条件,更不能比享受、比奢侈,如果那样,我们如何面对为共和国建立牺牲的英雄?
勤俭节约是王德和的生活准则,他对自己特别吝啬,总是穿旧军装、穿布鞋,几套旧衣服来回换洗,从来不买新衣服、新皮鞋。有一次生病住院,按照规定可以住离休干部病房,享受国家报销的待遇。但当他听说病房一天费用200块钱时,死活不住,非要出院。他说:“咱国家现在还不富裕,一天花200块钱,这不是要我的命嘛。省下这些钱,国家就能多做一些事情。”
虽然对自己抠门,但是他对组织却倾其所有。在深知自己身体状况的王德和留下了遗嘱,他嘱咐子女说;“这一生令我感到最为自豪的事情,就是成为一名光荣的 *** 员,是党的培养,才有了我今天的幸福生活。待我过世后,你们一定要把我的丧葬抚恤金和我的积蓄2000元作为‘特殊党费’交给党组织,就算是了却我这名普通党员的最后心愿吧。”
解放战争老班长朱兰亭
那时候祖国需要我们,听到国家的号召我就立刻报名参了军
一件绿色的军装外套、一枚枚军功章、一张张证书、奖状,承载着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记录着朱兰亭的军旅生活和青春荣光。朱兰亭1924年出生于乐陵,1947年从军入伍,曾参加过解放战争渡江战役,并从上海一路打到了厦门。“当时我们三个人一挺机关枪,每个人还背着一把歪脖子枪。”回忆起炮火纷飞的那个年代,朱兰亭说,“走累了大家就一起唱歌,急行军累倒了,就两个人驾着走,后来我到了汽车连负责运送物资,我是班长,能管十辆大卡车……”
“那时候祖国需要我们,听到国家的号召我就立刻报名参了军。1949年在班长的介绍下我还入了党。”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沉稳平静的耄耋老人,不变的是心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朱兰亭表示,要把这些珍藏全部捐给社会,希望后代们可以时刻铭记历史,忠党爱国,将老一辈的精神不断地传承下去。
抗美援朝老战士张长增
1950年,18岁的张长增奔赴朝鲜战场,将自己的青春挥洒在朝鲜的土地上。
在一次战斗中,张长增受命向另一个山头运送汽油,而此时敌机开始了空袭。炮弹不断在他身边爆炸,他一边躲避着炮弹的袭击,一边在尸体上匍匐前行,凭着必胜的信念张长增完成了这次运送任务。多年后的体检中,他才知道在这次任务中自己的耳膜被震破了两层。
“我们热爱和平,但也不怕战争。”作为战争的亲历者,张长增在回忆录里这样写道。
神 *** 朱希增
朱希增,1928年出生于德城区长庄村,1948年10月在辽宁省锦州市参军入伍,曾参加过辽西会战、粤桂边战役、海南战役等。朱希增在战斗中英勇顽强,尤其是在广东战役和海南战役中,他共击毙敌军200余人,成为全连有名的狙击手。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际,朱希增报名前往一线作战,后荣立三等功一次。
1953年,朝鲜停战协议签订后,在朝志愿军一边加强战备,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事变,一边帮助朝鲜人民重建被战火焚毁的家园。朱希增和他的战友们抱着“多流一把汗,多留一分友谊”的信念,帮助朝鲜人民进行各种劳动,建设房屋、复耕田地、兴建基础设施、恢复工农业生产,他们像建设自己的国家一样帮助朝鲜重建了家园,与当地军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朱希增在战斗中英勇顽强,尤其是在广东战役和海南战役中,他共击毙敌军200余人,成为全连有名的狙击手。1953年养伤期间,他在海南军区干部学校系统学习了 *** 思想和党的理论,在思想上逐步走向成熟。
1954年2月,党的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决议》明确规定:党的团结的唯一中心是党的中央,必须反对任何妨碍中央统一领导、损害中央的团结和威信的言论和行动;党的团结的重要保证之一是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必须反对把自己领导的地区和部门当作独立王国,反对把个人放在组织之上……当时朱希增在部队任司务长,党的决议对他的思想触动很大。此时他已经入伍6年多,入党4年,思想上和工作上都已经比较成熟,他觉得对照党组织的要求,对照初心使命还有很大的差距,认为自己有严重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经过考虑,他向党组织写下了思想改造汇报书。
他写道,一是自从革命胜利以后,就产生了严重的个人打算,父亲80多岁,母亲因病去世了,如果现在不回家,父亲可能就见不到了,所以盼着上级让他回家看望。二是司务长的工作不想干,认为发展方向是后勤供给人员,想去一线工作。三是感觉工资待遇低,满足不了生活。四是对一些战友的自由主义思想,不但没有反对,反而认为其好。最后,他总结道,这些都是严重的个人主义思想问题。 *** 员应当任劳任怨,不应该追求生活待遇,如果有这样的思想,就会停滞不前,斗志不坚。作为一名 *** 员,也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个人主义,增强党性,对党负责,永远遵守党的纲领,听党话、跟党走。
这份珍贵的个人思想总结,紧密结合个人思想、学习和工作实际,逐个对照、逐条查找、逐项梳理,找准查实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进行党性分析,深刻挖掘问题根源,是一份触及思想和灵魂的自我剖析材料,也展现了一位 *** 员的净化思想、听党指挥的自我革命精神。
这次思想改造后,他奔赴朝鲜从事战后重建工作。朝鲜国内当时到处是废墟,遍地都是炮弹坑,人们缺少粮食,没有房住,就连平壤也很少看到一座完整的房屋,大多数人就住在山洞里面。朱希增听从党中央的号召,抱着“多流一把汗,多留一分友谊”的信念,积极参加各种劳动,当地的群众需要什么部队就做什么。为了多留细粮给朝鲜人民军,宁可自己吃粗粮;为了多省柴火给朝鲜群众,宁可自己用冷水洗脸。他所在的部队修建了大量办公楼、医院和学校等;修复铁路线和火车站,新建铁路桥梁;修建水利工程;帮助朝鲜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等。据他的子女讲述,每当提起战斗和工作经历时,他都会说起1954年的思想改造行动,如果没有思想上的解放和境界的提升,他可能就不会主动向党组织申请参与朝鲜的重建。能有今日的工作成绩,要时刻感恩党的教育。
两位老战士的初心故事,是千千万万 *** 员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制胜法宝,正是这些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 *** 人的精神谱系。今年正值中国 *** 成立100周年,学习老一辈 *** 人的精神,有利于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涵养党性、坚定信念、凝聚力量,引导党员干部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 *** 人精神血脉,为新时代现代化新德州建设贡献力量。
炮兵警卫排老班长鞠广富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3年农历正月十五,一名满怀报国之情的十七岁少年,在本应全家团聚的日子里,踏上了前往朝鲜战场的列车。
1953年2月,作为新兵的一员,鞠广富跟随着行军队伍从夏津县郑保屯出发,在夏津县转乘敞篷汽车前往禹城。在禹城,鞠广富换上了新军装,未待训练结束,部队便接到了向北开拔的命令。从山东省德州市到热河省(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辽宁省)朝阳县(今辽宁省朝阳市),火车一路向北,连开了五六天。经过防空作战、战场救护等战地集训后,鞠广富被编入第33师558炮兵团,成为一名真正的抗美援朝志愿军。
68年后,这位将青春抛洒在朝鲜战场上的老人,委托自己的儿子鞠庆荣,将自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所使用的物品,捐赠给德州市档案馆。
这只失去了颜色、底部凹凸不平,甚至连背带都断掉了的军用水壶,是鞠广富刚刚进入朝鲜战场时发放的。
1953年6月,硝烟战火仍然在朝鲜战场上弥漫,为了避免行军被盘旋在半空中的敌军发现,部队特地强调了行军纪律,禁止携带容易反光的物品。进入朝鲜前,士兵都要认真自我检查,镜子、瓶子等抛弃在荒野,手表等较为贵重的则要上缴封存。夜晚,在车窗外的轰鸣声中,火车开上跨江大桥,跨过了鸭绿江,空中飞过的敌方战机、江面被轰炸起来的水柱,成为鞠广富一生中难忘的画面。过江后,部队白天在山洞中隐蔽待命,夜里行军,四天后,在敌军的炮火夹击下,部队最终抵达588团防守驻地。在那里,鞠广富收到了部分物资,其中就包括这只伴随他参加每一场战斗军用水壶。
“我的父亲当时是班长,这个书包是排长送给他的,父亲对这个书包很是珍惜,到现在也保存得很好。”当鞠广富的儿子鞠庆荣从柜子中拿出皮包时,他自豪地说。
进入588团后,鞠广富被分到了炮兵警卫排,休息三天后,便开始了在首长住宿的洞外执勤站岗的任务。阵地的夜晚并不宁静,不时有炮弹划过天空,随之便是远近传来的爆炸声,敌方阵地强烈的探照灯光也会时不时地在天空中扫来扫去。第一次夜晚执勤时,面对这洪水猛兽般的荒山漫野,年仅十七岁的鞠广富十分害怕,短短的一小时也异常缓慢,内心期盼着天明早一点到来。当鞠广富独自忍受着这份恐惧时,担心新兵的班长及时出现,代替他执勤站岗。鞠广富不愿独自离开,两个人便一同站岗,从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后来班长把自己喜欢的皮包送给了鞠广富,1955年4月,鞠广富带着这只皮包返回祖国,并将它视为珍品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记者|石少军 郭庆萍
通讯员|崔珠坤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