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杜甫的诗被称为什么诗圣(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杜甫的诗被称为什么诗圣(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杜甫的诗被称为什么诗圣(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先说说什么是“圣人”。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圣”字的解释是:圣,通也,从耳,呈声。

应劭的《风俗通》对“圣”的解释是:圣者,声也,闻声知情,故曰圣。

“圣”这个字的初始语义在于“聆听”。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百姓为至上,土谷之神次之,君主排在其后。

即,聆听民意是成圣的通道。

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句话乍一听前后矛盾,先说圣人免俗,没有常人的心思,又说圣人以常人的心思为心思,其实正确的理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即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意志,而是摒弃普通民众的私心杂念,以理解、满足普通民众的私心杂念为实现使命的初衷。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也是这个意思,把自己放到尘埃里,用绝对公平的眼光对待万民万物,消除亲疏远近的私情,而以己之心度黎明百姓之心,以黎民百姓之痛为己之痛。

是故,与人民共苦,一生免俗,而一生无法免俗,这是真正的圣人。

年少时,杜甫游历四方十载有余;

24岁,杜甫壮游未已,自诩“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何等高傲轻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之心敢与孔圣相齐,于是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4岁,杜甫带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入京求仕,一展宏图之心天地可鉴,但随后十年,抱负远大却屡屡受挫,志向高远却穷困潦倒;

45岁,杜甫和家人在安史之乱中辗转流离,流离失所,盛唐不再也好,垂垂老矣也罢,烽火连三月也好,亲朋无一字也好,杜甫从未止笔,从未放下一个文人的武器,真正的“诗史”正是写就于这段苦难的时期。

49岁,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全家在茅屋中遭受风吹雨淋,焦虑于“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无奈于“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苦痛于“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期盼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慨叹道“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自身难保,却心系天下寒士。

53岁,杜甫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途中写作《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因文采卓然出名,因年老体弱而中断仕途,年轻时的雄心壮志,年老后的无奈悲哀,想为国家人民做点什么,却只能看着自己如同沙漏一般流失的生命,什么也做不了。

杜甫人生的最后几年在“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中度过,770年,这位伟大的诗人走向生命的终点,写下绝笔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时,“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

自此,“万里可横行”的锐意进取,“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俗物都茫茫”的清高孤傲,“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欢喜雀跃,那些少年的心、青年的才情、中年的抱负、一生的家国之爱,到最后变成了一滴毫无用处的泪水。

这悲剧的一生,打垮了杜甫,也成就了杜甫。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国将不国,杜甫以及像杜甫一样的人们的悲伤是具有生命力的,因为这种悲伤是国家跳动的心脏,是大唐还存在的证据。

他像一只凤凰,从他展翅飞入长安那日起,就开始经历现实的捶打和命运焚烧,他以为自己可以浴火涅槃,却被折磨得只剩一根羽毛。他选择把羽毛埋进脚下的泥土里,连同最后一次呼吸献给这个国家,因为除此之外,他再无他法爱这个国家。

“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杜甫何其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听着看着感受着百姓疾苦,以致于每时每刻都背着这座大山前行。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王朝昔日荣光一去不返,仕途彻底无望,在早期人生理想破灭之后,杜甫并未沉溺于个人失意中,而是清醒面对社会现实,将自我发现的过程和忧国忧民的主题结合,将诗艺术与个人追求结合,使诗歌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没有离开日益不堪的唐朝,而是走出了一条“以悲释爱”的路,为了自己悲伤,为了家人悲伤,为了同僚悲伤,为了人民悲伤,为了国家悲伤,为了时代悲伤,他是那样悲伤,以至于笔下所有的事物都被笼罩上悲 *** 彩。

杜甫的一生,一半死在盛唐繁华时,一半死在安史之乱后,他有着情系天下的“仁”和“善”,正因如此,他才会时刻怀揣着一颗悲悯之心、保持着低到尘埃里的姿态看待国家命运和百姓疾苦。

伟大的人极尽所能让自己在历史中留下痕迹,李白用“洒脱”,李煜用“瑰丽”,韦应物用“空灵”,李商隐用“多情”,陶渊明用“简淡”,辛弃疾用“豪放”,杜甫用的是“悲伤”。

李白再老,没人叫他老李,他为了活在春天,而选择把自己的一生活成春天。

杜甫再年轻,没人叫他小杜,他为了活在春天,而选择一生都赤身裸体匍匐于荆棘遍地的路上逃离冬天。

然而,他一生都生活在冬天,一生都在爬向春天,终了一生也没有到达春天。

诗人,诗人,首先成事在“其诗”,但终究成事在“其人”,从屈原到艾青,从海子到余秀华,凡是伟大的诗人,不仅能够写诗,还能把自己活成自己写就的诗,诗人的为人是作品魅力的根本来源,杜甫亦是如斯。

圣人并非天生才华满腹,而后仁心加持,而恰恰与此相反,是毕生仁心一颗,而后才华加持。

诗圣之名并非来自于圣人其诗,而从根本上来自于圣人之心、圣人之行。

正如杜甫的纪录片中所说,“(杜甫)比任何帝王都更多地塑造了这个国家的价值观,用

中文里最伟大的辞藻,阐释了作为中国人的意义”。

杜甫这样的人,一辈子看似活得“高高在上”,很少被俗世欢愉左右个人选择,实际上一辈子都弯着腰低着头,不论春风得意时,还是漂泊无依时,都怀揣着一颗良心,与万民同在。

只有这样的人才配成为圣人。

更多杜甫的诗被称为什么诗圣(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