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阿尔卑斯山上的流水将石灰岩慢慢溶解,形成一个个巨大的岩洞。而就在这些洞穴中,科学家发现了许多奇特的骨骼,当时没有人知道这些骨骼属于哪种动物。
起初,人们误以为这些骨骼属于恐龙,而且还搬出来很多证据。直到1794年,动物学家证明这不是恐龙的骨骼,而是一个新物种——洞熊的骨骼。
洞熊这种巨大的熊类,号称冰川时期的陆地之王,曾经遍布欧亚大陆,世代栖息在山洞中,靠冬眠来熬过漫长的寒冬,让人类的祖先心惊肉跳,但很多还是成了洞狮的猎物。
01洞熊不只存在于欧洲,在中国也出现过
洞熊作为一种凶猛无比的史前巨兽,生活范围遍布整个欧洲,并向东延伸到东亚。不过,它主要在西班牙、瑞士、德国、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地活动。
洞熊也曾经与棕熊同时生活在中国大地上。在北京周口店遗址里,考古学家在当时古人类“篝火晚会”的遗迹中,发现了洞熊与棕熊等其他动物的残余骸骨。
这样一来,洞熊不光生活在欧洲,也曾经生活在中华大地上,洞熊的分布区就遍布整个欧亚大陆的北部。
但是和欧洲洞熊相比,生活在中国的洞熊体型相对偏小,牙齿结构没有那么复杂,掌骨却更加粗壮,这表明中国的洞熊可能有更强的挖掘能力,它们喜欢吃植物地下的根茎。
但是不知什么原因,棕熊在中国却一直繁衍下来了,洞熊却慢慢灭亡了。
02洞熊和棕熊、北极熊是亲戚,棕熊还保留了洞熊基因的“火种”
洞熊与今天生活在地球上的棕熊、北极熊、美洲黑熊与亚洲黑熊同属于熊属,不过,它在熊属中属于体型最大的物种之一。
据自然杂志介绍,棕熊家族在进化的道路上,曾经进行过2次分家。第一次分家进化出了洞熊,第二次又分化出了北极熊。可见,洞熊和棕熊、北极熊的亲缘关系十分密切,它们曾是一家子。
洞熊甚至还有少量基因残留在现在的棕熊之中。在历史上,棕熊和洞熊还发生过杂交,经常偷偷约会。所以,在洞熊灭亡之后,棕熊还保留下了洞熊基因的“火种”。
据《科学报告》里介绍,科学家还发现不同地区棕熊,它们DNA的外来基因比例也不尽相同。高加索棕熊携带的洞熊基因比例最高,达到了1.8%;而北美棕熊和洞熊的基因相似度最小。这就间接证明了杂交关系,因为洞熊从未出现在北美大陆上。
03最重达1吨,站立起来有一层楼高
洞熊的外形与棕熊相似,个体巨大,身体十分强壮,额头凸出,全身覆盖着浓密的毛发。四肢粗壮有力,小腿较短,拥有剃刀般锋利的巨爪,奔跑能力较弱,不像如今的棕熊与黑熊那样能爬树。
成年雄兽平均体长3米左右,有的甚至超过3.5米,体宽在1.7米左右;头骨长约50厘米,而棕熊的头骨仅长25厘米。洞熊能直立起身体走路,站立时高达3.66米,甚至超过一层楼高。
体重超过棕熊和北极熊,要大出近1/3。雄兽平均体重在600公斤左右,最大的洞熊体重可达1100公斤,超过了1吨;雌兽的体重约为雄兽的一半,重为225-300公斤。
奇怪的是,洞熊的鼻窦特别大。鼻窦是颅骨内的空腔,一共有4对,左右对称,大鼻窦可以随时调节吸入鼻腔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助于降低洞熊冬眠时的能量消耗。
洞熊咀嚼用的前臼齿变得特别大,还布满了瘤状突起,切肉用的裂齿却不再锋利;不过,洞熊还保留着粗大的犬齿。
04地地道道的杂食动物,既吃肉也吃素
洞熊到底是吃素的食草动物,还是属于肉食动物呢?对于洞熊的“食谱”问题,科学界一直存在诸多争议,但是谁也没有拿出可靠的证据来说服谁。
大多数古生物学家认为,洞熊是一种食草动物,属于“吃素的大个头”,主要以植物性食性为主,比如嫩草、草根、草莓及其它浆果,有时也吃点蜂蜜。
它们的理由有两点:一是洞熊的头骨厚重,额头凸出,牙齿齿尖结构复杂,和大熊猫接近;二是洞熊有极其粗壮的掌骨,洞熊很有可能经常挖掘并进食大量的植物。
但主张是肉食动物的科学家认为,洞熊并非吃素,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温和,它们会扮演凶猛的猎人,食谱以肉类为主。
它们经常猎食一些动物,其中包括哺乳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也不介意杀死遇到的狼,甚至包括当时的人类,应该属于肉食动物。
其实,洞熊很有可能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杂食动物,既不是此前推测的“素食主义者”,也不是传统的“食肉类动物”,只不过吃素多一点而已。
05经常与人类争夺洞穴
在寒冷的冰河时代,那时的人类还不会建造有墙有屋顶的房屋,现成的洞穴当然是他们最理想避风遮雨挡雪的地方,但这些洞穴早已经成了洞熊的巢穴,洞熊是不可能让出来给人类居住的。
为了争取更好的居住环境,来躲避外面的寒冷,原始人类与洞熊的洞穴争夺战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洞熊不像棕熊,它们不喜欢单独生活,而是以小家庭群体形式存在,彼此联系紧密,协调能力强。原始人类要想战胜它们,难度很大。所以,到了冬季,人类趁洞熊冬眠之际,跑进洞穴中杀死那些正处于冬眠状态下的洞熊,占领洞穴。
但是好景不长,春季一到,另一些从冬眠中苏醒、腹中饥饿的洞熊,性情非常凶猛,它们发现自己的亲属别人类所杀,当然不会袖手旁观,它们又反过来袭击人类,很多时候又重新夺回了洞穴。
06有时却成了洞狮的猎物
洞熊不仅与人类争夺洞穴,还要面临与洞狮的争斗。冰河时期,欧洲最顶尖的动物就是洞狮与洞熊,它们两个向来就是一对冤家宿敌。
洞狮的体积比如今的非洲狮要大四分之一,本身是一种食肉动物,主要欧洲野马为食,但也不会放过洞熊。科学家多次发现,在洞熊的巢穴里仍然保存有一些骨头,上面能够清楚的显示,洞熊骨头上面有洞狮牙齿的痕迹。
尽管洞狮的体型小于洞熊,但是猫科动物相对来说都比较灵活,而且它们的上犬齿长度常超过10厘米,几乎不逊于各类剑齿虎。而洞熊尽管力大无比,但比较笨重,成为洞狮的口中的食物也是情理之中。
不过,也有一些证据表明,极个别的洞狮在战斗中还是输给了洞熊。
07距今17000年前彻底灭绝,灭亡原因成谜
据《洞熊的故事》一书介绍,早在距今120万年前,洞熊就与棕熊、北极熊分开,成为独立的物种,生活在欧洲。距今30万年,洞熊遍及整个欧亚大陆;到了更新世末,最后的洞熊曾分布在中欧、南欧一带;直到冰期结束,也就是距今17000年前,它们彻底灭绝。
关于洞熊灭绝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其中,多数学着认为,人类猎杀是主原。当时的原始人类还以杀死洞熊为荣,它们甚至还在洞穴岩画中留下了捕猎时的情景。
还有一种观点,他们认为是食物的缺乏把洞熊推向死亡的边缘。冰期进入高峰时,气温下降了10度左右,从而导致洞熊食用的植物大量减少或完全消失,使得洞熊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走向灭亡。
近年来,有科学家发现,洞熊之所以灭绝,主要是由于洞熊的鼻窦出奇大,而大鼻窦直接影响到咀嚼的力度和幅度。而且受到大鼻窦的限制,洞熊的犬齿、门齿的咬合力也因此变弱了。随着时间推移,它们无法摄入足够的能量,从而在冬眠中“长睡不醒”。
不过,雪灵谷以为,洞熊的灭绝,并非那么简单,也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致。
结语
为什么棕熊能幸存至今,而洞熊却从此灭绝?你觉得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雪灵谷自然实验室/出品
参考资料:洞熊的故事、科学报告、大自然杂志、自然杂志、人与自然杂志、科学之友杂志、科学通报杂志、通讯生物学、科学大观园杂志、自然通讯