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宿迁网讯(记者 张立婷 通讯员 泽鲲)讲台上,他鞠躬尽瘁,细心帮助百余名困难学生;身患癌症后,他仍心系公益,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后半生,他足迹遍布乡村,编撰《乡志》《宿豫县志》等史料,为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就是宿豫区曹集乡天同庵居委会八十岁的退休教师臧健,他在平凡工作和生活中诠释了乡贤在新时代的价值意义。
教书育人细心帮助贫困生
1958年,臧健被分配到原宿迁县晓店乡中心小学任教。
当时正处国家困难时期,多数学生交不起学费和书本费。臧老师一方面向乡 *** 求助,建议减免部分学生学费;另一方面从自己每月不足30元的工资中拿出20元,为贫困学生交书本费,解决燃眉之急。当时,臧老师每个月粮食定量供应13.5公斤,对于青年来说,这13.5公斤本就不多,他仍节省下部分粮食给贫困学生。
1960年春,臧老师注意到,每到午饭时间,班上有个家远的学生早早就回校,而该学生家里距离学校有4公里远。通过细心观察,臧老师看到了这样心痛一幕:每到中午放学时,这个学生走出学校,却并没有往家的方向走去,而是来到学校附近的水塘边,蹲下身用手捧水喝。喝了几口,学生便躺在地上打发时间,十几分钟后站起,走回学校,根本没有吃饭。连续观察三日,都是如此。
臧老师了解到,该学生家中已断粮多日。于是,臧老师把他叫到自己的宿舍,端出饭菜给他吃,每日如此。在臧老师的帮助下,该学生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1975年,臧老师调到原宿迁县曹集公社道方学校教初中。春末夏初,正值青黄不接,班上两名学生的家中无粮可吃,只能辍学在家挖野菜充饥。臧老师了解到情况后,召集全班同学研究,决定由正、副班长各带一个小组开展粮食募集活动,募集山芋干、水稻等50多公斤,送到两名学生家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困难时期,需要帮助的学生实在太多,臧老师知道仅凭自己的能力很难解决问题。于是,每逢周末、节假日,臧老师就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农田劳动,以劳动所得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生活问题,保障他们顺利地完成学业。
上课时,除了教具,臧老师还带着两件“宝贝”———理发工具和针线包,休息之余,他就拿出来为学生理发、缝补衣裳,从细微处帮助学生。有一次,班上有一名学生病重,臧老师到医院探望时,从医生那里了解到手术急需输血,但无血源。臧老师在征得学校领导的同意后,和另外四位学生一起到医院献血,挽救了这名学生的生命。
据统计,从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到病退,这期间臧老师帮助过100余名学生。
勇斗病魔 遍访乡间忙修志
1977年10月,臧老师身患肝癌,医生建议他病退。病退回家后,经多方调理,病情渐有好转,但臧老师迷茫了———难道从此就无所事事了吗?
思前想后,闲不住的臧老师决定为家乡修志。话虽这么说,但今天看来,个人修志不仅要有一定的财力支持,还需要极大的勇气。纵观全国,个人修志者寥寥,若有也实属凤毛麟角。
想到就要做到,臧老师找到曹集公社书记,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得到公社书记的支持后,臧老师开始义务为曹集乡整理文史资料工作。
此后30多年的时间里,臧老师走遍了曹集公社(乡) 的村村组组,走访了大量群众,做了大量调查笔记,先后编撰了《古迹———天同庵史略》《曹集历史革延》《曹集革命烈士名录》等重要历史文献。2007年,臧老师又参加了宿豫区县志材料搜集编写工作,先后为宿豫区党史编写工作提供珍贵历史资料20余篇。
此外,看到曹集乡群众一到雨雪天出行难,臧老师还带领10余名离退休老同志出资出力义务为群众铺设砂石路10余里。
老骥伏枥 倾情关心下一代
因为从事教育工作多年,臧老师虽然退休在家,但是看到身边的留守儿童和孤残儿童,他仍想着为他们做点什么。于是,他和几名老人一起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在节假日里免费为留守儿童讲授文化知识,辅导学业。
2000年,臧老师在曹集乡民政科办事时,无意间听到两名农村妇女在谈论一个孤儿的困难处境———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孩,无父无母,生活学习都没有着落。当时,臧老师决定帮助这名女孩。在此后的10余年时间里,臧老师利用自己微薄的退休金一直资助这名孤儿。哪怕自己身患重病、生活困难,他仍然没有放弃对这名女孩的帮助。目前,这名女孩已经在臧老师的资助下念完大学,成为一名机电专业的技术员。
如今,臧老师仍在为家乡的公益事业奔走忙碌着,负责曹集乡关工委工作,在上级有关部门支持和社会贤达人士资助下,先后为数十名孤残儿童募集救助资金10余万元。
前几年,臧老师又被查出股骨头坏死,行动越发不便。但是,他表示,只要有一口气,就要把余热献给党和人民,再多的病痛也阻止不了他服务群众的脚步。
他的付出村民们记在心里,在村民们推举下,臧老师被评为2016年度“感动宿迁十大人物”。“他的事迹很多我都听说过,感觉很亲切。平时教育孩子时,我会拿来做榜样。”宿豫区文明办工作人员于先生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