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太多了,很多现代歌词的水平,甚至比不少宋词还要强很多。
其实诗歌与诗词,本来就跟音乐分不开,从最早的《诗经》到后来的宋词,都是可以唱出来的。
只不过诗经里的大部分是民歌,高兴了想怎么唱就怎么唱,也没那么多闲工夫搞花样,所以大部分都是副歌循环型的。后来战乱不断,又变成了军歌为主,四个字四个字蹦的歌曲,更符合雄浑激昂的气氛。
再后来不种地、不唱歌的文化人开始涉足歌词创作,一方面是文人雅士自己喝酒唱歌有需要,另一方面弄几个大姑娘没事唱唱也挺有情调。慢慢的,歌词的一部分,从纯卡拉ok的环境下脱离出来,变成诗人摇头晃脑哼哼两声也勉强算是歌(电视上私塾先生读书也是唱着读的)。
宋代文人地位空前提升,政治经济中心也从半多民族的大西北,正式回迁到中华文明的摇篮。于是歌词的创作也空前繁荣,有了大量的专业音乐人士,不但丰富了各阶层的娱乐活动,更是慢慢衍生出各种词牌曲牌,文化人也以填词作为一种正规化的创作形式,所以宋词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歌词巅峰。
后人多爱宋词,一是宋词存世量大、文采飞扬,二是格律清晰、朗朗上口,还有就是后来先是打来打去、再是东西方文化冲突有点乱,唱歌跳舞的事也没那么大众化了。
现在国富民强,盛世之下,唱歌自然又成了非常普及的文化娱乐活动,填词这种事,当然更成了理想的秀文化领域。
八十年代以前,歌词创作受到环境的影响,有一定的针对性。一方面是受众从过去的上流社会人士,变成人民群众,为了照顾更多的人,自然以简洁上口为主;另一方面是当时的创作也有一定的计划经济特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还不是日常状态。但是,其间也有不少优秀作品,比如“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越过奔腾的黄河长江”、“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甚至一些样板戏的词,也有非常高的水平,比如“壮志撼山岳,雄心震深渊”。
改革开放的圆圈画在深圳,给歌词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动力,一方面香港作为文化交汇的明珠,既保留了粤语体系古韵的特点,又经历了西方文化的洗礼;另一方面,当时的香港歌词创作,本身就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为后来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模板和参考。邓丽君一曲“在水一方”,从靡靡之音,变成街头巷尾传唱,可以说很多人是通过这首歌,才知道原来几千年前还有《蒹葭》。
从此,现代歌词创作开启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
歌词大神满街都是。
香港的黄霑、林夕、方文山,随便选几首经典之作,把歌词拎出来看看,都是不比柳永同学差多少的境界:“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淘尽红尘俗事知多少。清风笑,竟惹寂寥,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你是千堆雪我是长街,怕日出一到彼此瓦解”,“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内地的闫肃、陈哲、乔宇,虽然受制于普通话简化声调的限制,仍然有很多经典之作:“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涛走云飞,花开花谢,你能把握这摇曳多姿的季节”,“鲜花曾告诉我你怎样走过,大地知道你心中的每一个角落”,“明年春来再相邀,青山在,人未老 ”。
近年来内地的网络文化异军突起,很多网络流行的词作品也有很高的文学水平,比如:“月溅星河,长路漫漫,风烟残尽,独影阑珊”,“回忆撕毁臆想,路上行走匆忙,难能可贵世上,散播留香磁场”,“春天的风,能否吹来夏天的雨;秋天的月,能否照亮冬天的雪;夜空的星,能否落向晨曦的海;山间的泉,能否遇上南飞的雁”。
好歌词数不胜数,风格不同。喜欢古韵的,可以多看看粤语歌的歌词,毕竟粤语的韵更加丰富,文化传承上也保留了很多习惯,填词难度更大,作者也更遵循韵脚;喜欢经典的,可以多看看央视的《经典咏流传》,里面很多歌词都是在古诗词上二次创作的;喜欢民风的,可以多看看一些民谣歌手的创作,不拘一格,钟灵偶现。
美,自古至今,无处不在,需要发现美的眼睛。。。还有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