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这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一句台词,而在这句话落地之后,他选择付出自己的生命和敌人同归于尽。
影片的演绎尚且如此震撼人心,此壮举发生在现实之中,更是有着直击心灵的悲壮力量。
电影中王成的牺牲让无数观众悲痛万分,正是在抗美援朝中的这么一位伟大战士,在现实生活里有着真实的原型,而不平凡的他有着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字——于树昌。
那么在他的身上究竟发生过怎样的故事,让无数人都为之感动和念念不忘呢?
生命永远定格 事迹搬上荧屏
在1952年的时候,作家巴金曾到朝鲜土地上进行创作取材,在了解到抗美援朝战士的种种英雄事迹,尤其是年轻战士于树昌的英勇就义故事之后,深受感动。
这些英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应该被所有人铭记于心,于是他就决定把这些事迹原原本本的给记录下来。
巴金回到国家之后,把自己在朝鲜亲身体验的真实感受一一进行整理。并在后来多方的搜集资料以及求证考察之后,在1961年创作了以抗美援朝为素材的小说——《团圆》,并成功在各大出版社出版发行。
而小说《团圆》的出版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很多人被抗美援朝战士的英勇精神而深深感动。
尤其是当看到年仅22岁的于树昌孤身一人与敌军作战,并为此献出年轻生命的时候,无数的中国热血男儿对他充满着深深的敬佩之情。
除此之外,这部小说更得到了当时文化部副部长夏衍的高度重视。于是他决定要让更多的人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热忱。
他决定让长春电影制片厂,把小说《团圆》改编成电影,以此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抗美援朝中的壮烈故事。
1954年编剧毛烽把于树昌的英雄事迹收录到《志愿军一日》当中,当他读到“向我开炮”四个字的时候,每一次都深受感动。
这位英雄的形象赫然出现在了眼前,于是他当即决定把王成的英勇事迹不加任何虚构色彩,搬上荧屏。
经过编剧和导演的竭力筹备,以及演员们的精彩演绎,这部以《团圆》改编的电影《英雄儿女》正式在1964年被成功的搬上了荧屏。那句“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位观影者的心中。
多年执着寻觅 只为魂归故里
那句声嘶力竭的“向我开炮”,不仅仅时常萦绕在看过影片的观众耳边,更常常在于树昌的战友们的耳边盘旋不去。
他们永远不会忘记那句声嘶力竭的呐喊,也永远不会忘记那悲壮的牺牲场面。虽然于树昌已经牺牲,但他究竟是何许人也,无人知晓。
在战争结束之后,战友们不忍心把这位英雄战士留在异国他乡,找到他的家人成了大家的心愿,可在茫茫人海中想要寻到谈何容易,没料到这一找,就是几十年的时间。六十多年过去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抗美援朝的烈士,关于寻找于树昌的家人也稍许有了眉目。
战友们在多方人士的帮助之下找到了很多同名同姓的人,而通过多方的走访核实,最终确定在了莱阳的一个小村庄里。
于树昌的战友们通过莱阳 *** 的帮助,共同来到了一位名叫于云德的老人家里。
当他们拿出于树昌的照片交给这位90多岁的老人时,他颤抖的抚摸着照片上的于树昌,并泣不成声的说并泣不成声的说道:“是他,是他,他就是我的弟弟。”
一心保家卫国 毅然前往战场
于树昌的哥哥于云德永远也不会忘记当初弟弟于树昌去参军时的场景。
1948年新中国还没有成立,于树昌就有着迫切的报国之心。
但是他的想法得到了家人一致的反对,因为当时大家都知道参军意味着什么。
但那时的于树昌心意已决,他掷地有声地说道:“国家现在需要年轻的战士,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躲在后方,那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还有谁能去捍卫呢?身为年轻的一代,我必须勇敢的站出来。”而就这样,于树昌走上了参军的道路。
而在2009年,一个名字叫做买荣彦的的志愿军老兵,发表了一篇自己亲自撰写的文章,名字叫做《怀念我的战友于树昌同志》。
而随着他的笔触,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曾经发生在朝鲜战场上那个22岁热血战士的故事。
共同坚守阵地 负隅抵抗敌兵在1953年的6月28日,于树昌所在的218团收到了上级的指示,在晚上务必要占领8251高地。
于树昌跟随着85名战友组成的小分队前往目的地,凭借着战士们丰富的作战经验和谋略,趁着夜色一举拿下了高地,出色地完成了此项任务。
队长和部队团长取得联系之后收到新的指示,在摸清敌方的地形以及找到火力位置之后,务必在黎明之前迅速返回。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在29日的凌晨三点钟左右,敌方突然发现了志愿军的行迹,并对于树昌所在部队进行了全面的进攻。
队长当机立断让一小部分人拿着地图先赶回部队,其他的战友作为掩护,以最大能力拖住敌军以保其他人平安抵达。
而身为步话机员的于树昌,相当于战场上的传声筒,自然跟随队长留在了高地,共同拖住敌军。
一方面因为敌众我寡,另一方面因为枪药的不足,留在高地上的志愿军处境非常的危险。
再加上敌方靠着强大的战斗机,对志愿军进行着猛烈的进攻,完全掌握着制空权。而这也就意味着,部队在白天没有机会对其进行增援。
“向我方阵地左侧开炮”
“注意打四号,
快,打四号目标”
此刻的部队会议室里,于树昌的声音源源不断的从步话机里传出来,他准确无误的指挥让志愿军的炮火发挥了最大的作用。
虽然高地上只有几十名战士,但是在于树昌和部队战友的全面配合指挥之下,敌军竟被打得节节败退,一时无计可施。
但是这种局面并没有持续太久,敌人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他们对高地上的志愿军进行轮番作战策略。
从夜里到第二天中午,断断续续已经发起了六次进攻。这种消耗战对于志愿军来说显然不利,因此在经过志愿军英勇的反抗之后,高地上只仅仅剩下了几名战士。独剩一人战斗 誓死捍卫高地
“于树昌,当前战况如何”
“8251高地,听到请回答”
团部里一时之间安静了下来,因为步话机里突然没有了于树昌的声音。团长拿起步话机一遍遍呼叫着:“8251高地,听到请回答,听到请回答。”
但是无论团长怎样急切的呼喊,步话机里始终没有声音。而这时大家意识到了8251高地的战友凶多吉少。
时间一分一分的过去,就在大家不报希望的时候,步话机里突然传来了于树昌的声音:“团部,团部,敌军火力很猛,8251高地受到严重轰击,除我以外,其他战友已全部阵亡。”
大家听到后心都凉了半截儿,团长立马下达命令:“赶紧想办法撤退。”但是于树昌孤身一人没有选择放弃,他在步话机里大喊着:“我在,8251阵地就在。”
于树昌孤身一人继续指挥着作战,又先后歼灭了多数敌军。可敌方又一次对阵地进行了大轰炸,顿时整个阵地变成了一片火海。而当敌人看到8251高地上还有一位志愿军,顿时感到大喜过望,以为能够活捉到一个俘虏。
在敌军欣喜之余,于树昌当即收集了周围所有的手榴弹全部绑在了身上,并拿起步话机声嘶力竭的喊到:“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团长等人明白了于树昌同志是要选择英勇就义,此时的他面临着两难的抉择。可步话机里再次传来于树昌的声音:“快呀,快开炮,为了胜利,开炮。”
此时的于树昌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一边朝敌人奔跑着,一边请求团长下令开炮,那一声高过一声的“为了胜利,快开炮”响彻整个阵地。
“轰”的一声,步讲机里再也没有了于树昌的声音。而那一年,于树昌年仅22岁。
当战争结束之后,部队里的战友前往战场找到了于树昌,此时的他已经面目全非,唯有身上的步话机证明着他的身份。
而在他的右手上面还套着炮弹的拉环,看到此情此景,所有的战友们都泪洒当场。
他们对着于树昌的尸首弯下腰去深深鞠躬,这位年纪轻轻的战士所迸发出来的力量,让每一个人都深感钦佩。
敌军忆英雄 多年仍震撼
在电影《英雄儿女》播出后不久,一位名叫迈克•奥卡拉汉的美国退役军人在看过这部影片之后,突然发现这部影片所讲述的故事,正是自己曾经亲身经历的那场战役。
而作为亲身经历者,影片中太多的细节让他深受感触,尤其是听到那句“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时候,更是勾起了他的种种回忆。
当他看到“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片段时,一个年轻的中国战士又一次浮现在了他的眼前,那种不畏一切的精神更让他打心底深受震撼。
他回忆道,当时美军将那个小战士团团围住,他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但是他丝毫没有表现出害怕的样子,而是无畏的和美军作抵抗,并且时不时拿起一个讲话机向他后方的队友传递着情况。
本来美军想要抓住他作为俘虏,但是那个小战士把仅剩的所有炸弹全部绑在身上,他一遍遍喊叫着“向我开炮,向我开炮”,大喊大叫着从高地上冲下来。
美军当时也看出了他的意图,可是当时的情况十分紧急,根本无处躲避,而随着一声巨响,整个战场都安静了下来。
在那场战争中,这位美国军人不幸的是失去了一条腿,而幸运的是,他成了那场战役当中唯一的幸存者。
而他这辈子每每回想起那场战争最后场面的时候,都无法忘记那个年轻且决绝的身影。
可见当时于树昌的壮举是多么的震撼人心,哪怕是曾经身为敌人的美军,也永远忘记不了那个年轻战士勇敢做出来的抉择,而每当那句“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回旋在耳边时,依然让心灵深受震撼。
名字载入史册 精神永得传扬
烈士魂归故里,无论是对活着的人还是逝去的人,都是一种欣慰。
当于树昌的事迹和精神传到莱阳的大街小巷的时候,所有的莱阳人民都被他的精神深深地打动,同时也为莱阳有这么一位烈士而倍感自豪。
于树昌年纪轻轻就英勇就义,他无愧于自己的初心,无愧于自己脚下成长的这片土地。
但是他有愧于自己的父母,他终究没有兑现参军时对父母的承诺,而其父母等了一辈子也没有等到自己的孩子回家。
据于树昌的哥哥于云德说,当初父母在世的时候,每到逢年过节都会在门口挂上长明灯,因为他们盼了太久也没有于树昌的任何音信,于是两位老人心里有数,恐怕自己的孩子凶多吉少,而点灯的原因正是怕他找不到回家的路……
自古以来,总是有很多的人愿意舍弃自己的小家而保大家,也正是有着像于树昌这样愿意舍生忘死的英雄,敢于付出自己的一切,去为信仰做斗争,去为民族希望做斗争,我们的祖国才会越来越繁荣富强。
他们的英雄事迹永远值得世人铭记在心,他们敢于奉献一切的精神,也永远值得世人去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